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这个城市名字听起来颇有些冷意,其实一百多年前这里却热闹得让人头皮发麻。你能想象吗?以色列总理,堂堂中东大国首脑,居然自称“半个中国人”,说祖籍在这儿,还非要回来祭祖。初听这个事情,很多网友一脸问号,这到底怎么回事?难不成以色列和中国还有啥亲戚?那年2004年,奥尔默特到了哈尔滨,特意踏遍了那些带着霜雪味道的老城区,说要看一眼他祖父的墓地。他说话的语气挺认真,显然,这场跨越世纪的寻根,并不是随口一说,这故事里,究竟藏着哪些被历史遗忘的碎片?

祖籍在东北的以色列总理,自称是半个中国人,2004年到哈尔滨祭祖

打开东北那段尘封老黄历,其实说简单也不简单,说复杂也只是命运凑了个局。大批犹太人漂洋过海,躲避着欧洲那些让人喘不过气的灾难,走了半个地球,他们摔到哈尔滨,安顿下来,硬是拼出一片自己的天地。1900年后,哈尔滨突然成了犹太人最喜欢的避风港,你说这事巧不巧?但到了现在,这段历史却快让人给忘干净了。

祖籍在东北的以色列总理,自称是半个中国人,2004年到哈尔滨祭祖

讲到奥尔默特家族,绕不开他的祖父约瑟夫。1917年,大战正酣,他和媳妇从俄国跑了出来,旅途并不是什么浪漫的长跑,整路只想着再也别被谁用刺刀指着鼻子骂,更别谈那个年代的所谓“公平”:他们在这座东北城市落脚,生活一穷二白。约瑟夫先是在铁路部门混口饭吃,后来做小茶叶买卖,再经营旅馆,说到底,一个字,拼。

祖籍在东北的以色列总理,自称是半个中国人,2004年到哈尔滨祭祖

这种拼命的劲儿,并不光他一家有,大伙都差不多。哈尔滨当时乱也没乱出头,犹太人社区反倒搞得井井有条。有会堂、有医院有墓地,连银行都给自己弄了一个,看得出他们数落自己可能是漂泊无根,却还是想盖房子落户。就在这片看上去没什么关系的土地上,一代代犹太人走进了中国东北——你要说这个故事温情,确实不完全对,没少遭罪,但对比他们逃亡时面对的那点铁血和仇恨,这点艰难反倒显得平常。

祖籍在东北的以色列总理,自称是半个中国人,2004年到哈尔滨祭祖

约瑟夫的儿子莫德卡是在哈尔滨生的。家里的教育观念有点极端,小娃娃刚学会走路就得被逼着背东西,而且还是圣经那种大部头!很多人说犹太人聪明,所以成功,其实他们的狠劲儿才是真正让人害怕。他们逼着孩子两岁琢磨问题,四岁就要抓学问,反正家里每天下午都要响起背诵声。这种生活,没人觉得轻松,但莫德卡到最后居然还喜欢上了学习——这是不是有点扯?也许命运有时候挺会开玩笑。

祖籍在东北的以色列总理,自称是半个中国人,2004年到哈尔滨祭祖

哈尔滨工业大学算东北响当当的学堂了。莫德卡在那里学外语,俄语、汉语,一点没落下。后来还留校教书,教俄语汉语。很多年后,他和家里支撑了半辈子的太太正是在学校遇到的。无非都是漂泊的难民,一个看不懂另一个的乡音,但大家身上都有一股流亡的味道。我说不清那是不是爱情,但在那个动荡的年月,谁敢奢求什么浪漫,这种靠肩膀相互支撑就够了。

祖籍在东北的以色列总理,自称是半个中国人,2004年到哈尔滨祭祖

1935年莫德卡他们生了长子,三年后又生了个儿子——对,就是后来那个以色列总理奥尔默特。世界真小,人生拐了个大弯,孩子最后成了大人物。彼时犹太人复国的劲头越来越大,哈尔滨的安稳日子眼看快到头。这对夫妻抉择许久,最终还是离开了中国,回到以色列。你不敢说这样的决定正确还是错误,没有人愿意再流浪,但流浪像根扎在血液里,怎么断都断不掉。

祖籍在东北的以色列总理,自称是半个中国人,2004年到哈尔滨祭祖

奇怪的是,莫德卡的父亲约瑟夫死活不肯离开中国。他留守哈尔滨,直到1941年去世。家人如约将他安葬在哈尔滨犹太公墓,墓碑上的刻字,半是感谢,半是乡愁。千里迢迢,他把生命最后的温度交给了东北的黑土。你说他是不是早认定了中国是最后的归宿?可也许,只是走累了。

