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我以为是自己眼睛花了
我刚从昆明坐高铁到磨憨,还在感叹“咱中国的铁路真是争气”,一转头出了中老口岸,风景直接断崖式掉头。铁皮房,尘土飞,脚边跑鸡,小摩托横着开过来,那一刻我有点懵。
这哪里是“国际列车”的终点啊!明明是我小时候回外婆家的镇上。站在琅南塔的马路边,我第一个反应不是“新鲜”,而是“回到过去”。
电线杆像没栓稳,连广告牌斜着挂,狗在太阳底下耷拉着耳朵不动。问下一个车站在哪,路人给我比划了半天,然后说:“走吧,坐摩托车一会儿就到了。”
这地方,不是你“来了就爱”的那种,是“来了就呆住”的那种!
这里白天像县城,晚上像电影
我到了首都万象,我本来以为能稍微感受到点“大城市”的气息,结果下车那一刻,我直接笑出声。
这里的机场小得跟个客运站一样,连一个像样的免税店都没有。马路不宽,两边全是贴着瓷砖的小卖部,甚至还有人在门口卖鱼露。
之后打车去了市区,我一上车就感觉不对劲。司机不打表,上来一张嘴报价,我一犹豫,他立马开吼。
全程黑着脸,知道我是外国人绕路二十分钟,车费翻倍。我气得差点跳车,他却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你是外国人嘛。”
他那语气,跟“你有钱就该被坑”画上了等号。
夜幕一落,整个万象变了一副模样。街头酒吧开始放歌,灯光闪得人睁不开眼,年轻人喝酒、跳舞、骑摩托拉风兜圈。
小巷里黑漆漆的,远远看到两个大男人在墙边吵架,旁边一个醉鬼一边吐一边唱歌。我夹着包快步走,感觉每走一步都像进了新的剧情。
我没法说这个城市到底是安全还是危险。白天懒洋洋,晚上像嗨翻天;可以在清晨看布施,也可以在午夜看到抓马。
你得自己选:想信哪一面。
不怪女生现实,是现实太真实
很多来老挝旅游过的人,说“女生都对中国男人有好感”,我开始也疑惑,后来一聊,发现的确如此。不是因为“帅”,是因为“稳”!
老挝女生普遍早婚,婚后压力大,男人赚得少不说,还普遍懒。很多女人家里开店、种地、管孩子、做饭,一人当仨人用。对她们来说,“会赚钱、不打人、不喝醉”的男人就是理想型。
中国男人在这边不缺市场。有些是务实婚姻,有些是真的感情。但手续麻烦、流程复杂,从相识到结婚得爬好多道坎。
你要是只是来玩玩,人家一眼能看穿;是真想在这生活,就得准备好彻底改变。
爱情不稀缺,真诚才罕见。
我在一个婚礼上看着新人敬酒,姑娘眼睛红红的,新郎穿着白衬衫、扣子系错了两颗。没人笑他,大家都鼓掌。
我那一刻蛮感动的,也挺害怕的——一旦走进这段生活,是没退路的。
全员骑摩托,地上没四轮车,天上没云
我在琅勃拉邦待了五天,前两天没事就数数摩托。后来放弃了,因为实在太多。
我住的小客栈对面就是一排租车铺,挂满了钥匙和头盔,老板干脆懒得管你,只说一句话:“会骑吗?押护照。”
我看着那堆破破烂烂的头盔,一脸懵:“你这头盔……还安全吗?”他摆摆手说:“头盔是形式,摩托才是命。”
老挝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公交系统,出租车贵得离谱,一开价就想让你放弃出门。最便宜的出行方式就是摩托,随便一辆旧车,油门一拧,风就来了。
可危险也是真的!在万象,看到两个青年骑着摩托玩自拍,结果撞在摊位上,一人掉河里,一人手机摔碎。我目睹全程,当场吓得心跳乱。
周围人看一眼,继续喝酒。没人惊讶,好像这就是日常。
走在路上,你必须随时保持“左右乱看”的习惯,不然就得和一堆不打灯、逆行、飙车的摩托拼命。有时我真的不理解,这是天生有平衡感吗?
老挝贫穷到程度?
我没见过哪个国家,工资虽然低还能活得这么舒服!当地朋友介绍我认识了几个上班族,一个公务员,月薪合人民币八百多,问他怎么生活,他说:“住自己家,吃自己种。”
还有个在酒店做服务员的小哥,说一天工钱五万基普,合下来不到二十块。可他挺开心,说“够用了”。我问有没有存款,他笑:“钱是用来花的,攒钱干嘛?”
很多人都是这种思想:赚多少花多少,今天的钱就花在今天。尤其是做小买卖的,上午卖掉9杯咖啡,下午就能关门回家睡觉。
我以为是淡季,结果老板说:“今天状态不好,不想干了。”
这地方根本少人想“搞事业”,大家只想“搞舒服”。说人家穷吧,人家吃得饱睡得好晒得黑笑得甜;说懒吧,只是打从心底觉得——自己活着舒服就行。
我不理解
这种“反逻辑”的存在方式,在我脑子里撞得叮咣响!
