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时节,李白与颜真卿都算一块压得住场子的石头。一个落生在701年,一个在709年,年龄差着八岁,说长也不太长。到李白去世的那年,762年,这两位顶级人物同处一个世界的年头加起来有五十三年。捋捋时间线,哪怕颜真卿到了三十岁,他们还能再碰见二十来年。但,翻来覆去找,也没啥证据说俩人曾经搭过话。
张旭、李阳冰,怎么说呢,都是他们共同的圈中人。颜真卿早年跟张旭混得挺熟,还学过书法。张旭那脾气大开大合,醉里挥毫,不守章法,被誉为“草圣”。李白要说跟张旭比酒量,也不遑多让,这两位——饮中八仙榜上都有名。杜甫那几首在市面上流传很广的诗里,专门写过他们这群“把酒吟诗”的怪人。
李阳冰名声其实也不算小,纸上功夫极高,跟李白是“族叔侄”的关系。李白临终时估摸着也看重这层亲情,把自己的书稿都交给李阳冰收拾。否则也许诗文真就断在这里了。这些人,你来我往的,有那么点子“江湖传人”气息。
风格不同的人混一起,不一定真就臭味相投。颜真卿的正楷,流传下来的不少作品能看见他的精神。他的《颜家庙碑》碑额一栏,偏巧出自李阳冰笔下。不少考据里有提及这点,显得两人关系深入。但只字未提与李白交流过什么具体事情,这一笔一直没落实。
时人谈论李白,绕不开的评价是独来独往。杜甫信口开河,说他“独憔悴”,一听就不太对。李白吃喝找诗友的本事,搁唐朝算是数一数二。圈里的高适、贺知章,还有迷弟迷姐都跟得紧。反而与王维、颜真卿这些同代名家几乎无交集。偏又奇怪的是,李白和王维一个年尾还同月同日生,官运也重叠过,还是像两条平行线。
有学者分析,李白的落点跟他们不搭,自己出身商人之家,那会儿被看作寒门。王维、颜真卿家底厚实,怎么都得算名门望族。光凭出身的门槛,就够让他们不想往一块儿凑。杜甫其实也没富贵太久,祖上曾有过些名声,可他落魄多了,陪李白才有那么点彼此安慰的意思。
李白爱道家,王维拜佛,颜真卿一门儒风,信仰这东西搁那会儿可是硬门槛。颜家祖上被封圣人,门里出了好几个儒学行家,像颜之推、颜师古,书房后人堆起来都能把柴垛压塌。“孔门达者七十二人,颜氏有八”,这类家况不稀罕追随一位爱浪荡的诗人。
尴尬插一句,杜甫跟颜真卿其实也差不了几岁,同为官场人物,搁在一块机会多。但没见两人互动,杜甫诗里不见颜真卿的话茬,也没谁考证出来他们俩交换信件。甚至连个同桌喝酒的小故事都没有。倒是高适,他们关系近,可高适一当官儿,又多少拉开了距离。是不是说大家都孤高冷傲呢?其实唐朝的官僚圈层还真有点意思。
一部分人把李白的特立独行列为文学批判,搞得他像是个桀骜的浪子。可资料显示,他的人际圈很宽广,无论朝廷上还是坊间茶馆,总能捞到粉丝。道听途说有说李白酒量过人,也有怀疑夸大。可那些诗里三杯两盏、意气风发的场景,不见得是全凭想象。小道消息传高适收获高官厚禄后,疏远了李白与杜甫,猜测不断,谁能说清楚人心真假?
再聊聊张旭的书法狂态,茶余饭后也时常被人揶揄。他为人直接,性格跳脱,时而脱帽露顶于王公之前,时而卧纸如狂。李阳冰呢,他那套篆书,被论者归入“李斯之后千古第一”,字体圆润中见筋骨,兼具秦汉遗韵。有说李阳冰其实才是李白诗文传播路上的“贵人”,但到底多少真情实感还是学术圈里各自争鸣。
同一个圈子里,偶尔擦肩未必成友。即使张旭、李阳冰都与他俩有牵连,这圈子正经来讲也不够“聚拢人心”——大多是各玩各的。李白与颜真卿之间有没有过一面之缘,谁也难说,或许只是山水之间的交错,静水流深,互不扰。但从目前书信记载、诗稿传世中,没多少硬证据。有的人说两人若是碰过面,盛唐文坛应有波澜,但历史没给出答案。
家学渊源是很难被打破的,不是谁有了才气名声就能高枕无忧。颜真卿在书法体系里堪称一绝,考古出土的许多“颜体”碑拓,也被后代反复研究解读。李白的诗,尤其被唐玄宗年代曾经召见,也有一段“天子呼来不上船”的段子盛传。可是真真假假,不见得那个时代流行的就是现实生活。就像你听说的那些轶事,是不是李白真在长安市坐过酒馆懒得见皇帝,今天网络上查,也未必能下定论。
偶尔人们会被一些奇怪的小事打动,比如李白的一句话,或者颜真卿的一个碑文题额。他们活在同一片唐风宋雨里,各自的选择决定了后世对他们的评价。信仰、出身、朋友圈,搅和在一起,成为理解盛唐人事的一把钥匙,但这钥匙也没解开所有谜题。
对了,说颜真卿晚年落笔沉雄,跟遭遇有关,安史之乱后政坛风云变幻,有人性格坚韧也有人渐趋孤僻。反观李白,被流放夜郎又遇赦放归,辗转半生依旧不改风骨,诗文内里散漫、跳脱,可能这才是他鲜活在后人心中的原因。可也有人质疑,是否这种“浪漫化”带来了现代对他过度的滤镜。话说回来,历史没拍照留存,不见得你想的就是事实。再说唐代官阶琐碎,人事关系复杂,后人难道真能还原个十成十?
一些现代学者甚至反复玩味那段“天才与权贵的距离”,就像颜真卿书法里的锋棱与遒劲,李白诗里的浪奔与直白,不过是各家对命运的小注脚。两位都成了标杆,但实际操作中也有过低谷。颜真卿遭厄难不分,李白仕途一波三折,都非端坐庙堂的顺风者。他们的盛名,靠的不只是天分,而是一连串巧合、背景与时代推着走。是不是每个天才都必须孤独?或者名门是否天生就瞧不上浪子?这问题吊着胃口,反正史料给的空间太大。
偶尔甚至连他们共同好友的后世流传也不见得顺畅,比如张旭的草书,历经战乱便多有残缺,而李阳冰的篆书多靠后代评说质疑。今存的李白集、颜体碑刻,也不是全凭原貌,历代增删未必靠谱。纸短情长,一纸难书他们间到底多少事,倒不如想想一个问题:假如李白和颜真卿真见过面,唐史会不会改写?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