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近一年,青岛8岁男童琦琦被武术教练打死一案,迎来新进展。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4月24日,该案在青岛开庭审理,三人被检方指控故意伤害罪。庭审披露了琦琦遇害的更多细节:因训练动作不规范,在青岛崇德聚英武术运动俱乐部被殴打臀部、腿部,捆绑,后意识不清昏厥,送医抢救无效死亡。此案也引发了对校外培训安全、规范等问题的关注。
原本“希望能通过课外辅导提升孩子文化课成绩”的琦琦父母,怎么也没想到,孩子第二次去这家以“武术教学”“文化课辅导”等为卖点的武术俱乐部上课就出事了。根据庭审披露的细节,琦琦在遇害前遭遇了学校教练一系列暴力对待。而且,并非其一人有这种遭遇,还有“两位家长提供了孩子遍体鳞伤的视频”。
目前,该案的多名被告已“当庭表示认罪、悔罪”,具体结果还有待宣判。但毫无疑问,又一名孩童殒命武术俱乐部,再次为校外培训,尤其是武术类校外培训机构的安全保障敲响了警钟。
校外培训机构发生过度体罚、暴力伤害,乃至最终酿成惨剧的现象,并非孤例。典型如数年前发生的豫章书院非法拘禁案。该机构以戒网瘾之名,被媒体曝光存在对学生严重体罚、囚禁、暴力训练等诸多问题。
类似打着特色教育旗号的培训机构,迎合了一些家长对于挽救“问题青少年”、给孩子“戒网瘾”、“提升文化课成绩”等现实需求,但其缺乏监管、虚假宣传、暴力体罚等问题,也有一定普遍性。正如时有发生的悲剧所反映的,且不说实际教育效果,稍有不慎就可能直接威胁孩子的生命安全。
相比一般培训机构,这类培训机构大多突出了武术、军事化管理等特色,即与家长之间默认了一定的体罚教育。这契合了社会长期以来所信奉的“棍棒底下出好人”教育理念,相信通过一定的体罚甚至暴力,可以完成对“问题”孩子的“矫治”,或至少能帮孩子改正某种“缺点”。
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囿于教师、教练专业性不足,以及缺乏监督,这种教育极容易越过合理边界,走向极端化,变成对孩子的暴力伤害,也涉嫌违法。因此,从源头强化这类带有一定特殊性的培训机构的规范力度,很有必要。
应该看到,这类培训不仅仅是被默许了一定的体罚教育,而且带有很强的封闭性,家长无法及时发现问题,政府监管也多存在模糊之处。
以戒网瘾类教育机构为例,虽然今年开始施行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明确规定,严禁任何组织和个人以虐待、胁迫等侵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方式干预未成年人沉迷网络、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但从公开信息看,一些带有戒网瘾性质的特殊培训机构仍在对外招生。这类机构的办学资质、教育规范、日常监管等,恐怕仍需要有针对性的细化落实。
从常识来讲,这类带有一定特殊性的校外培训机构,因为可能涉及强制、体罚等行为,且具有相对的封闭性,与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天然存在着更大的冲突。那么,在机构准入、师资专业度等方面,理应都有更高的门槛及更健全的监管规范。如此才能尽量避免以教育、培训之名,对未成年人造成“合法”伤害。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这类培训机构进入大众视野,大多数都是与暴力体罚,乃至发生危及学生生命的恶性事件有关,即不出事就不被关注。这或本就提醒其日常监督的不足,而大众对其真实一面的了解同样非常有限。
这种“神秘”状况显然难言正常。因为,正常情况下,教育方式越特殊、教育模式与大众教育模式的偏离度越大,越应得到更多的社会监督。否则,就极有可能变成伤害未成年人的“隐秘的角落”,甚至酿成悲剧。
当然,无论监管如何“进步”,家长为孩子选择这类特殊培训机构,都该多一些慎重。
撰稿 / 重舟(媒体人)
编辑 / 迟道华
校对 / 刘军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