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芝加哥的联邦广场上聚集起成千上万的抗议者时,华盛顿特区白宫主人的变脸速度再次让世界惊讶。
特朗普在2025年1月20日重新入主白宫后的这些天里,美国政治舞台上的每一出戏码都充满了戏剧性转折。
5月1日清晨,反特朗普浪潮席卷美国各大城市。示威人群手举标语牌,高呼"我们的民主需要保护"口号,表达对现任总统政策的不满。
就在这一天,特朗普在白宫玫瑰园宣布了一项令人意外的人事任免决定——迈克·华尔兹将担任美国常驻联合国大使。
熟悉内情的政界人士都明白,这次"擢升"实际上是一次政治流放。
华尔兹在担任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期间,因意外泄露了美国对伊朗制裁政策的内部文件,导致"泄密门"事件爆发。
特朗普当即将其职位交给了州际关系中向来以强硬著称的马可·鲁比奥。
同一天下午,特朗普还宣布了针对伊朗的新一轮制裁措施,涉及该国航空业和金融系统的数十家实体。
这一决定直接导致原定于5月3日举行的美伊第四轮谈判被无限期推迟。
德黑兰方面对此表达了强烈不满,伊朗外交部发言人在记者会上痛批美国的"背信弃义"。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乌克兰局势的新发展。
4月下旬,当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访问华盛顿时,特朗普最初还在公开场合表示将寻求"通过对话解决冲突"。
但仅仅一周后,他突然改变态度,提出将向乌克兰提供价值20亿美元的新型防空导弹系统。
这一转变被分析人士认为与美国军工企业的游说密不可分。
美国经济的阴云也在这个春季愈发浓重。根据商务部4月末发布的数据,美国2025年第一季度GDP首次出现负增长,环比下降0.7%。
特朗普在第二天的推特中将这一数字归咎于"拜登时代留下的烂摊子",但众多经济学家指出,这与特朗普政府的大规模关税政策有直接关联。
"零关税"时代一去不复返,美国商品价格持续上涨,普通民众的生活成本明显增加。
在安全政策领域,美国防长劳埃德·奥斯汀的继任者皮特·赫格塞思也卷入了"泄密门"风波。
据知情人士透露,正是赫格塞思向华尔兹泄露了涉密文件,但至今他仍稳坐防长之位,这种双重标准引发了国会部分议员的质疑。
特朗普的政策摇摆不定甚至蔓延到盟友关系中。
4月15日,当与乌克兰达成矿产资源合作协议时,特朗普还在强调这是"互利共赢的伟大交易"。但就在几天后,他竟然在记者会上暗示可能重新评估这一协议的"公平性"。
这种"朝令夕改"的决策方式让包括德国、法国在内的欧洲盟友对美国的可靠性产生怀疑。
4月底的民调显示,特朗普的支持率已降至32%,创下了里根时代以来美国总统任期初期的最低纪录。
尽管如此,特朗普仍然对自己的经济政策充满信心,在5月4日的保守派年会上,他宣称关税政策将在今年下半年"显著改善"美国制造业形势。
对伊关系的转变尤其引人注目。在特朗普第一届任期内,正是华尔兹作为主要幕僚推动了美伊关系的缓和进程。
但如今,这位曾经的功臣已被边缘化,取而代之的是鲁比奥对伊朗更为强硬的立场。
华盛顿的观察人士认为,特朗普的这种政策大转变反映了其决策的机会主义本质:什么时候强硬,什么时候温和,完全取决于政治风向和个人利益考量。
时政观察家约瑟夫·巴克利在接受采访时指出:"特朗普政府的外交政策缺乏一贯性,这种'即兴式'决策模式严重损害了美国的国际信誉。"
美国政治评论家萨拉·格林斯坦分析说:"特朗普重新入主白宫后的头100天,可以用'混乱'两个字概括。
人事调整频繁,政策摇摆不定,执政团队内讧不断。"她指出,如果这种局面继续下去,可能对美国的国际地位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然而,特朗普本人似乎并不在意外界的批评。在最近一次接受采访时,他强调自己的决策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旨在"保护美国的最大利益"。
但分析人士普遍认为,这种频繁的立场转变不仅损害了美国的国际信誉,也加剧了国内的政治撕裂。
随着美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街头抗议浪潮此起彼伏,外交政策陷入混乱,特朗普第二任期的前景愈发不明朗。
信息来源:
《华盛顿邮报》政治专栏、美联社新闻报道、路透社国际新闻、CNN时政评论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