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生与死。

前段时间,音乐人包小柏将其过世女儿用AI“复活”,频频登上热搜。这位“复活”的女儿其实是个数字人,它拥有包小柏女儿的声纹和成长记忆库,能够跟包小柏实时互动。

技术,搭建起生与死的桥梁,为包小柏蒙上灰色的人生点亮了一盏灯。

有人用技术“复活”他们的亲人,还有人用技术复活他们的宠物。注意,是生理意义上的重生。

2022年,加拿大女子克里斯的宠物猫贝尔,在一次交通事故中意外去世。因为过度思念,她冒出一个大胆的念头——用克隆技术把贝尔复活。于是,她把贝尔的DNA给到宠物克隆公司ViaGen,等待着结果。

最近,在两年失败四次的经历后,ViaGen成功克隆出贝尔。有意思的是,克里斯收到的不是一只猫,而是两只,并且都是根据贝尔的DNA克隆出来的,这给了她双倍的欣喜。

不过,争议也随之而来。有爱宠人士表示,克隆猫的手术过程极为残酷,克隆一只猫意味着要有多只“供卵体”和“代孕体”承受痛苦。他们认为,克里斯克隆贝尔这件事,本质上是:

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无数猫的痛苦之上。

随着养猫人士的增加、克隆技术的突破,这样的克隆案例和引发的争议,在国内也越来越多。

一块硬币的两面,分别是爱和伤害,究竟该如何选择?

01

面对宠物猫,他们有多爱?

与国人持续走低的出生率相比,宠物猫的数量倒是不断创新高。

根据派读宠物行业大数据《2023-2024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2023年宠物猫数量为6980万只,较2022年增长6.8%。

同时,所有养宠物的人里养猫的占70%,喵星人已经成为“中国第一宠”。在越来越多人的心中,宠物猫已经如同家庭成员,甚至比亲人还重要。“一人一猫三餐四季”,也成为很多人的理想生活。

为了把喵星人照顾好,许多人也很舍得花钱。知乎上有个提问“宠物生病,你们会愿意花光积蓄救治吗?”获得了一千多个赞,提问底下有各种回答“会的,实在不行去借借呗也得给它治病”“花十万二十万我都治,钱没了可以再挣”......

在纪录片《宠物医院3》里,有个生活在上海的年轻女孩养了五只猫,每个月2000多块钱的收入有一半都花在猫身上,自己家里甚至用不起空调。

我自己就养着两只大橘,他俩原本是要离开北京的朋友给我的,刚拿到手那会儿觉得挺烦。但现在我每次出远门,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他俩。

然而一个残酷的现实是,即便你再细心呵护,宠物猫的平均寿命也只有12~17年。

当时有多爱,面对死亡的时候就有多痛苦。有研究表明,近六成的宠物主在失去宠物后身心会明显不适,有人经历数月甚至数年还难以释怀,严重者甚至患上抑郁症,这种丧失感也被称为“pet lose”(丧失宠物症候群)。

对于宠物猫的离世,有人选择重新领养或者购买一只,用“新欢”抹去“旧爱”带来的伤痛。有人选择再也不养宠物,彻底杜绝这种痛感的再次发生。

还有一部分人,放不下心中的执念,选择克隆。

大多数国人第一次认识到克隆,来自课本上1996年出生的英国克隆羊“多利”。自那以后,克隆技术不断有新突破,对象包括猪、兔、骡子……似乎除了人以外,万物皆可克隆。

2001年,美国德州农工大学宣布克隆猫CopyCat(CC)的诞生,这是人类首次克隆出猫。2004年,美国加州基因存储与克隆公司宣布成为全球第一家提供商业化克隆猫服务的企业,每只宠物猫的克隆标价5万美元,这个价格就连美国人也直呼太贵。

