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
学者:中国稀土管制直击美国软肋
12
0
近七日浏览最多
最新文章
最近有消息说,巴基斯坦借中国技术向美国出口稀土,然后中国“不得不”以管控回应。这个说法听起来紧张,但事实比传言复杂得多。中方公开回应里有两个核心信息,掌握这两点,就能看清这出风波背后真正的逻辑。
针对网络上有关“中方稀土管控是针对巴基斯坦对美出口稀土”一事,外交部予以了否认。在回应中,中方明确表示:中巴之间就巴美矿产合作有过沟通。中方发言人说,这种沟通在情理之中,双方战略伙伴关系决定有渠道、有信息交换。
就是说,中方不否认巴方的举动本身,展示样品、进行交流的事情可以有;此外,中方还强调,具备商业输出、长期供给性质的稀土出口,则未经中方同意不可能顺畅进行。通过这种“有知情、有界限”的说法,中方既不显得被动,也不把自己抛到舆论的下风。
这个布局很聪明。它传递出两层信号:一是中方对中巴合作并不蒙在鼓里;二是中方并未放松对涉及稀土这种高敏感领域的控制,那些“绕过中国出口限制”的猜想,要受中方制度框架约束。
更重要的一点:中方在公开回应里明确指出,这次加强稀土出口管制的对象,是美国,不是巴基斯坦。中方强调,这一次制度调整,是基于国家安全、法律法规和国际防扩散义务的考量,而非针对巴方的惩罚或施压。
这个声明绝非无关痛痒。它有三大意义:
澄清目标:如果把管制政策说成是“专门针对巴方”的,那中巴关系可能受损、误解可能扩大。但中方直接否认这一点,实际上是在保护与巴基斯坦的战略伙伴关系。
树立正当性:把管控说成是对美国压迫、供链遏制的一种合理回应,强化中方在国际舆论战中的合法身份。
保留回旋:既然不是锁定巴方,中方就可以继续在中巴合作领域操作空间,不会因为一条舆论就关闭双方高层合作通道。
换句话说,中方在回应中把视线和矛头都对准了美方,而不是被动构陷或指责巴国。
把这两条关键信息拿在手里,再结合中方近期发布的稀土出口管制公告,就能看到更清晰的整体图景。
中方新规规定:凡含有中国原产稀土,或使用中国技术、设备在境外制造的稀土产品,出口前都要取得中国的许可。换句话说,中国在对外管控上设置了“追本溯源”的机制,任何绕过本土出口管控的路径,都必须通过制度的“漏斗”处。
这种制度设计的战略意味不言自明:它既能堵住外界借第三方国家“绕道出口”的可能,也能在关键领域对美国形成制衡。这是在向全球释放信号:在中美在科技、材料链条上越来越紧张的局面里,中国的稀土卡位能力仍在。
把目光再拉远一点,还必须看到这场风波与更宽广的中美竞争格局、区域结构调整的关系。
在中美竞争结构中,稀土、稀有金属、关键材料是战场之一。美国不断强化对华技术、零部件、设备层面的出口管控,中国在这个时刻加紧稀土出口制度,是战略上的必然回应。中方需要保持制度设定上的主动性和话语正当性。显然,这次稀土管制是中方在博弈上的一次重要落子。
另一方面,在南亚格局里,巴基斯坦正处于中美、印度之间的拉扯态势中。若中方把这条管控线拉得太死、太强硬,有可能逼巴基斯坦走向另一边。但如果中方拿捏恰当,在坚守核心利益的同时不撕破脸,那就是高超的外交手法。对中方而言,中巴关系是战略合作的一环,而非可以用来牺牲的筹码。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