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头条平台,抄袭搬运必究!这是熊猫贝贝的第3123篇原创文章
(本文不含任何AI创作和自动生成内容)
万众瞩目的李嘉诚抛售全球港口的热点事件,又有了新动向。
这一次,时间选择的很巧妙,同时,表态也很有看头。
5月12日深夜,长和发布声明:
(卖港口)交易绝不可能在任何不合法或不合规的情况下进行。
看到这个声明,有一说一,从一个爱国青年的角度出发,心下略感欣慰。
掐指算来,李家的这事儿,从3月4日被曝出抛售全球港口内幕算起至今已经超过两个月了。
这个过程中,明里暗里的复杂博弈,肯定少不了,大家从舆论环境和互联网上看到的,可能只是资本和国家意志在利益维度博弈的冰山一角。
大是大非面前,李嘉诚和旗下集团的沉默令人震惊。
直到4月27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开发布消息:长和港口交易各方不得采取任何方式规避反垄断审查。
一锤定音,斩断去路。又十五天,李嘉诚终于服软,深夜发声。
香港首富可真不是白叫的,这身段也够软,李家的立场随着中国的日益强大而逐渐变得清晰起来。
只不过,这么搞,会不会太不体面了?
这篇文章,就和大家深入聊一聊,李嘉诚抛售港口这个事件,在全球关税博弈转向的关键时刻的最新动向。
阅读提示:
- 文章略长,内容的阅读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并且需要进行思考。
- 内容不求讨好所有读者,写作分享也是一个阅读群体和写作群体互相选择的过程。
- 每个人的认知层次不同,不做强求,这篇文章的内容不是什么大路货,也不是什么看完能够带来轻松愉悦精神满足的爽文,请结合自身需要和认知需求理性看待。
(抄袭搬运的灰产就不要费工夫了,本号已在全网平台进行了关联认证和内容实时查重检测。)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1
5月12日深夜,长和回应港口交易,具体是一个什么情况?
5月12日,长江和记发布公告称,原本计划在5月22日股东周年大会上讲述港口交易的情况,但鉴于近日不断有股东及传媒查询,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特此声明:此交易绝不可能在任何不合法或不合规的情况下进行。
有关条文已于2025年3月4日的公告中说明:“交易之完成取决于一系列条件的达成,包括法律和监管部门之同意及批准、不存在违法或法律禁止的情况、获得公司股东的必要批准以及最终文件中约定的其他适当及常规条件。”
图片来源:见图
这次公告选择的时间,恰好就是中美日内瓦联合声明公布的当天晚上。
值得注意的是,5月22日才是长和公司股东会,这么早急得连夜出公告,这时间点的选择不得不让人顿感唏嘘。
李家售卖世界各地港口资产这件事情如此反复的原因,归根结底还是中美之间的博弈。
谁赢,基本上他们就站在哪一边。
目前中美两国关税大战暂时缓和了一点,看起来是中国稍占上风,但最终还是没有非常明确的定论,所以李家也就发了一个缓和一点,稍微倾向中国的东西,但仍然没有表达明确的立场和态度。
事情,就是这么一个事情,有依有据,一目了然。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2
复盘这轮资本和国家意志的明面博弈过程,怎么看当下长和的这个最新动作?
