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4月18日电(记者叶书宏)近来,美国政府将更多外国企业纳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对中国相关行业启动301调查并宣称要大幅提高中国钢铝关税。有美国媒体认为,政府滥用国家权力干预企业经营的“非市场行为”不断增加,预示着美国的“商业决策越来越取决于政治动机”,这个国家正在“背离经济自由主义原则”。
与此同时,TikTok遭遇围剿、日企收购美国钢铁公司遇阻等事件持续发酵。对于熟悉美国历史的人来说,这些并不奇怪。美国表面上宣扬的是“自由资本主义”,实际上信奉的却是“极端利己主义”,也叫“美国优先”。
建国初期,为了不卷入“与自身利益无关的”欧洲大陆纷争,美国推出“孤立主义”;后来为争夺美洲大陆控制权,推出“门罗主义”;在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后,为了“和平体面地征服海外市场”,披着“普世价值”外衣的“威尔逊主义”粉墨登场;二战后特别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美国出于全球扩张和两极争霸的需要,将自己塑造为“自由主义的灯塔”,在全世界推行所谓“新自由主义”,为美国对外干涉和资本劫掠大开方便之门……美国历史上新旧“主义”相继登场,名称虽有不同,但其“美国优先”的霸权逻辑自始至终一脉相承。
随着世界多极化趋势加速演进,美国霸权衰落,战略焦虑日益加深,特别是面对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各种打压遏制无所不用其极,甚至不惜“退群毁约”,破坏战后国际体系。一时间,经济民族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政治保守主义以及民粹主义在美国甚嚣尘上。特朗普政府不停泛化国家安全打压他国高科技企业,滥施关税、制裁、长臂管辖等手段遏制他国发展,对国际规则“合则用、不合则弃”,将国内法凌驾于国际法之上,把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推行到极致,而拜登政府不断将科技和经贸问题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人为“筑墙设垒”,强推“脱钩断链”,从推动所谓“友岸外包”“近岸外包”,到出台《通胀削减法案》《科学与芯片法案》等排他性歧视性产业政策,再到发布对外投资审查行政令等等,种种违反市场经济和公平竞争原则的保护主义做法,严重破坏市场规则和国际经贸秩序,扰乱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美国曾一度高举“经济全球化”和“自由主义”市场原则大旗,但是随着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全球南方”崛起,特别是后发国家及其企业在自由主义全球化规则下,通过自身努力不断发展,在美国眼中却变成“威胁”。这让美国感到,“自由主义”话语体系与其谋求霸权利益难以继续契合,是忠于自己倡导的“主义”还是维护自身霸权?美国的政客们总是毫不犹豫选择后者。
这让国际社会——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其西方盟友,都认识到,美国接纳自由主义秩序或经济全球化从来都不是无条件的,区间仅限于其他国家作为美国的代工基地和销售市场,而非平等的合作者或竞争者。
TikTok法案是美国抛弃自由主义全球叙事的一个分水岭。面对来自国际企业的激烈竞争,对本国企业海外投资的限制越来越密集,对外国企业在美投资的禁令越来越随性,行政干预越来越蛮横,产业政策越来越霸道,科技不再无国界,贸易不再自由化,生产不再全球化,被奉为圭臬的自由市场不再重要,被政客任意定义的所谓“美国利益”成为优先原则……无论共和党还是民主党当政,双方彼此政见之争虽宛若仇雠,但回归“原始资本主义”野蛮本性和路径趋同,只是配速不同而已。
美国舆论批评政府和政客“正在背离自由市场原则”,其实美国“政治家们”信奉的从来都不是自己宣扬的所谓“主义”。近百年美国发展史也从未遵循什么“自由主义”经济哲学,美国发明这种或那种“主义”,目的是为了塑造意识形态,说服或胁迫别人按照符合美国利益的方式参与游戏,为其全球扩张和资本掠夺披上合法外衣,而一旦这些“主义”或规则成为自身利益的羁绊,美国会毫不犹豫地砸场子。美国各类政客所为,无关什么形式的“主义”,只是对“原始资本主义”的回归。
人们从美国政府的所作所为中看到,美国政治逻辑由两条意识形态路线驱动:一条白线,即能够拿上台面的东西,比如“自由主义”或所谓“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一条黑线,则是“原始资本主义”。白线驱动,就是发明“主义”、制定规则、标榜道义,通过构建体现美国利益的国际制度和推广所谓“普世价值”以获得合法的制度权力;黑线驱动,则是赤裸裸地“以实力地位”说话,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信奉“海盗文化”,鼓吹“丛林法则”,或掠夺,或欺骗,或胁迫,或讹诈,或暴力征服,以捕获猎物为最终目标,掠夺成性而毫无道义负担,对于自己想要的一切,不给就抢,不服就打,打不成就黑。
正是在这种“黑白线”交织的政治逻辑下,美国所谓“国家利益”和全球霸权地位被视为最高目标,所谓“主义”“价值观”和国际规则,只是其实现目标的工具手段而已。理解了这一点,也就看清了美国政治双面游戏的真相。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