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节日中,有几个特殊的节日,是以“祭祖”作为最重要的节日主题,当中包括农历正月十五上元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十月十五寒衣节,以及
       夏历冬至数105日后的寒食节。
       如果非要做个对比,在中国人心中,清明节的“祭祖”意义,要远远超过前面这4个节日,也是民俗信仰中公认的祭祖扫墓大节。
       所以每年临近清明节,无论身处多远,人们都会想方设法回到故乡,为祖先祭扫。


       转眼之间,今年清明节就要到了,
       在我们这流传一个说法,“七十不扫墓,八十不上坟”,是老一辈用来形容清明忌讳的
       。原本我觉得是无稽之谈,后来听家中老人解释后,我发现并非迷信,下面就具体和大家说说,家有老人建议看看。
       清明节最重要的节俗活动:扫墓祭祖


       早在石器时代,原始人类就有了墓葬死者的习俗,并且在历朝历代的发展中,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墓葬文化。地方不同,习俗不同,墓葬形式也会存在一定差异,但是这背后寄托的情怀,从古至今并没有变过。
       古籍《礼记》中说,“众生必死,死必归土”。
       这短短8个字,反应出了古人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俗语中说的,“人死为重,死者为大,入土为安”,正是对其很好的诠释。
       古人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员,逝去后也要回归自然,可谓有始有终。


       在中国墓葬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祭祖礼俗,并且有了清明节这个特别的祭祖节日。上坟扫墓,是最直接的祭祖形式之一,这背后体现了中国人对祖先的重视,以及慎终追远的人文精神。
       在理解了清明节所具有的节日内涵后,我们才能更好地解读,“七十不扫墓,八十不上坟”这个说法。


       “七十不扫墓,八十不上坟”,如何解释?
       古人在描述年龄时,用“花甲之年”形容60岁,用“古稀之年”形容70岁,用“耄耋之年”形容80-90岁,用“鲐背之年”形容90岁,用“期颐之年”形容百岁老人。
       唐代诗人杜甫在诗作《
       曲江二首》中,曾写道,“人生七十古来稀”,意思就是,70岁算高寿老人了,因为自古以来就很稀有。
       在古代,因为物质生活水平较低,医疗水平落后,人们的平均寿命很短,过了70岁,就属于长寿老人了。
       之所以说,“七十不扫墓,八十不上坟”,和古人心中对年龄的定义有关。
       人们认为,到了70岁,生命已经进入最后阶段,应该珍重自己,将扫墓上坟这类事情交给后辈去做,如果到这个岁数还要操心各种礼俗,难免会力不从心,也说明子孙后代不孝顺。


       从现实意义理解,虽说现在70岁以上的老人随处可见,但和年轻人相比,他们的腿脚总归不太方便,并且坟地大多修建在荒山野岭之中,如果上了岁数还要跋山涉水,对体力来说是场考验,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此外,旧俗中还有一个说法,“上坟不过三代人”,意思是后代只需给亡故的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祭扫即可。
       因为过了三代之后,亲情会变淡很多,古人认为祭扫是情感的表达,而不是公式化的程序。


       按照上面的说法,人到70、80岁,一般都已经三代或四代同堂了,该由自己的孩子牵头来带队祭扫。反之,如果还要亲力亲为,拄着拐杖去扫墓上坟,相信这也不是老祖宗想看到的。
       总的来说,“七十不扫墓,八十不上坟”,并不是弘扬封建迷信,反倒是强调敬老爱老的思想,提醒人们百善孝为先
       ,
       “坟前万堆灰,不如床前一碗水”,先将家中老人照顾好,再去祭扫,会是更孝顺的行为。
       关于清明节忌讳,你们那有哪些习俗?欢迎留言探讨!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