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晚小品《花架子》里,尚大庆饰演的曹镇长一声令下:“商户玻璃脏了要擦!”初衷本是改善街道环境,可这命令像被施了魔法的扫帚,从“一周一擦”一路狂奔到“每天必擦”,最终演变成一场“擦玻璃大赛”——检查组来时玻璃光可鉴人,检查组一走垃圾堆“原地复活”。这荒诞情节让观众笑出眼泪,也让基层干部脊背发凉:“这不就是我们的日常吗?”

剧中,小镇为应付检查连夜刷墙换招牌,像极了现实中的某些“突击式整容”:某地耗资百万在政府楼顶建景观小品,结果成了“领导专属观景台”;某市整改耕地挖湖造景,问题反复如打地鼠,钱花得像流水,群众看得直摇头。这般操作,堪比驴粪蛋表面光——远看是政绩,近闻是荒唐。

若说《花架子》是面照妖镜,那镜中映出的妖魔鬼怪可不止擦玻璃这一种。基层干部最怕听到的三句话:“上面要来检查”“马上交台账”“再搞个创新点”。于是乎,安全生产检查成了“打卡式巡演”,安全教育平台变成“家长深夜作业”,法律顾问挂牌成了“墙上装饰艺术”。某村支书苦笑:“我们村的法律顾问,合同签了三年,村民连他长啥样都不知道,倒是牌子擦得锃亮。”

更绝的是“会议三件套”:主席台上唾沫横飞,参会者手机刷到没电,会议记录写得龙飞凤舞——至于落实?那得看领导的记性。某镇长曾自嘲:“我们开会像说相声,领导逗哏,我们捧哏,最后包袱抖完了,观众(群众)没笑,我们自己倒笑场了。”

小品里检查组前脚走、乱象后脚来的桥段,让人想起民间讽刺的“三转干部”:过去是“上午轮子转、中午盘子转、下午裙子转”,如今升级成“调研三件套”——无人机航拍算走访,微信群接龙当民调,美颜照片充政绩。某县干部下村调研,全程坐在空调车里“云考察”,临走时对着村委会大门拍张照,配文“深入田间地头”,朋友圈点赞数比解决的问题还多。

更魔幻的是“电子官僚主义”:政务APP里任务派发如雪片,基层干部化身“表哥表姐”,表格填到秃头,台账摞成珠峰。某社区干事吐槽:“防火检查要填8个表,其中3个需要手写‘情况说明’,最后这些纸都够糊满整栋楼——真着火时说不定能当灭火材料。”

形式主义野草疯长,背后是三重养料:

一是扭曲的政绩观:某些领导眼中,“造盆景”比“种庄稼”划算——广场雕塑立起来比污水管网快,网红墙绘刷起来比改造公厕显眼。毕竟前者能上新闻,后者只能闻臭味。

二是变形的考核链:检查看台账、调研看路线、评比看展板,逼得基层把心思花在PPT美化上,比设计公司还专业。某乡长苦笑:“我们乡的乡村振兴成果,80%在硬盘里,15%在汇报稿里,剩下5%在田里。”

三是畸形的官场文化:“会来事”比“会干事”吃香,“溜须拍马”比“埋头苦干”升得快。某年轻干部痛悟:“领导说‘要重视’,下面就能把芝麻吹成西瓜;领导皱个眉,西瓜立马变芝麻渣。”

《花架子》谢幕时,观众掌声雷动,但若止步于“看时哈哈笑,散场忘光光”,便辜负了这场辛辣的讽刺。拆解形式主义,需三把手术刀:

一是制度刀:中央已出重拳,新修订《纪律处分条例》将面子工程、过度留痕纳入处分范围,但还需细化“群众满意度指数”,让考核从“看材料”转向“看疗效”。

二是教育刀:别让“为人民服务”沦为墙头标语,要把“实事求是”焊进干部脑回路。某县委书记在民主生活会上自曝:“上次调研我偷偷溜去菜市场,才发现汇报里的‘平价菜摊’根本没人买——因为土豆价格比报表上贵一倍!”

三是监督刀:让无人机航拍的不是“盆景”而是死角,让微信群接龙的不是点赞而是投诉。浙江某镇推出“扫码吐槽”平台,群众随手拍问题,干部限期整改,结果一年内形式主义投诉下降四成。

《花架子》最妙的台词,是饭馆老板那句:“您把这花架子搬走行不?挡着我扫垃圾了!”形式主义何尝不是如此?它挡着干部办实事,挡着群众得实惠,挡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路。

今年春晚结束后,某乡干部在朋友圈写道:“笑过之后,咱得学学小品里那个幡然醒悟的曹镇长——少刷墙,多通渠;少摆架,多弯腰。”这话糙理不糙。毕竟,金杯银杯不如百姓口碑,这道理,可比“每天擦玻璃”实在多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