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白发斑斑的美国总统科学顾问基沃思坐在北京的一间会客厅里,话没多少铺垫,一开口就表明来意——美国希望能邀请钱学森赴美,接受科学勋章,彰显他的学术贡献。气氛有些微妙,钱学森沉默了很久。“当年回国的事太复杂,现在出访美国不好。”他说。话说到这份上,满屋人只得移开视线。美国人尚未料到,这背后其实盘根错节着二十世纪中国科技、命运和个人选择的全部裂痕。到头来,答案不是一纸邀请可以抹掉的。是不是有点古怪,为何一个老科学家会让美国如此牵挂?

1985年,美方邀请钱学森进行访问,钱学森婉拒:我不宜再去美国

时光倒退到1934年。彼时的钱学森23岁,独自站在驶向旧金山的甲板上,身后是飘摇的祖国——饿殍遍野、战事纷飞。他本就出生名门,祖上是书香望族,父亲在教育界官至高位,母亲也算大家闺秀。三岁背诗百首这事,亲戚们讲起来眉飞色舞。可他心里有别的算盘——得学本事才能救中国,没什么文艺情怀,目标直指科技。1929年,交通大学机械学院第一名,那会儿庚子赔款还没彻底消化完,他硬是揣着奖学金过了太平洋。

1985年,美方邀请钱学森进行访问,钱学森婉拒:我不宜再去美国

麻省理工的校园,钱学森大半年时间都躲在角落里,一个人掰弄着课题。他不太和同学往来,美国人也冷漠。系里人偶尔对中国学生投来异样的目光——夹带着轻视、怀疑、隔阂。没关系,钱学森早就习惯了异乡这股霉味,干脆全身心扑进科研中。毕业之后流向加州理工,拜在“大科学家”冯卡门门下。两人一动一静,钱学森尊敬导师,可哪个难题也能瓜分出个你对我错。有次,两人为了论文争得不可开交,冯卡门怒气冲天地摔门离去。第二天老头儿却转头找上门,鞠了一躬,说“想了一晚,还是你对”。冯卡门这番脾气,钱学森心里其实是敬重的。异国他乡,有时一句道歉能让人暖个大半月。

1985年,美方邀请钱学森进行访问,钱学森婉拒:我不宜再去美国

到了1939年,博士学位捧在手里,不过回国一事一拖再拖。中国那会儿已陷全面抗战,国内科研环境一片混乱;冯卡门力邀他留校当助教。美国政府盯上了这对师徒:导弹研发势头正在劲头上。JPL喷气推进实验室成立,钱学森坐上火箭小组长的位置——理论规划、分工管理、带队攻关,一样没落下。流水线似的,许多事都被他做成了。可他当年说过“终身效忠中国”,这怎么就搁那儿搁不踏实了?

1985年,美方邀请钱学森进行访问,钱学森婉拒:我不宜再去美国

新中国成立那年,世界风云变色。看着北京城楼上国旗飘扬,钱学森动了心思,一转身和妻子说咱们该回去了。可美国政府可不是任由谁想走就能走。钱学森要回国的消息被美国海军次长金贝尔得知,风声一出,直接惊动了高层,“此人抵得上五个师!”结果是证件吊销,行动受限。

1985年,美方邀请钱学森进行访问,钱学森婉拒:我不宜再去美国

朝鲜战争一爆发,两岸山雨欲来,中美关系跌入冰点。钱学森筹了办法,买到美国去加拿大的船票,妄图曲线回国。可联邦调查局哪有那么好忽悠?有人举报他带机密文件潜逃,直接被关押到了特米诺岛。拘留无期,外媒一片声讨。钱学森交了1.5万美元才得以假释。出来后整个人精神溃散,妻子陪护数月才慢慢缓过神来。可事没完,每天家门口都站着特工,基本没了自由。妻子为他放下事业,这种陪伴换了别人恐怕撑不下去。

