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百善孝为先。”
一家人相处,子女孝顺,父母领情,就是最好的家风。
可是,孝顺是需要附加条件的,不单纯是有一份孝心。还包括,生活物质丰富、家业发展、香火的继承等。
要记住,生活处处充满陷阱,千万不要被假象迷惑了。
人老了就会明白,儿女掉进了以下三个“穷人陷阱”,比不尽孝更可怕。
01
第一,儿女养成了“穷习惯”,不懂“奶茶效应”。
众所周知,习惯和命运是密不可分的。好的习惯,慢慢积累财富和智慧,让了不断提升;坏的习惯,恰好相反。
当下,一些年轻人,每天都喜欢吃吃喝喝,并且认为,吃点小东西,几块钱的事情,算不得什么。
有人统计过,若是一个人每天一杯奶茶,在一年的时间里,会消耗三万多块钱。十年就是三十多万。
这就是“奶茶效应”。
以此类推,我们会发现,每天一包烟、一瓶酒、一串烤肉、打一次车......形成的开支,是巨大的。并且,不专门统计,还真的不能察觉到。
古人说:“一日一钱,十日十钱,水滴石穿。”
若是在平时不注意节俭,当生活遇到困境的时候,就没有办法应对。别以为,平时你可以借钱过日子,也有朋友接济你,当你到了低谷,借钱无门,朋友也会疏离你。
很多年轻人,工作十多年,还身无分文,每天都吃光用光。
一晃,父母就老了,也常常有病,但是儿女却没有办法赡养。父母的病痛得不到治疗,身体很苦;儿女因为无法管好父母,内心很自责,也苦。
钱财,不仅仅是赡养父母的根本,还是人生发展的基础。
世上并没有什么空手套白狼的事业,有的是“一分耕耘一份收获”。
02
第二,儿女有“心穷”的迹象,对社会不满。
老舍先生说过:“骄傲自满是我们的一座可怕的陷阱;而且,这个陷阱是我们自己亲手挖掘的。”
年轻人总以为自己很厉害,是怀才不遇的样子。事实却证明,哪有什么“怀才不遇”,只是能力不够而已。
傲慢的年轻人,找工作,高不成,低不就,还总是怨恨社会不给力,周围的人不帮忙。
若是工作搞砸了,不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强调客观因素。
抱怨的时间,比工作的时间更多。不知不觉,就在碌碌无为中,变成了中年人。
当下,有一句很流行的话:“人穷,穷一时;心穷,穷一生。”
儿女对社会各种不满,情绪也特别不对劲,家庭的负能量就会越来越多,父母的管教,也会失效。从而,儿女的收入、事业,撑不起家庭的未来。
03
第三,儿女的格局太小,没有成家立业的长期打算。
今朝有酒今朝醉,这是一种理想状态。现实状态,是什么都要未雨绸缪。
很多年轻人,认为生活压力大,买房也很困难,索性就不结婚,或者结婚了,也选择丁克。
不要孩子,确实可以让两个年轻人过很多年自由的生活。
夫妻二人都努力工作,吃喝拉撒是不成问题的。用养育儿女的钱,去支撑自己的诗和远方,也是不错的选择。
想一想,年轻人也会变老,到了五六十岁,赚钱的能力下降了,对诗和远方的追求减少了,养老的需求增加了,又应该如何过日子。
要是夫妻一方,慢慢觉醒,希望有一个孩子,但是年纪大了,要处理这样的问题,是很难的。
天下没有后悔药。在什么年纪,就做什么事情,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也是最应该有的格局。
立业方面,就更不要说了。不能一直从事低端、简单的工作,等自己老了,干不动了,就麻烦了。还得依靠脑力劳动来养活自己。
更重要的是,儿女走进社会,也要考虑自己的养老问题,别以为一直可以依靠父母。到时候,也许父母都不在了。
父母考虑了未来百年的生活,但是儿女不认可。两代人的矛盾就突出了。并且,后悔的,往往是儿女;痛心的,总是父母。
04
一个家庭里,儿女混得好,比每天陪伴父母,更重要。
孝顺是要讲究策略的,是要有基本条件的。
一家人,每天都在一起,看起来不错,但是人与人走得太近,矛盾也会频发;儿女围着父母啃老,经济也会有问题;儿女不敢远行,不求长久,到底是无法反哺父母的。
没有结婚生子的儿女,带给父母的,就是“后继无人”的苦。老人看着别人带孙,自己却什么都没有,心情如何,明眼人一看就知道。
因而,一家人要一起努力,避免儿女掉进“穷人陷阱”。
其一,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给自己定下花钱的目标,实现年年有余。
其二,既然我们无法改变世界,那就去适应世界。根据“丛林法则”,在强大的竞争中,找到一席之地。
现实社会,只要你不懒,就会找到工作。有了工作,再推陈出新,人生就会好起来。
其三,注重家庭的接续,别带着自私自利的想法,舍去婚姻和育儿的环节。几代同堂,本是就是孝顺的体现。
05
明朝思想家王阳明认为,孝顺有三种境界。
一是养长辈的身,保障长辈吃穿不愁;二是养长辈的心,让长辈心情愉悦;三是养长辈的志,让长辈活得有意义。
多数人以为,给父母钱,就是尽孝了,却没有考虑,父母在想什么,盼望什么,真正需要什么。
不管在什么家庭,父母最想的,就是儿女健健康康、衣食无忧,小家庭能和和美美。
在有生之年,看到儿女过得安稳,父母就心满意足了。
若是一家人,都有骨气,一代更比一代强,就更好了。
最后,愿天下父母,老有所养;天下儿女,孝有所值。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