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4月13日电 《中国证券报》13日刊发评论员文章《加快建设与金融强国相匹配的高质量资本市场》。文章称,作为资本市场第三个“国九条”,国务院日前印发的《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到本世纪中叶,资本市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建成与金融强国相匹配的高质量资本市场。蓝图绘就,催人奋进。“1+N”政策体系一体推进、系统落实,势必有力推动解决资本市场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激发资本市场支持经济转型升级、金融强国建设的效能。
(资料图,来源:上交所)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资本市场在金融运行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快速发展,在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支持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资本市场要与金融强国相匹配面临新形势新挑战,也肩负新使命新任务,需有效处理好发展与安全、入口与出口、投资与融资等关系,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真正成为社会预期“温度计”、科技创新“加速器”、居民财富“蓄水池”。
守牢安全底线,增加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此次意见提出“安全、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这在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表述上增加了“安全”一词并将其置于首位,释放了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的强烈信号。此次意见也充分体现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特别是针对去年8月以来股市波动暴露出来的制度机制、监管执法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长短相济综合措施。这主要体现在加强战略性力量储备和稳定机制建设;将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落到实处,建立重大政策信息发布协调机制;完善对可能引发市场异动的交易行为的监管等。安全是发展的前提,稳是进的基础。可以预期,保持资本市场平稳运行、健康发展将是监管部门的一项长期基本职责,有利于稳市场稳信心的政策也会“成熟一项推出一项”。
坚持守正创新,大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此次意见从着力做好“五篇大文章”、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坚持统筹资本市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和安全等方面,强调了资本市场改革要锚定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宗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这更需发挥资本市场的风险分散、收益共享等优势,激发企业家精神和人才创新活力。一方面,继续增强资本市场制度的适应性、包容性,更好服务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等创新;优化上市标准和科创属性评价标准,更多支持有创新实力的企业上市。另一方面,通过税收等政策大力支持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发展,并畅通“募投管退”循环,实现一二级市场、场内与场外的有效互动。向“新”而行,向“智”发展,大势所趋。可以预期,提升资本市场服务新质生产力的质效将是下一步改革的重点。
完善监管体制,持续提升资本市场投资价值。高质量的资本市场需具备完善的监管体制机制、较高的现代化治理水平。此次意见从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严格上市公司持续监管、加大退市监管力度、加强证券基金机构监管、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等多个方面提出明确要求,以期大幅提高资本市场监管能力和有效性。这也折射出下一步监管重心的新变化。一是着力严把入口关,畅通出口关,显著增强对发行上市、再融资的把关力度,并加大对绩差公司、财务造假公司的退市力度,更好发挥“良币驱逐劣币”的市场功能。二是着力推动上市公司提升投资价值。比如,强化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监管、研究将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纳入企业内外部考核评价体系、引导上市公司回购股份后依法注销等。三是着力建立培育长期投资的市场生态。在基础制度方面,重在推进支持长钱“长投”“长留”体制机制的完善,以及继续提升违法违规成本;在机构方面,重在推广并落实长周期考核机制,提升权益投资投研能力和投资行为稳定性;在普通投资者方面,重在更加有效保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健全投资者利益受损的赔偿救济机制。
举一纲而万目张。以强监管、防风险、促高质量发展为主线,资本市场改革发展未来5年、2035年和本世纪中叶的目标已经明确。这需要监管部门一步一个脚印抓落实,久久为功,更需要集众智、聚合力,市场各参与方归位尽责,同向同行。我们相信,坚守资本市场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尊重规律、尊重市场,资本市场改革发展一定能在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轨道上取得新进展,展现新气象。(完)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