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一度超四万亿美元的芯片龙头英伟达,创纪录的同时,也让创始人黄仁勋成为全球最富华人。这位新晋华人首富近期动向备受关注,他与雷军的合影引发诸多讨论。
值得注意的是,他在 2025 年已三次访华,如此高的频率甚至遭人调侃。其频繁来华,根本原因在于英伟达在华市场份额飙升,而促成这一局面的恰恰是美国人。
黄仁勋三赴中国的焦虑
自 2022 年起,美国政府禁止英伟达向中国出售尖端算力芯片,这一举措是其 “小院高墙” 战略的体现,旨在通过封锁核心科技来阻碍中国发展。
但极具戏剧性的是,这种封锁反倒倒逼中国国产算力芯片崛起。诸如 DeepSeek 等公司成功突围,一众国产相关企业扎堆 IPO 上市,不少还自称 “中国英伟达” 。
所以近年来,黄仁勋时常对美国政府的相关政策颇有微词,同时还会称赞中国的新产品。华为也在该领域积极布局,黄仁勋对此感到焦虑也就不难理解了。
不过,我们还远没到可以 “半场开香槟” 庆祝的时候。
英伟达在华呈现出颓势,更多是因为中国买不到其产品,而非它不愿售卖。此次黄仁勋来华带来消息:上半年对华禁售的一款芯片 ——H20 芯片已恢复销售 。
并且,双方在技术水平与应用生态上仍存在极大差距,美国手中也仍握有筹码,比如在 5 月宣布在全球封杀华为昇腾芯片。客观看待差距,知己知彼,我们才有机会。
芯片战争暗流涌动
芯片领域已然成为全球必争之地。美国在芯片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且算计颇多;中国虽起步艰难,但却能在绝境中谋求生机;韩国作为 “芯片一霸”,在各方势力间左右逢源。
这场芯片战争局势剑拔弩张,而黄仁勋无疑是最为着急的那一个。
2022 年,他被迫停止对华供应芯片;2023 年,他联合英特尔、高通上书白宫,反对将企业当作 “制裁的刀子”;在公开场合,也持续三年批评断供政策。
与此同时,他还向中国展开 “魅力攻势”,比如与雷军合影,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不想退出中国市场。
黄仁勋不敢公然违抗美国政府指令,毕竟其核心业务根基扎根于美国。但为了能多卖芯片,他选择打 “擦边球”。
2022 年美国对两款尖端芯片实施管制后,英伟达推出了 “中国特供版”,通过削减性能以符合出口标准。
然而在 2023 年,美国扩大管制范围,特供版及游戏显卡都被列入禁售名单。黄仁勋随即推出算力再度降低 80% 的 “特供的特供版”。
按理说,性能严重缩水的芯片应该无人问津,可在今年一季度,国内几家互联网大厂却斥资百亿美元抢购。
因为即便这款芯片性能 “半残”,但性能仍旧够用。而且英伟达能够垄断 AI 芯片市场,核心因素在于其构建的生态,而非仅仅是芯片性能。
英伟达的软件平台 CUDA 几乎已成为行业标准,多数 AI 开发者都在使用,很多高校甚至将其编程设为必修课。
其通信技术能够高效连接 AI 芯片与服务器,并且这些都需与自家芯片绑定,形成 “全家桶” 模式,从而构建起生态护城河。
一旦更换芯片,就需要同步更换配套设施,成本极其高昂,所以即便 “特供的特供版” 性能大幅下降,我们依然不得不购买。这也是其他巨头难以撼动其地位的原因所在。
但生态同时也是英伟达的软肋,倘若有人能够搭建起新的生态并吸引大量用户,那么英伟达就有可能失去市场。
美国的芯片出口限制促使中国自力更生,这正是黄仁勋焦虑的根源。
在限制不断加码以及时代发展的洪流中,再强大的巨头也难以独善其身。
国产芯片的破局
相比焦虑的英伟达,中国芯片产业的挑战也极大。十多年前,国产算力芯片研发就已被提上日程。
当时,中国互联网产业规模庞大,在部分领域甚至超越了发达国家,然而支撑服务及 AI 发展的算力却几乎完全依赖英特尔、英伟达芯片。
中国芯片进口花费远超石油进口,没有人愿意自身的命门被他人掌控。但改变这一现状并非易事!
