从明朝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至明朝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明朝一共进行了十几次次大规模的移民,都是从山西向河南、河北、安徽等地移民。如洪武六年(1373年),从山西及河北正定府移民至安徽凤阳垦荒,永乐二年(1404年)九月,从太原、平阳、泽、潞、辽、汾、沁移民1万户到北京。每次移民,少则几百户,多则数万户,前后人数达到100万以上。
这次大规模移民,是明朝政府主导的,可是安土重迁的山西汉族老百姓,故土难离,对朝廷的这项移民政策非常抵抗。因为他们在山西,安居乐业,老婆孩子热炕头,喝点小酒,吃两口小菜,其乐融融。而其他地方,刚刚遭受元朝末年的天灾人祸,十室九空,土地都被荒废了,社会经济大幅度倒退。
据《明实录》记载,洪武十四年(1381年),河南人口为189.1万人,河北人口为189.3万人,而山西人口却多达403.04万人,比河南、河北人口的总和还多25万。
明朝政府看到山西老百姓太多了,而相邻的河北、河南中原等地,由于战乱,人口锐减,因此明朝才实行大迁徙、大移民的。可是这些山西老百姓不愿意移民,离开熟悉的土地,开拓未知的地方。
这时,地方政府为了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为了国家大计,为了充实中原地区,采取了强硬的措施,强制山西老百姓移民。据传说,当时为了防止移民逃跑,官兵将他们反绑起来,用一根长绳串联,排成长长的一条线。如果谁要大小便,就必须向官兵报告,让官兵解开手上的绳子,才能够解决个人问题。这就是“解手”一词的由来。而移民们反绑的动作,慢慢演变成了西北人走路背搭手的习惯。
政府为了移民,把不愿意迁移的老百姓反绑起来,如“牲口”一样驱赶。这确实有点夸张了,朝廷为了迁移山西老百姓,还不至于做出如此野蛮的事。不过,山西人不愿意迁移是真的。他们被迫迁移,迁移到河北、河南、北京、安徽等全国各地,四散分离,以后想再见一面亲戚朋友,难于上青天。面对茫然的未来,山西老百姓极不情愿地到洪洞县大槐树下集合,离开家乡,前去目的地。久而久之,这些被迁移的山西老百姓后裔连自己从哪来的都不知道了。
这时,有人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在每个人的小脚趾的趾甲盖上砍上一刀,作为记号,以后凡是小脚趾趾甲上有裂痕,或小脚趾的趾甲分瓣的,就是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就是老乡,可能几百年前是一家。
这只是一个传说而已,细想一下,这种说法的真实性,不攻自破了。你想,如果像传说那样,小脚趾被砍了一刀就成这样了,世代遗传,那剖腹产的妇女们,肚子上挨了一刀,难道也会遗传吗?她的子女们肚子上也有疤痕?显然是没有的。因此,随便砍一刀,是不会遗传的,小脚趾是两半的人就是从山西大槐树出去的移民,也只是一个传说,并没有科学依据。
其实,小脚趾成两半,这种现象是跰趾,又称“复甲”、“跰甲”,在医学上称作瓣状甲。而西方医学认为,这是一种脚部的病变,是一种由摩擦生成的茧子。现代医学认为,瓣状甲是一个常染色体显性性状,能够代代相传,也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因此被保留下来。
关于瓣状甲,科学上有一种比较合理的摩擦学说,源于至少5000年前的古华夏时期,汉族老百姓长期农耕劳作,最脆弱和容易内翻的小脚趾开裂,原本一整块指甲变成两瓣,久而久之,就成型了,并一代代遗传下来。
那么,到底哪些人的小脚趾是两半呢?说出来你别不信,其实这种瓣状甲在各个民族,都有表现,只是在汉族人口之中,发生的概率大而已。一个人的小脚趾是否两半,并不能作为他是不是汉人、是不是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的证据。
从明朝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到现在,已经经过了六百多年的发展,当年移民的后裔,早已遍布大江南北。除了极少数家族有族谱确切记载,确实是从山西大槐树迁徙过去的,可以证明。其他普通老百姓,能够活下去就不错了,自然没有家谱记载,几百年过去了,早已不清楚到底是不是从大槐树出来的了。
其实,大槐树只是当时的一个比较大的集结地而已,并不是说所有的移民都是洪洞大槐树那儿的。洪洞大槐树已经成为了山西移民的符号,一种文化,一种传承。
近些年,中国人开始寻根问祖热潮,大槐树移民后裔也开始寻找自己的祖先。从1991年开始,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山西洪洞大槐树”的移民后裔来到洪洞大槐树,进行祭祖活动。当年十几次迁移,最少有百万山西移民,现在后代何止百万,最少千万以上。
有一首“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哇窝”的民谣,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山西洪洞大槐树的移民寻根问祖的心声。
笔者是山西人,根据家谱记载,祖上并不是从洪洞大槐树出来的,而是明朝中期从河南洛阳迁入山西的,可是我的小脚趾也是两半的。朋友们,脱下袜子,看看你们的小脚趾是两半吗?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