人类首只克隆猫CC

在中国,首只商业化克隆猫的诞生在2019年。当时,浙江一位宠物主花费3000元买的英国短毛猫“大蒜”,因为意外得病去世。对猫拥有深厚感情的主人难以接受这个事实,决定试试用克隆让“大蒜”复活。

不过,宠物主的朋友都劝他不值得,不如找一只长得相似的猫。但他觉得“大蒜”是无法取代的,只有克隆才能更接近原来的它。

于是,他在“大蒜”的大腿内侧取下一块皮下组织,保存在-196℃的液氮里,送往北京的一家克隆公司。半年后,他重新见到了“大蒜”,当然他也为此花费了25万元的高额费用。

国内首只克隆猫“大蒜”

有网友感叹,有钱人的快乐就是这么朴实无华。

值得一提的是,这家克隆公司近年来的收入保持着增长,2022年收入超2000万元,这说明克隆猫的人群在逐年增加。该公司透露,来克隆的客户多为宠物主人,来自全国各地,东南沿海偏多,他们的主要画像是白领女性居多,经济收入较高,情感丰富细腻。

看起来,克隆猫是件皆大欢喜的事:主人只要取走宠物的一块皮肤,花个十几二十万等个半年时间,就能重获所爱,克隆公司也创造了收入。然而,这件事在社交平台上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指责。

指责的核心在于,一只猫“新生”的背后是无数猫的痛苦。

02

一只猫的新生,无数猫的痛苦

很多人爱猫人士,其实并不了解克隆猫的流程,而其中恰恰存在不为人知的残酷的一面。

简单说,克隆猫的流程,基本上还是二十年前多莉羊的那套流程,包含以下几个步骤:

取原生猫的体细胞——取出细胞核——去除另一只猫卵细胞里的细胞核——将原生猫的细胞核移植到去核卵细胞——形成一个新细胞——将新细胞移植到代孕猫体内——孕育新生命。

被克隆的猫,只需要取一些组织。而被取卵的猫,则要痛苦得多。

因为猫的生殖生理特性与绝大多数动物不同,它不是自发排卵动物,而是需要进行诱发排卵。如何诱发呢?克隆公司一方面会给供卵母猫注射激素,诱导它发情进入繁殖状态,另一方面会在其阴道内放入模拟公猫阴茎的物体,模拟交配刺激排卵。

如此强硬的“催情”,很多猫在生理上是拒绝的,但却无可奈何。

这还没完,给猫诱发排卵后,取卵又是个残酷的过程。通常情况下,克隆公司会直接剖开猫的腹部,从输卵管的一端向另一端注射冲卵液,直接把卵子冲出来。

为了保证卵子质量,这个过程要重复很多次,猫承受的痛苦也要重复很多次。恐怕很多想要克隆的爱猫人士,看到这一幕都难以接受。

取得卵子后,克隆公司会利用电融合或直接注射的方法,将供体细胞核移植到去除细胞核的卵母细胞中得到胚胎,再通过人工激活启动重构胚胎的发育。

到这一步,你以为痛苦的过程就结束了?并不,该轮到“代孕母猫”上场了。

通常情况下,克隆公司会选择身体健康的个体作为“代孕母猫”,它们也会被打激素,然后也会经历痛苦地开腹——将胚胎植入和将幼猫取出。

不过,从植入到生产的过程,并不会那么顺利。代孕母猫可能会发生严重的排异反应乃至流产,从而对身体造成严重伤害。即便顺利生产,新生的猫也会因为DNA所携带基因缺陷的不确定性,最后导致死亡。

总之,从克隆猫的取卵、注核、激活、胚胎移植、代孕、生产等过程中,每个环节都存在着变数。要真正成功培育出克隆猫,并不容易。

2002年,美国研究院首次实验克隆猫时,总共尝试了188次,制作出82个胚胎,但是只有一只猫顺利怀孕,而且仅孕育了一只小猫。“大蒜”克隆胚胎的成品共有40只,分别由四只猫代孕,但仅有一只猫顺利受孕,并且也只生出一只小猫。