乔治城大学数据显示,中国企业在芯片产业各环节的市场占有率极低,最高仅 14%,最低甚至不足 1%。
有人不禁疑惑,原子弹都能成功制造,为何芯片却如此困难?
制造核弹遵循的是 “军工逻辑”,可以倾举国之力、不计成本,只要能够实现爆炸就算成功;而制造芯片遵循的是 “商业逻辑”,不仅需要具备领先的技术、稳定的量产能力、达标的良品率,还必须充分考虑市场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形成完整的商业闭环。
英伟达能够长期保持领先,正是因为凭借技术赢得订单,订单带来利润,利润又反哺研发,从而形成了 “商业飞轮”。
过去,中国芯片产业恰恰卡在了这一环节,直到现在,美国的封锁在某种程度上反而 “帮了忙”。
从市场选择的角度来看,企业首选往往是英伟达;但由于美国的禁售政策,中国企业只能转而选择国产芯片。
国产芯片如今虽如刚出壳的 “雏鸟”,但星星之火亦有望形成燎原之势。 一个产业的崛起,不仅需要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更需要时代机遇与历史进程的推动。
近年来,国产芯片能够快速抢占市场,主要基于两大前提:
其一,对于 AI 公司而言,算力芯片并非起到决定性作用,只要研发团队技术过硬,也能够取得不错的成果,“DeepSeek -R1 版本” 的问世就曾令硅谷为之惊讶;
其二,尽管美国频繁实施禁运,美国主导的半导体供应体系并非铁板一块,比如三星就对中国芯片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目前,全球仅有三星、SK 海力士、美光能够实现 HBM 的量产。2024 年 HBM 的热销使得韩国半导体出口同比暴涨 43.9%,创下历史新高。但三星在其中的收益却较少,因为英伟达的订单几乎都给了 SK 海力士。
SK 海力士作为 HBM 技术的发明者且率先实现量产,这让 “存储之王” 三星难以接受,三星的产品甚至还通不过英伟达的认证。HBM 对于三星而言,堪称一场 “输不起的战争”,李在镕称三星 “已到生死存亡关头”。
于是,三星向中国芯片厂商伸出了橄榄枝,对中国芯片产业来说,这无异于 “技术与订单送到嘴边”。
2025 年上半年,美国国会召开 “赢得人工智能竞争” 听证会,OpenAI、微软、AMD 等硅谷巨头高管纷纷参会。过去两年间的诸多变化让美国政府深感不安,高管们不约而同地提到取消出口管制,扩大美国技术的应用范围。
美国能够主导芯片产业,关键在于其凭借技术垄断了半导体供应链的 “咽喉要道”,例如荷兰 ASML 的最先进 EUV 光刻机所需的特殊光刻光源,全球仅有美国 Cymer 公司能够制造。
美国将这种技术依赖 “武器化”,用以打压对手,可事实证明,芯片战争本质上是一场 “扩散竞赛”。技术处于顶尖水平固然重要,但让更多人使用该技术则更为关键。
美国放开对英伟达的管制或许就是一个信号,但或许为时已晚。过去三年的频繁打压,反而给了中国 “坐上牌桌” 的机会。
2022 年,英伟达还 “找不到对手”;到了 2025 年,黄仁勋重回中国,此时 我们已成为这场竞争中的 “牌手”,而非任人摆布的 “棋子”。
ASML CEO 温宁克曾说:“如果中国人买不到半导体,他们就会自己研发。这需要很长时间,但最终会成功,因为无论西方还是中国,物理学定律都一样。”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