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
杨振宁先生去世数天后,令人作呕的事件就发生了,还不止一件!
1480
0
近七日浏览最多
最新文章
18亿遗产、翁帆被赶出家门、清华封锁消息,这些字眼在杨振宁去世48小时内刷爆手机屏。
很多人没来得及点蜡烛,先被弹窗拉进一场狗血大戏。屏幕里说得有鼻子有眼:瑞士银行保险箱、秘密遗嘱、侄子连夜飞北京。手指一滑,转发破十万。
真相却简单得乏味。杨振宁早在2017年就办完捐赠手续,房产归清华,存款进教育基金,翁帆只留居住权。没有惊天数字,也没有暗室密谋。
可没人愿意看平淡故事。平台算法最懂人性,情绪越冲,流量越猛。于是旧闻被剪成碎片,拼成新炸弹,丢进人群。
博主宛宛的花园把七年前的采访截图重新配文:翁帆亲口承认后悔。实际上原话是“我从不后悔”,剪掉“从不”俩字,反差立现。评论区瞬间炸锅,骂声、叹息、劝分,整齐排队。
这条微博存活不到36小时,点赞却冲破五十万。平台出手封禁时,流量已变现到账。造谣成本就是换个号,收益却是普通人一辈子工资。
类似剧本在霍金、金庸去世时都演过。核心配方永远一样:巨额遗产+神秘亲属+枕边人背叛。观众百看不厌,编剧换名重来。
为什么总上当?因为故事替我们说出隐秘焦虑。年龄差54岁的婚姻,天然自带剧本:一方图财,一方图年轻。人们愿意相信世间所有亲密都标了价,好让自己不被命运单独嘲笑。
翁帆今年48岁,嫁给杨振宁时28岁。她用了二十年陪一个老人吃饭、看病、改论文。流言说她在等遗产,可她等来的只是微博禁言和门口记者。
杨振宁的遗产清单里,最大一笔是1050万科研捐款,受益人是全国高校学生。清华老师透露,老人最后几年最常写的是感谢信,感谢每位寄来生日卡的孩子。
有人把这段婚姻叫传奇,有人叫阴谋。当事人只说了一句:我们很好,请放心。简单六个字,抵得过千言万语。
比谣言更可怕的是遗忘。刷完18亿狗血,谁还记得杨振宁做过什么。他35岁和米尔斯写下那几页纸,让后来七位诺奖得主找到方向。物理课本里那行小字,至今考试要背。
他晚年回国,拄拐上讲台,把一节课拆成三小节,怕学生坐太久。下课铃响,他先问后排听没听清,才肯离开。这些画面没人剪成15秒短视频,因为不够刺激。
平台算法不会给公式流量,大众手指也不会为公式停留。于是记忆让位给八卦,科学输给狗血,留下一地碎屏。
想不被带节奏,方法其实粗暴。看到惊人数字,先搜权威发布;看到情绪炸裂,先查原始出处;看到知情人爆料,先看有没有真名。三步做完,八成谣言自行退场。
再不做这三步,下次被耍的仍是你。信息越爆炸,脑子越要自带刹车。别让别人的生意,变成你的笑话。
杨振宁说过,一生最想留下的不是诺奖,而是让学生敢提问。今天,我们纪念他的最好方式,就是先问一句:这是真的吗?
把这句话设为默认启动项,谣言就少一半。把验证当习惯,流量就割不到你。别让下一次热搜,再用你的手指赚钱。
老人已去,故事未完。屏幕继续亮,算法继续跑,下一颗炸弹已在路上。懂这招,下一个被耍的就不是你。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