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
       河北保定满城县陵山上的建设施工中,偶然间发现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墓葬,这座墓葬年代久远且保存完好,这引起了文物保护部门的高度重视。
       很快中国科学院考古所和河北省文物管理局的工作人员便齐聚这里,准备着手发掘这座陵墓,而这座汉墓中出土的文物之后也成为了河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在对陵墓周边进行实验性发掘的过程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量西汉初期的五铢钱,这说明墓穴的主人是在西汉前中期去世的,而且十分富有。
       之后他们又发掘出了写有“中山府”、“中山祠祀”铭文的铜器和漆器,结合古墓所在位置和大致年代,历史研究学者推测墓主人为中山靖王刘胜,也就是刘备的先祖,汉景帝之子。


       ▲
       满城汉墓地宫
       在大墓穴旁还有一个小的墓穴,在其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枚刻着“窦绾”“窦君须”字样的铜印,并由此得知墓主人为刘胜的夫人窦绾。
       在明确了墓主人身份后,工作人员随即开始搜寻整理这两座墓穴中的文物,在多方努力下共找到一万余件精美文物。


       ▲
       满城汉墓景区
       这说明这两座墓穴在几千年的时间里并没有遭到太大的破坏,而在这些文物中,最令人拍案叫绝的无疑是两人身上的金缕玉衣。
       我国古代有着十分繁荣的玉器文化,从新石器时代开始,玉器便成为了最重要的陪葬器物之一。


       ▲
       经过还原的墓室
       在商周时期,随着社会等级分化的出现,陪葬玉器的形制也有了严格的规定,其中帝王在去世的时候一般就会身着玉衣,或者头上
       戴
       着碧玉缀成的面罩——幎目。
       在历史文献记载中,商纣王在自焚而死前,就身穿着自己的玉衣,这说明在那个年代,人们就已经掌握用玉来编制衣物了。


       ▲
       出土的文物
       到了汉代,玉器陪葬品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人们相信玉有着“寒尸”的功效,因此玉衣在当时大行其道。
       还有人提出将玉放在死者的九窍之中可以防止尸体腐烂,能够帮助他们获得重生,这都让汉代的墓葬文化显示出崇玉的特色。


       ▲
       用来塞住九窍的玉器
       在之前的考古工作中,人们发现了一些堵塞逝者九窍的古玉,但由于汉代距今年代久远,而且很多墓葬又遭到了盗墓贼的大肆破坏。
       因此人们对于最重要的玉衣并不了解,这次满城汉墓的发现才终于揭开了玉衣的神秘面纱。


       在汉代文献记载中,玉衣的使用是有着明确地等级规定的,其中只有皇帝才能穿着金缕玉衣,其他的皇子,后妃则要根据地位的不同,穿着银、铜、丝缕玉衣下葬。
       而在满城汉墓中,人们惊讶地发现刘胜和其夫人窦绾身穿的是皇帝才能有的金缕玉衣,这甚至一度动摇了考古工作者对他们的身份认知。


       ▲
       考古现场
       但后来经过研究,他们认为这可能是西汉初期国家制度尚不成熟,丧葬规格也比较随意,之后的其他地区的考古发现也证实了他们的想法。
       在满城汉墓出土地金缕玉衣共有两件,其中刘胜的玉衣由2498片岫岩玉编织而成,用来连接玉片的金丝足足有一千一百多克,这足以看出当时皇室贵胄们生活的奢华程度。


       ▲
       刘胜金缕玉衣
       这件玉衣由头、上衣、腿、手、足五部分组成,全长188厘米,通过这些玉片勾勒出的形状,人们可以很直观地看出刘胜在去世时的体态。
       这些玉片经过工匠的妙手,在尸体的腹部呈现出微微凸起的状态,在臀部也有适合穿着的弧度,这种工艺手法令在场之人无不感到惊叹。


       ▲
       玉衣细节图
       窦绾的金缕玉衣和刘胜的相比就略显寒酸了,她的玉衣由2160片玉片组成,长度为172厘米,编织所用金丝共计七百余克。
       这件玉衣和刘胜所着玉衣的最大差别,在于其上衣部分玉片较大,而且并不都是用金丝连接。


       ▲
       玉衣手部构造精细
       在一些玉片之中出现了明显的丝织物痕迹,从中我们也能看到当时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
       在这两件玉衣上,最引人注目的部分是手脚处的设计,当时的工匠们利用指甲盖大小的玉片编织成了一
       副
       能够灵活弯曲的手套,这里使用的金斯也最为密集和精细,其中最细的丝线只有0.08毫米粗,在没有精密加工仪器的古代想要达到这种精度是十分不容易的。