李嘉诚卖港口这事儿,从披露出来,引发舆论,再到持续发酵,已经持续了超过2个月的时间了。
这里简单复盘一下明面上的博弈:
香港《大公报》对长和集团出售港口资产一事至少进行了8次以上公开警告或批评。
- 首次警告:3月13日
《大公报》发表题为《莫天真 勿糊涂》的评论文章,首次点名批评长和交易是“没有腰骨的跪低”,并质疑其“漠视国家利益、民族大义”。
文章强调该交易并非“普通商业行为”,而是涉及美国“霸权政治”的渗透,呼吁企业“三思”。
- 第二次警告:3月15日
再次发文《伟大企业家都是铮铮爱国者》,通过对比改革开放初期爱国企业家的案例(如包玉刚、曹光彪),批评长和“助纣为虐”,并警告其可能“背上历史骂名”。
- 3. 第三次警告:3月21日
发布《停止交割,切勿因小失大》,从法律角度分析交易风险,明确要求长和“停止交割”,并指出交易可能被美国利用为“扼制中国航运的武器”。
- 4. 第四次至第七次警告:3月26日、3月30日
3月26日发文《勿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批评长和“执迷不悟”,并揭露其试图通过分拆交易规避审查的行为。
3月30日再次发文,称长和“越劝越硬气”,但交易已引发国家安全隐忧,并暗示中方可能采取法律手段干预。
- 5. 第八次警告:5月1日
发布措辞最严厉的评论《执迷不悟必将碰得头破血流》,引用外交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表态,定性交易为“资敌和背叛”,并警告长和若继续推进将面临“极其严重的后果”,包括动用《国家安全法》等法律手段。
- 其他相关动作
港澳办转发批评: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多次转发《大公报》文章,间接强化官方立场。
舆论施压:除评论文章外,《大公报》还通过整版报道、专家解读等形式持续施压,例如3月31日刊文分析交易可能触发《国家安全法》审查。
不过超过10次警告,李嘉诚真的一点反应都没有,对外保持沉默和不回应,但是手上丝毫没有闲着,各种迹象都在表明,李家还是在想尽办法,钻营取巧,手段尽出,铁了心要卖港口。
相关的一些门道和过程,本号已经有多篇内容进行了详细的拆解和跟进分析。
没看过的朋友有兴趣可以翻翻本号的发送记录。
李嘉诚之所以这么做,本质并不复杂,就是高度不看好中国,下注美国。
自诩“纯粹的商人”,认为自己就是无国界资本,所以,外界的道德抨击,对于站在摩天大楼上,坐在头等舱的李嘉诚而言,甚至连苍蝇飞舞的杂音都算不上。
为何这一次,会选择突然转向?
请大家注意这个动向的重要背景。
在长和宣布这则消息的当天,国际上还发生了一件大事。
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出结果了,比所有乐观预想都要好。
作为活了接近一个世纪的老狐狸,李嘉诚的反应不可谓不快,连夜便绣红旗。
生动诠释了《让子弹飞》里面那句经典台词:
图片来源:网络
其实李嘉诚长期以来就是以这样态度,获得大量财富的。
当下中国占优,自然要跟着中国。
其他国家和企业这么做无可厚非,可李嘉诚是背靠中国从香港发家,他也采取这种“谁赢了跟谁”的投机态度,显然不可能得到中国人的理解。
全世界这样披着实业的金融投机者多了去了,这个群体,是没有祖国这个概念的。
利益,才是这些人的祖国。
而这个世界上,有同样特征和本质的,就是犹太资本。
金融投机资本,全球奔走,寻找利益的宿主,然后,吃干抹尽以后,再寻找新的宿主。
大家别忘了,十多年前,面对外界对他从大陆撤资的指责,他说了一句什么话?
图片来源:网络
李嘉诚一生标榜“去政治化”,但其商业棋局始终暗藏政治精算:
1967年香港暴动:他逆市抄底地产,收割动荡红利。彼时香港左派暴动引发资本外逃,地价暴跌,李嘉诚在舅父资金支持下疯狂囤地,待局势稳定后资产翻倍,奠定首富根基。
1997年香港回归:他接盘英资撤离的优质资产,成为殖民经济的“遗产代理人”。港英政府为保留对关键产业的控制,将和记黄埔等战略资产低价转手,李氏由此掌控港口、能源等命脉。
2015年内地楼市泡沫:他抛售千亿资产转投英国基建,被《人民日报》冷眼目送。彼时中国推进供给侧改革,他却套现离场,转而收购英国电网、天然气等“民生刚需”资产,被英媒讥讽“买下半壁江山”。
2025年中美角力:他高价出售巴拿马港口,被指“向霸权递刀”。交易涉及中国21%的海运贸易通道,舆论痛批其“割让国家经济主权”。
这种“危机前置”的操盘术屡试不爽,却在关键时刻暴露其巨大的政治隐患。他笃信“商业无国界”,却忽略一个铁律:跨国资本的长期生存与发展,离不开母国的崛起与护佑。
对于一个已经活了近一个世纪,多智近妖,纵横商场超过70年的资本老狐狸,这一次的表现,堪称身段够软,反应够快,但是,早已深深镌刻在他身上的“无国界资本”烙印,以及极致投机,缺乏立场和祖国原则的本质,恐怕没那么容易就掩盖吧?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3
趋势讨论:李嘉诚的港口交易,后续走向和影响,该怎么看?