祖籍在东北的以色列总理,自称是半个中国人,2004年到哈尔滨祭祖

这之后,奥尔默特一家漂流到以色列。其实哈萨克斯坦、哈佛拉夫也去了不少中国犹太移民。但哈尔滨出来的人独有一股子洒脱——他们接受东方的教育,吃过锅包肉,也懂怎样在异国他乡占个位置。毕竟家族早前在中国打下的基础,不光是生意,更多还是那种混得下去的本事。

祖籍在东北的以色列总理,自称是半个中国人,2004年到哈尔滨祭祖

莫德卡的俩儿子口音都带东北土味,虽然在以色列长大,却老惦记着中国的食品和街头小吃,这多少有些好玩。按照现在开放的标准,你说他们到底是哪国人?也许谁都说不清,他们自己往往懒得去划线:“反正我一半骨头是哈尔滨的。”这是不是矫情?可到头来,身份认同这种事儿,本来也没什么章法。

祖籍在东北的以色列总理,自称是半个中国人,2004年到哈尔滨祭祖

奥尔默特本人据多家媒体资料,1931年出生于一户哈尔滨的犹太家庭。他第一次访华是在1976年,那时访问团成员没有几个人懂中国,但他却混熟了哈尔滨的老街,嘴里老调重弹东北口音。首都图书馆2012年出版的《哈尔滨犹太人与中国东北》里,不止一次提到莫德卡及其家庭曾接受过中国政府的庇护,对本地社区极有好感。后来看似顺理成章地走上政坛,成为以色列政坛的风云人物。

你说这算幸运还是偶然?毕竟奥尔默特回忆过,小时候,父母总讲东北人多热情。这话放在今天也许是夸大,可在几十年前的哈尔滨,街坊四邻几乎都吃过难民做的素包子。有人觉得这是信口开河,但哈工大校史档案馆就有莫德卡的工作证,证明他们在哈尔滨扎实干了十多年。

2004年,奥尔默特年过七十,回哈尔滨修祖坟。现场照片早已在新浪、新华社等网站传遍网络。那天他跪在墓前,天空飘着点雪沫子,人群很安静。他当众讲了一句“我也是半个中国人”,翻译嗓门有点大,把气氛推上了最怪异的顶点。旁边围观的记者也有点愣,这事搁别人,可能会当成段子看,但轮到他亲口说出口,居然没有人笑场。

这场祭祖仪式,带上半点意识流的意味。奥尔默特既在意他的犹太身份,又不忘自己受过的中国恩情。但其实,说到底他骨子里是个精明的政客——你不能说他完全真挚,也不能说他完全虚伪。两国关系本就暧昧不清,他喜欢讲哈尔滨的回忆,倒也不只是外交辞令,有时候研究历史,得警惕过度解读。

可话说回来,无论是奥尔默特家族,还是更大批那会儿跑来东北的犹太人,他们与中国的关系一直说不明白。哈尔滨过去的犹太区,现在几乎没人记得。但你走在中央大街,还能找到一两栋带有希伯来文的古老建筑,甚至偶尔遇到正在修缮墓地的外国团队。据2022年哈尔滨市文物局统计,当地现存犹太人墓碑近3000座。

很多人追求历史意义,其实更多的是找个故事慰藉自己。像奥尔默特一样的“半个中国人”,世上一直都有,只不过大多数没他的幸运。你说这是不是东方式的命?身在异乡,情归故土。

如果换成今天的目光,他们一家早就是现代国际关系里的一朵“奇葩”。但故事讲到最后,会不会就是:哈尔滨曾庇护过一群外来人,这群外来人其中一个子孙成了世界的掌舵者。他们没啥轰轰烈烈的传奇,无非就是尽力活着。很多中以外交成就,也许根子就在这些平平常常、七零八落的亲身经历里。

当然,有人会怀疑这份“半个中国人”的自豪是否虚幻。可你让他自己定义身份,估计也说不清。不需要理解那么多,中国东北,只不过曾给过他们一碗热粥、一截屋檐。有些往事,说起来像夸张,其实仔细想想,又透着平淡的可信。

时代变了,这段埋在风雪中的历史,也许只有在家族后人忽然自豪地说起时才再次被提起。奥尔默特自称“半个中国人”,不是为了表个态,仅仅因为那是他们家族忘不掉的根,也可能……这根本不是重点。世界太大,有的故事等一百年才会拐个弯,说到底,人哪有绝对的归属呢?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