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1972年尼克松访华,破冰中美关系之际,他下榻的是哪家饭店吗?其实正是位于如今上海黄浦区茂名南路的锦江饭店,该饭店以接待外宾而名气在外,从1951年正式成立、挂牌以来,各国大小400余名国家元首、政府高官都曾在此受到接待。
锦江饭店的名气很大,但若提到其创始人董竹君,知名度就要小上许多,但若要提起董竹君本人的故事以及其与锦江饭店的纠葛,却也是一句两句说不清的。
董竹君堪称奇女子,尤其是其敢于反抗不公的形象,很难不令人动窜,她家境贫寒,幼时便被卖到青楼,好不容易逃出后,成了督军夫人,却也没过几天好日子,终日颠沛流离,后又离异艰难漂泊,其创办的锦江川菜馆正是如今锦江饭店的前身,但命运又同她开了个玩笑,她被饭店高层一度架空,作为创始人的她却被饭店彻底除名……
为了恢复名誉,为自己正名,董竹君一直奔波到了96岁,而如果想要了解董竹君这个女权强人的过往,我们不妨从头说起……
一、颠沛的前半生
1900年,董竹君出生于上海洋泾浜的贫民窟,其祖籍是江苏海门市,也即今天南通市的海门区。
董竹君的出身与显赫差了十万八千里:父亲是黄包车夫,靠卖力赚钱,却只能堪堪过活,母亲则靠帮佣贴补家用。
尽管家徒四壁,父母仍咬牙送她读了几年私塾,照理来说作为女孩在当时的年代读了几年书,或许还能有机会寻得不错的出路,但父亲的一场重病让家庭陷入绝境。
13岁时,父亲病重,生命垂危,家中也因为父治病欠下大笔债务,董竹君也因此被抵押到青楼“长三堂子”做“清倌人”,所谓的“清倌人”,与卖身的普通青楼女子有些区别,以唱曲来取悦客人,算是卖唱不卖身。
而在在风月场中,她目睹了身边女性的悲惨命运,愈加觉得要坚守尊严,她拒绝接客。恼羞成怒的老鸨曾以刀威胁,她则以死相逼:“要我从,除非我死!”老鸨不想随便失去一项收入来源,这事只能不了了之。
命运的转机出现在革命党人夏之时身上。他提出为她赎身,她却拒绝道:“若用钱赎我,你将来一生气便说我是买来的!”
夏之时愣了神,问董竹君如何才肯跟他走,董竹君提出三个条件:明媒正娶、赴日留学、婚后平等相待。
1914年,她装病逃离青楼,与夏之时成婚并赴日求学。在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她如饥似渴地学习文化知识,甚至自学法语,逐渐蜕变为独立的新女性。
从这里,一位坚贞而有思想的新时代女性形象就已然跃然纸上了,但再有性格的女子,在那个年代话语权也多少有所欠缺,
夏之时早年确实投身革命,但随着时间流逝,身上还是沾染了不少的封建大男子主义习气, 当然,事情其实要复杂得多。董竹君当年嫁给夏之时不过15岁,两人之间差了有12岁,不谙世事的她又被夏之时的母亲多次诟病其出身:卖唱的说难听点就是卖的!只配当个丫鬟、小妾。
夏之时起初还反驳母亲,维护董竹君,但董竹君一连生了四个女儿,盼儿子盼不到的夏之时看董竹君越来越太厌烦,终日不是赌博就是饮酒,回来时必和董竹君争吵,有一次两人吵得凶了,夏之时对董竹君大手出手。
这事一出,董竹君也知道这个家留不住了,1929年,董竹君带着四个女儿净身出户,夏之时断言她“必带女儿跳黄浦江”。她以典当衣物、开织袜厂维生,即便工厂因战乱倒闭,仍咬牙坚持,最终在友人资助下重新开启。
董竹君经过几年的积累,总算有了些积蓄,而这也就有了后来的锦江川菜馆。
二、红极一时的锦江川菜馆
1935年,董竹君用友人李嵩高资助的2000元,加上自己几年间的积蓄,就近在上海华格臬路创办了“锦江川菜馆”。选择开川菜馆也是因为前夫夏之时老家就是四川的,在四川住了多年的董竹君对川菜也算有独到理解,“锦江”一词也来源于四川锦江。
为了照顾上海当地喜甜不喜辣的清淡口味,她将川菜改良为“麻辣鲜香而不呛喉”,还首创“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理念。早年留洋的董竹君也有美学天赋,她在店内的装潢融合了中西美学,像红木宫灯、张大千的墨竹、郭沫若的诗句各种元素俱在,但不突兀、杂乱。