为了提高克隆成功率,克隆公司通常会采用两种做法,一方面饲养上千只猫作为实验动物,然后选择那些性成熟、处在排卵期的猫用来克隆,另一方面提高每只母体的利用率,比如一年植入两次胚胎实现两次生产。

然而,由于代孕会对身体带来严重伤害,一只母体在经历多次代孕后往往也不会活得太久。因此,不少动物保护主义者批评,克隆宠物是有钱人打发无聊时间的残酷游戏:

它用无数猫的离去,换来一只猫的重归。

不过,也有些爱猫人士认为,自己是在合法的情况下克隆爱猫,并没有错,而且也是满足了自己的思念之情。

只不过,那只“复活”的猫,真的还是原来的那个它吗?

03

它,还是原来的它吗?

很多人对于克隆还存在认知误区,认为能百分百复制自家的猫。

事实上,克隆能够保证猫的克隆体和本体99.9%以上的基因相同,但由于细胞核DNA与去核卵细胞的细胞质DNA存在互相作用,克隆体和本体在外貌、个性上都是不同的,当然就更没有记忆之间的联系了。

拿史上第一只克隆猫CC来说,本体有三种颜色:白、橘、黑,而克隆体只有两种颜色,并且身上花纹形状和位置也不完全相同。另外两种猫的性格也不一样——本体更内向,而克隆体更活泼。

又比如,“大蒜”的本体下巴上有一个明显的黑色小块,但克隆体没有了。本体左腿上有花纹,克隆体则变成在右腿上。并且,克隆体相对本体也更加活泼。

也就是说,即便克隆体跟本体再相像,它也不是原来那个它了。

不同的宠物主,对此反应是不同的,也显露出了人间冷暖。

“大蒜”的主人在见到克隆体后,虽然也发现了外貌和个性上的不同,但还是一如既往地爱它。甚至为了弥补代孕过程给母猫带来的痛苦,“大蒜”的主人还提出领养代孕母猫。

不过,也有些宠物主显露出冷漠的一面。有个宠物主克隆成活了三只猫,但只想要那只跟本体最为接近的,并且出于独一无二的考虑不想要另外两只,于是就把另外两只给处死火化了。

作为人类首个成功克隆的作品,多莉从出生到死亡也堪称悲惨。它被囚禁在实验室中进行研究,生长状况也不好,一直患上各种病,饱受病痛折磨。2003年,由于多莉患上严重的肺病,科学家也束手无策,只能对其实施安乐死。到现在,其被制作成标本放在博物馆里供人参观。

从被迫出生到被迫死亡,那些被抛弃的克隆体成为人类肆意支配的“玩物”。

问题是,一方面来说,对于人类是否能当造物主,其实社会各界并没有形成共识。

克隆,本质上是人为地孕育出了新生命,这种方式在有性生殖被进化出来之前,原本就是自然界的主流。但也有很多人认为,这违背了自然规律和生命伦理,也会减少遗传多样性,破坏物种生态平衡。

对克隆的警惕和反思,一直是全球舆论场上的主流。不少看过《救世主》《逃出克隆岛》等影片的朋友,应该对此会有很深的印象,不少国家也在制定法律法规约束动物克隆。

法律和道德,似乎都在给动物克隆套上枷锁。

而另一方面来说,从情感需求出发,很多宠物主在潜意识里会认为,克隆去世的猫是因为爱、是因为放不下,但克隆过程中无法避免地会对别的动物造成巨大的伤害。

那我们就不禁要问,我们这种情感需求,真的一定要以大量伤害其他动物为代价,才能真正“放得下”吗?

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

去年有一部很火的国产剧叫《漫长的季节》,里面主人公在年轻儿子去世多年后,终于放下执念跟自己和解。在片尾,他喊出的一句话,我觉得同样适合沉浸在“丧宠悲痛”中的宠物主:

向前看。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