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征的君臣关系被传为千古佳话,二人之间的互相提携和忠言逆耳的交流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然而,在魏征死后,李世民看到他留下的一本册书后,勃然大怒,并当众表示“给我挖了此贼的坟!”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一、青年魏征追随李密与窦建德,最终归顺李唐
魏征,字士,出生于隋朝巨鹿郡曲阳县一个普通家庭。这个乡野少年性格刚直不阿,对当时的统治者隋炀帝深恶痛绝。20岁那年,魏征离开家乡,来到并州投奔当地割据势力李密,成为其谋士。
李密见魏征年轻有为,便问他当前形势和对策。魏征毫不犹豫地提出十条建议,包括联合其它反隋势力,稳定军心民心等。然而,李密自负心太强,没有采纳。最终,李密兵败投降,魏征也不得不向新崛起的王世充投降。
在王世充帐下魏征结识了同为俘虏的窦建德,两人频繁交流,成为莫逆。不久,窦建德趁机反叛东返,建立郑州政权。魏征被窦建德礼遇为起居舍人,助其处理政事。
631年,李世民东征击败窦建德,魏征再次沦为俘虏。在审讯中,李世民问他:“你当初为何劝太子李建成调你到外地去?”魏征毫无隐瞒地说:“如果太子听我的,就不会有今日的祸事。”李世民赏识他的才能和直率,没有加害,反而拜他为詹事主簿。
二、李世民登基后,魏征频繁直谏
634年,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杀死哥哥李建成和李元吉,夺得帝位。此时的魏征已是他麾下的官员。李世民继位后,政务缠身,对内治较为疏于关心。他多次传唤魏征询问国事得失。
魏征不负所托,上疏进谏200余事,几乎涉及政治的各个方面,李世民也都能悉数接纳。太宗对魏征刮目相看,更加信任倚重,由此建立深厚的君臣关系。
贞观五年,李世民的心爱女儿长乐公主出嫁,李世民想破格增加嫁妆彰显其地位。朝中大臣们也都附和迎合。唯独魏征直言不讳地反对,认为这有损大唐法度。消息传到李世民耳中,他不但没有怪罪魏征,反而嘉奖他的正直。这显示出魏征进谏的姿态始终如一,太宗也的确是一个能够纳谏的明君。
三、魏征敢于指出太宗过失,太宗也能虚心接受
贞观十年,李世民最宠爱的长孙皇后病故。李世民悲痛欲绝,在宫中专门修建凌霄楼,整日眺望皇后陵寝以怀念之。
一日,李世民带魏征登上层楼远眺,问他能否看清昭陵。魏征沉默不语,李世民自言自语地说当然能看到了。魏征这才开口:“陛下若是在望献陵,臣确实看不太清楚。”
李世民霎时醒悟,他过度哀悼皇后有失仪态,这会给人留下怠政的印象。于是当即下令拆除层楼。这显示太宗作为一国之主,仍能够听从臣子忠诚的劝谏。
贞观十三年,魏征再次上疏,严词直谏李世民近年来政风有所垂怠。李世民看后也深感责备,表示自己确实应该改正。通过这两次事件,可见魏征对太宗诤谏的方式是直截了当地指出问题所在,也正因如此,太宗才会心悦诚服地接受。
四、魏征病故,太宗哀恸五日并厚葬之
贞观十七年,魏征因病去世。李世民得知噩耗,悲痛不已,废朝五日以示哀悼。他更是亲自执笔写下“文贞”的谥号,代表魏征一生清正廉洁,并下旨厚葬于洛阳嵩山。
此后每当李世民想起魏征,都不禁叹息:“我失去了一面明镜啊!”由此可见,魏征在太宗心中地位无与伦比,是至高无上的谏臣。两人建立的深厚君臣关系,也成为千古佳话。
然而,好景不长。魏征死后留下的一本小册子,却成为导火索,最终使太宗大为光火,要人“挖了此贼的坟”。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五、太子叛乱后,太宗怀疑魏征参与其中
贞观二十一年,太子李承乾在东都洛阳发动叛乱,意图夺取帝位。但很快就被李世民镇压下去。原本李世民更看好魏王李泰,一直想废黜太子。如今太子叛乱,李世民更有了藉口。
之前李世民曾命魏征出任太子师傅,以示太子地位稳固。这次叛乱中,魏征生前举荐的两名官员也参与其中。李世民不免怀疑魏征与太子勾结,甚至是幕后主使。于是李世民大为光火,立即撤销了魏征长子与自己女儿衡山公主的婚约。这等于是剥夺了魏征全家的荣誉。
六、遗书留传惹怒太宗,下令挖坟
就在此时,李世民从魏征家人手中得到一本小册子。这正是魏征生前编撰的奏疏合集,其目的就是为了流传自己的功业,让后人津津乐道。
李世民看后大怒,这分明是魏征在死后还想离间君臣,以赢得美名。太宗破口大骂:“简直是贼心不死!给我挖了他的坟!”不仅如此,李世民还下令销毁为魏征所书写的谥号碑文。
其实,魏征死后留下这本册子,也确实有私心在里面,想要树立自己的威名。但同时,也不能否认他生前对唐朝的重要贡献。
七、千古名臣或难脱私心,太宗晚年亦多疑忌
作为一代贤明君主,李世民理应宽厚仁慈。但需要注意的是,太宗晚年政治手腕日益老辣,也愈发多疑,这一点从对魏征遗书的反应便可看出。
而魏征作为忠心之臣,一生辅助太宗共同缔造盛世,政绩无可磨灭。但他毕竟也是凡人,难免有些名利的私心。
所以,这也许就是魏征被太宗痛骂“挖了此贼的坟”的最终答案。作为君主的太宗,也只是人生际遇和心境的变化,最终战胜了他本身的宽厚仁德。谁人一生都能始终如一?这也是人性的一面吧。
八、结语
综上所述,魏征与李世民是千古佳话般的君臣组合。但魏征死后遗书引发的风波,还是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他们之间的情谊。
这其中,太宗的多疑与魏征的名利欲也都在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这说明,任何君臣关系都难以永恒,终究会被时间和环境所消磨。
而人之为人,有私心亦是正常。我们不应过分苛责魏征的所作所为,亦不应责怪太宗晚年的多疑。因为这正是人之常情,是人性中难以完美的一面。
所以,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既是千古佳话,也给后人带来深刻启迪。它展示出人性美与丑的两面,也警示我们,莫要对他人求全责备,因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