1985年,美方邀请钱学森进行访问,钱学森婉拒:我不宜再去美国

国内那边高度关注,各路科学家联名上书。外交部递交抗议信,内外交迫。但解铃还须系铃人,事情拖到1954年,钱学森看报纸忽然灵光一现,联络上父亲故交陈叔通,让他递话给高层。巧了,日内瓦谈判中国有了砝码——以11名美军飞行员交换、信件佐证,终让美方妥协。1955年9月,钱学森一家捎带一身旧恨和不足道的行李,启程归国。港口前记者突然问他:“还再打算回来美国吗?”钱学森没想太多:“永不回来。”他这话说得挺决绝,没留半分余地。

1985年,美方邀请钱学森进行访问,钱学森婉拒:我不宜再去美国

到香港,下了罗湖桥,中国人的土地。科学院安排考察东北,陈赓将军带着科研战线的人马零下接站。这一路北上,哈尔滨的雪覆盖旧伤。还没暖场,钱学森递上《关于建立我国国防航空航天工业的意见书》,件件桩桩都够开天辟地。中央很快拍板,航空工业委员会挂起牌子。主任聂荣臻,委员钱学森。俗话说一石激起千层浪,新中国科技终于有了主心骨。

1985年,美方邀请钱学森进行访问,钱学森婉拒:我不宜再去美国

之后几年,导弹、原子弹、氢弹、卫星,接连突破,时间线就跟串珠一样,密密麻麻。1967年氢弹爆炸、1970年人造卫星上天,这些数据、节点、策划,钱学森全程参与。周总理对他的安全高度关注——北京投毒案后,专门有人负责检验他的一日三餐。国家掏出全部资源保护一个科学家,这在世界都算稀罕。科学界常说“没有钱学森,中国不会这么快弄出来‘两弹一星’。”这是真是假,谁也说不全准,总归功劳摆那。

1985年,美方邀请钱学森进行访问,钱学森婉拒:我不宜再去美国

美国人这时也没坐住。钱学森离开之后,JPL损失惨重;国内同行评价:“没有他,美国也许早十年发射人造卫星。”而大洋彼岸的中国,网络公开数据显示,1970年代以后,相关专利、论文数量激增。如今一查,“中国已是航天大国”不假。事实摆在这,也没人再争论什么。

1985年,美方邀请钱学森进行访问,钱学森婉拒:我不宜再去美国

中美关系逐渐松动,科学界互访变得常见。美国科学院、工程院多次商议授予勋章、院士,邀请接连不断。基沃思那番诚恳的邀约,甚至说如果不愿赴美,可以上门授奖。钱学森果断拒绝:“我去美国,只会坐实很多错误。”疑团不解,无人多问。他的决定是真是假,或许也没人真正弄懂。

1985年,美方邀请钱学森进行访问,钱学森婉拒:我不宜再去美国

晚年身体每况愈下,钱学森卧床静养却还念叨国家的事。亲人偶尔听他低声说“我做得太少,国家给得太多”。他总觉得亏欠,但其实外人看,这么多年,哪是简单的成就清单能算得明白的?中国航天崛起,背后站着一群像钱学森这样的人——说是以一己之力撬动历史,好像也没错。可有时也说不清,他们其实只是做了自己的选择,才碰上了潮水吧。

1985年,美方邀请钱学森进行访问,钱学森婉拒:我不宜再去美国

这一切,没有哪步可以复制。每当回看历史上的那些节点:科学、家国、个人的交叠,权力、技艺、情感的缠绕。真真假假的评价,哪个才算公道?钱学森的决定,对,还是错?谁又敢判定。回头想想,一个愿为国家赌上一切的人,就算有犹豫、悔意,估计没人会动真格地苛责他。中国的航天和科技,如今能跨步入世界前列,或许正是隐藏着许多像钱学森一样,不完美却足够刚毅的意志,以及千万条不循规蹈矩的路径。未来呢,谁敢打包票。

1985年,美方邀请钱学森进行访问,钱学森婉拒:我不宜再去美国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