       ▲
       金丝连缀的玉片
       而玉衣的足部为了方便穿着,在底部使用了较大的玉片制成鞋底,鞋帮部分则有一个精密的开关,可以将玉片左右打开便于穿着。
       在古代贵族的墓葬玉器上,往往有十分精美的花纹,但刘胜的金缕玉衣上除了背部和手上有几块玉片刻有夔龙纹之外。


       ▲
       挖掘现场
       其他的玉片均没有任何装饰,考古人员认为这是因为玉匠们希望将玉片做
       得
       尽可能的薄,以便于在玉片上打孔穿线。
       刘胜的金缕玉衣上,锯缝最细的地方只有大约0.3毫米,而玉片上用于穿连金丝的小孔,最小的直径只有0.1毫米,这都体现出金缕玉衣高超的工艺水平。


       ▲
       蝉状玉器
       除了金缕玉衣之外,在刘胜和窦绾的尸体上,还有用来堵塞九窍的玉器,这些玉器的外形也十分精美。
       其中部分孔塞被做成了蝉的外形,这是因为古人相信这会令死者发生金蝉脱壳一般的蜕变,从而获得新生。


       虽然满城汉墓在发掘之前并没有遭到大规模的盗墓破坏,但是由于年代久远,金缕玉衣在出土时依然存在破损的情况。
       部分用于编缀玉片的金丝也出现了断裂,其中尤其以头部、足部和手部受损最为严重,其已经被棺椁上的重物压得变形。


       ▲
       金缕玉衣
       为此考古人员在将金缕玉衣发掘出来之后立即进行了抢救性修复,他们先是清理了玉片上的污渍,之后用不干胶对破碎的玉片进行了简单的粘合,又用铜丝替代断裂的金丝将部分玉片重新编织在一起。
       一些凹陷下去的位置则用铝合金片进行了加固,这让金缕玉衣恢复到了可以穿戴的样子,1987年该文物首次于河北省博物馆展出,引起了国内外历史爱好者的强烈反响。


       ▲
       河北省博物馆
       到了1995年,修复后的金缕玉衣出现了一定的问题,由于铜丝的防腐蚀性明显于金丝,因此部分用铜丝固定的地方出现了严重的腐化现象,一些玉片上出现了明显的铜绿。
       而且此前用铜丝编缀的时候,考古工作者对于金缕玉衣的连接方式研究
       得
       不够透彻,此时其他汉墓中的文物也陆续出土,文物修复工作者发现之前的连接存在部分错误。


       ▲
       考古现场
       在研讨了修理方案后,他们对金缕玉衣进行了第二次修复,此次修复的关键在于清除部分铜锈,将那里的铜丝替换成金丝,以及重新编缀那些散落的玉片,尽可能地将金缕玉衣恢复本来面貌。
       在工作人员的努力下,经历二次修复的金缕玉衣于1999年重新在河北省博物馆与公众见面,经过修复后的玉衣形态更加生动,当年也被评选为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


       ▲
       文物修复工作者
       2013年河北省博物馆经历改扩建工程,馆内文物统一进行了检查修缮,金缕玉衣作为河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也受到了修复人员的高度重视,检查人员发现。
       虽然一些修复用铜丝并没有生锈,但是由于铜丝的硬度和强度明显高于金丝,因此铜丝连接处的玉片都发生了明显的形变,这不但会影响玉衣的美观,对于其保存也有负面作用。


       ▲
       考古挖掘现场
       另一方面在玉衣刚刚出土的时候,修复人员利用不干胶对玉衣进行了处理,这些胶水在长年累月的展览过程中吸附了大量的灰尘。
       这也让玉衣的外观出现了瑕疵,之前的残缺玉片修补用的是塑料板和铝合金,其和玉的颜色也存在色差,整体观感较差。


       ▲
       欣赏金缕玉衣的游客
       因此13年文物工作者针对以上三个问题对金缕玉衣进行了修复,他们先是用金丝代替铜丝来编缀玉片。
       此后又用丙酮等化学溶剂清理了玉衣上面的不干胶残留,最后他们用透明凝胶来修补残片,在修补前会用色素进行调色,尽量保证玉片颜色均一。
       在此次修补之后,金缕玉衣的外形变得更加挺拔,上面也不再有污点和明显的人为修补痕迹,这让参观的民众有了更好的观赏体验。
       满城汉墓中刘胜金缕玉衣的出土填补了我国考古界的空白,其精美的工艺也让人们对于古人的手工技术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
       在一代又一代文物保护工作者的努力下,金缕玉衣的形态也愈发完善,其也跻身于中国最宝贵文物的行列之中。
       参考资料: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自《两汉时期丧葬玉衣及其美学特征——以满城汉墓金缕玉衣为例》,刊登于《美术教育研究》2022年第14期;
       《浅说满城汉墓中的金缕玉衣》,刊登于《文物鉴定与鉴赏》第2019年03期;
       《记刘胜金缕玉衣的第三次修复》,刊登于《文物春秋》2015年06期。
       #走进博物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