董竹君很快发现了自己的经营天赋,由于当时的上海颇具西洋风情,在当地生活的洋人不少,她甚至在川菜馆里还引入了钢琴演奏,这似乎有些突兀,但结果却很好。
锦江川菜馆逐渐成为了上海名流聚集地。像杜月笙、黄金荣等青帮大佬也常来光顾,一次因等位太久,杜月笙直接出面帮其扩张店面,锦江由此成为上海餐饮业的标杆存在。
1936年,董竹君趁热打铁,又开设了“锦江茶室”,聘请文雅女子为服务员,这里很快成为地下党与进步人士的联络据点。抗战期间,董竹君冒险掩护革命者,郭沫若流亡上海时,她为其提供长期免费食宿,郭沫若为此给董竹君写了一首诗,称赞她是“今有英雄起巾帼”。
1951年,此时的中国已经解放,董竹君开创的锦江川菜馆与锦江茶室虽几经岁月变迁,但生意仍然红火,尤其是在外国人那里,名气很大。
这时候上海市政府找到了董竹君,表示如今的新中国百废待兴,外宾接待工作最好有专门场所进行,故希望将锦江扩建为接待外宾的国宾馆。董竹君向来爱国,于是她连夜整理出16年的经营账目,直接将锦江饭店的经营管理权交给了上海市政府,没有一点怨言,甚至还将价值15万美元的资产悉数上交,最后仅保留一套文房四宝。
开业典礼上,她亲手将店徽换成竹叶图案,笑着说:“竹子空心,正好装下新中国的气象。”同年,锦江川菜馆与锦江茶室被合并被锦江饭店,挂牌上市后董竹君任董事长。
此后十年间,锦江饭店接待了尼克松、撒切尔夫人等数百位政要,周恩来总理曾赞其“展现了新中国的待客之道”。
而为了延续锦江一贯的品质,不仅保留了原班服务团队,并邀请董竹君担任顾问。闲不住的她每周到后厨试菜,叮嘱厨师“外宾吃不惯太油,清蒸鱼的火候要再减两分钟”。
有一次要在饭店进行一项重要会议,她带着员工连夜布置会场,将毛主席喜欢的茉莉花茶摆进每个房间。尽管已不参与日常管理,但她始终收到饭店的季度简报,心系锦江饭店。
这时候的董竹君虽然更多的是作为锦江饭店精神象征而存在,但她却乐在其中、乐见于此,毕竟能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做一份贡献,对她来说已经心满意足,但事情还是出现了变故。
三、被饭店除名后一直奔波到96岁
1953年,身为董事长的董竹君召集会议时被告知“会已开过”,当时她还没反应过来。
此后她不再收到饭店的季度简报,平日里饭店的大小事务也都不让她插手,后知后觉的她才知道自己被架空了,先前的顾问也成了挂名的。
1959年,她参与八届七中全会接待筹备,却被禁止进入会场。最沉重的打击出现在1986年——锦江饭店50周年纪念册中,她的名字与照片被全部抹去。86岁的她颤抖着翻阅册子,发现自己的职位、创业经历均被删除,也就是说,这个由她一手创办、经营的锦江饭店,竟然在后来的管理的操作下,将她直接除名了。
面对不公,一向刚强的董竹君再度选择抗争。她整理出创业时期的票据、照片,拄拐奔走于档案馆与信访办,要求“历史不忘本真”。但由于年代久远,正名过程并不顺利,留给她的只有长时间的苦等,这时有人劝她:“都要九十多岁还计较什么?董竹君并未直接表态什么,而是用行动证明,她不会随意放弃。
期间上海市政府受理董竹君的请求后,提出锦江饭店务必要将董竹君的名字恢复过来,还要设立一处纪念角,但这处纪念角却被下面的人阳奉阴违。
1991年,子女提议自费设立纪念角,却遭董竹君婉拒,她只是继续她的斗争。
到了1996年锦江45周年庆典,总经理贾智勇公开致歉,并在陈列室补上她的简介。96岁的董竹君抚摸着展柜轻声说:“总算等到这一天。”次年,她在病榻上收到修订后的饭店史册,扉页终印上“创始人董竹君”。
而这简简单单的几行字,却是董竹君奔波到96岁的最大动力。
总结
董竹君虽然生在旧时代,但她的精神与形象却与新时代的女性无什么差别,而她的抗争精神,更是值得后来人学习继承。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