男人不出家,不算成年
那几天正赶上寺庙活动,满街都是穿橘袍的小和尚,从五六岁的娃到五六十的大叔。问了当地人,才知道,在老挝“当和尚”不是信仰,是成长方式。
男孩一生必须出家一次,时间长短随缘,从几天到几年不等。
这里很多人出家,是为了有饭吃、有书读、有地方住。僧人的地位很高,走在路上可以免门票、被让路、被供奉。女孩不能主动靠近,拍照都要保持距离。
我去寺庙拍照,差点把手机举太高,幸好被路人提醒:“注意下,不要对着僧人脸拍。”我赶紧放下,连忙鞠躬。
每天凌晨四点,街上就开始布施,信徒跪在地上,双手合十,把糯米饭、小香蕉、一点点饼干放进托钵里。安静得像仪式,没人说话,连狗都不吠。
可是布施的街,也被旅游团“承包”了。我看到一个团带着十几个人拍照打卡,穿着“民族服”,摆拍一整套动作。僧人走过,喂得比谁都快,镜头先吃饱,心未必动一秒。
商业味道一重,灵气就没了
我对琅勃拉邦其实是有幻想的。法式老建筑、木头民宿、小河边的吊床……一切都像童话。
刚到的时候,确实惊艳,街道干净,民宿窗户贴着花边帘子,老板是个会说中文的老太太,笑得温柔极了。
可一住下,就开始“体验到”了。客栈前台第一句话:“要不要报个一日游?”接着就是一套套餐推荐,从布施拍照、夜市试吃、再到瀑布漂流,一口气说了十多个项目。
我问她这些是不是本地人也参加,她摇头说:“我们不玩这个,游客才玩。”
去看瀑布前,导游告诉我:“你是外国人,票贵一倍。”我说我在中老铁路买票的时候不是一样的吗?她说:“那是火车,这里是景区,规矩不一样。”
琅勃拉邦有它的美,可那种“美”越来越像提前摆好的,游客站上去一拍照,就走流程完了。
压根找不到“本地人”的痕迹,他们早就让给了我们这群拿着相机走马观花的人。
刺激过了头,就是脱线
我去万荣本来是想放空,结果被拉进了另一个极端。一到小镇,扑面而来的不是宁静,而是满大街金发碧眼的欧美年轻人,穿着比基尼坐在路边喝啤酒,还有人脖子上挂着防水袋,光脚晃来晃去。
我看了半天,才知道他们在等漂流项目。导游说:“漂一天,有三四个酒吧中转站,可以边喝边漂。”我问:“你不怕他们喝醉掉河里?”他一摊手:“掉过,可还是很多人来。”
我顿时头皮发麻。万荣的漂流、跳水、滑索、飞车,全是一股“不玩就亏”的氛围,可真下场玩的人,很多是“喝高了上”的。安全装备是有,教练说得头头是道,可真出事谁担?我一个普通人,看了都怕。
这地方不是不给普通人玩,是玩起来会觉得“是不是我不够疯”。我看着那些穿泳衣上山、举酒瓶下水的欧美人,忽然觉得有点格格不入。
吃得辣,喝得猛,水果都不便宜
老挝人吃饭讲究一个“重”字。木瓜丝辣得能喷火,烧烤咸得能抠出舌头泡。我第一天不信邪点了一份烤鸡翅,结果吃完嘴唇麻了半小时。
糯米饭才是主食,得用手抓。我第一次学的时候,用力太猛,抓成了面团,店主笑得不行,说“这样不行,要轻点,不然吃着像啃塑料。”
最让我佩服的,是他们喝酒的方式。早上十点就能看到桌子上摆着啤酒,晚上街边每张桌子都是“酒+烤肉”。女人喝,男人喝,我被邻桌小哥拉去喝了一次,结果第二天头疼得像被雷劈。
水果价格也不便宜,一根香蕉快抵得上一碗米粉。榴莲贵、菠萝小、芒果一般,唯独香蕉最实在。
每天我的早餐都是香蕉配糯米饭,听起来奇怪,吃起来……也很奇怪。可总比被烧烤辣出鼻涕强。
说吃得粗糙?我倒觉得是“放得开”。不讲究?他们比谁都知道哪家辣椒正,哪家啤酒冰得透。
写到最后
我临走前,抬头看见了蔚蓝的天
我走的那天早上,天特别蓝。我在车站等车,身边一个卖早餐的大妈递了个包子给我,说“路上吃,不贵。”我接过来,心里有点空。
这一趟我见过了脏、也吃过了辣;被坑过、被吓过,也被帮过。我没法说老挝到底“好不好”,只知道真实得让人无法快进跳过。
总体来说,这次老挝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下次还会来。
得去一次,才知道喜不喜欢。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