李嘉诚的抛售港口的这门生意,从当下方方面面的明面信息综合了来看,可能的结局,有以下几个预测观点:
一是交易被迫终止或调整。
法律干预:若中方启动国安法审查或反垄断调查,交易可能被直接叫停。舆论与股东压力、长和股价因交易争议已蒸发323亿港元,股东可能对交易投反对票。
外交斡旋:中方与巴拿马的合作承诺可能削弱美方对港口的实际控制力,迫使贝莱德调整交易范围。
二是交易通过但附加限制条件。
在多方博弈下,交易可能以部分剥离敏感资产(如巴拿马港口)或承诺保障中国航运利益为条件完成,但此类妥协的可行性较低。
三是李嘉诚主动退出交易。
为避免进一步声誉损失和法律风险,李嘉诚可能选择支付违约金终止交易,转而寻求其他买家(如中国国企或友好国家财团)。
从李嘉诚被国家进行舆论敲打的以后的动作来看,李氏集团对于抛售港口这件事的决心和意愿,还是非常明显和强烈的。
一门心思奔着往“无国籍肥羊”的角色发展,或许才是李老板的真实意图。
当前局势最可能走向“交易终止+中方反制升级”。
无论结果如何,此事件将加速中国构建多元供应链和战略资产保护体系,同时重塑跨国资本在全球地缘博弈中的生存逻辑。
李嘉诚的最终选择,将成为“商人伦理边界”的历史性注脚。
浪子回头金不换,道理没错,但是这个逻辑放到李嘉诚身上,是不合适的,难不成指望一个行将就木,纵横商场70多年,早已资本意识人格固化根深蒂固的这么一个老人,还能悬崖勒马,选择符合历史经验和具有长远价值的正确道路?
历史的判词早已写下:
没有民族脊梁的财富,不过是霸权游戏的筹码;
脱离家国命运的巨轮,将面临异国暗礁上粉身碎骨。
对于做“无国界肥羊”这个选择,会不会后悔,那只能让李家后人来验证了。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写在最后:
基于对这个热点事件最新的动向发展梳理,能够得出哪些结论和启发?
接下来,李嘉诚是不是真的就“退无可退”了?
个人认为是的。
时代不同了,他那套老黄历,现在不好使了。
李嘉诚的商业成就,财富规模,自然毋庸置疑,但是进入晚年,特别是最近20年,他的几次重要决策,显然是跟不上时代,看不清形势:
曾经被捧上神坛的“超人”,如今在国内声名狼藉;
曾经左右逢源的“政商巨擘”,如今在中美之间里外不是人;
曾经以为可以“心安是归处”的全球布局,如今在英国被吓得往回跑,想回香港和大陆,却又因为一系列骚操作把自己逼到了墙角。
国家给过他机会体面,从《人民日报》当年的“与其挽留,不如相送”,到这次《大公报》的苦口婆心,仁至义尽了。
但他似乎总是听不懂,或者说,是不愿意听。
巴菲特说过:“没有一个人可以靠做空自己的祖国而成功。”
这话放在李嘉诚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他以为自己可以游离于国家之外,靠着所谓的“商业智慧”在全球套利,但最终会发现,离开了祖国的根基和支撑,所谓的商业帝国,不过是沙滩上的城堡,风一吹就散了。
被国家意志和汹汹民意所“围剿”的李嘉诚,实际上已经是退无可退。
他现在搞的这些小动作,不过是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了。
历史会记住一切。商道之上还有天道,商业之上还有家国大义。
一个心中没有祖国、只认利益的商人,哪怕富可敌国,最终也难逃被时代和人民唾弃的命运。
同样是香港富商,为何霍英东先生过世,可以国旗覆棺,霍氏后人,仕途上不封顶?
而李家,没有夸张的保镖就难以出行?
人这一辈子究竟过的如何,其实都是选择的产物,而活了近一个世纪的李嘉诚,或许,只能在他的坟墓中,对自己人生选择的对错是非,去进行回顾了。
当李嘉诚站在维多利亚港的办公室俯瞰中环,或许会想起1979年收购和记黄埔的那个雨夜。
从"超人"到"弃子",从"地产霸权"到"港口弃卒",这场持续46年的资本长征,最终在2025年的春天迎来宿命转折。
正如《经济学人》的评论:"李嘉诚的港口交易不是商业决策,而是全球化时代资本墓志铭的镌刻仪式。"
在这场地缘政治与商业理性的终极碰撞中,没有真正的赢家,只有时代浪潮中沉浮的资本幽灵。
不用从普通人的角度去指望李嘉诚有什么民族大义,立场和国家情怀,所愿皆求而已。
以上,就是对2025年李嘉诚抛售全球港口热点事件最新动向,进行的一次专题梳理和分析讨论内容,和各位头条的读者朋友们,进行一个交流和分享。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最新规定,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关于置业,投资等行为的明确建议,入市风险自担。)
以上正文,来自@熊猫贝贝小可爱
有问题欢迎留言,再不行就私信也行,文明交流,有问必答,谢谢各位。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