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有一位杰出大妈,尽管年事已高,但她对织绣的热情丝毫不减。仅凭一根针,就创造了一个价值800万的财富传奇。国际品牌如爱马仕和星巴克也纷纷寻求与她合作,为何一位原本应该退休的大妈却成为爱马仕追逐合作的对象呢?她又是如何用一根针赚得百万身财的呢?
出生在四川省阿坝州的杨华珍,是家中七个兄弟姐妹之一。尽管家境并不富裕,但在这片土地上坐落着藏羌两个民族,杨华珍一家仍执着传承着最古老的技艺——藏羌织绣。
母亲是这项技艺的擅长者,然而当时织绣主要用于家人的衣物。在杨华珍幼年时,她眼见小朋友们手中玩耍布娃娃,他深知家里经济情况,布娃娃对她来说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正是因为这份梦想,8岁的她第一次拿起了针线。即便当时对未来收入丰厚毫无想法,她仍然坚持练习自己的技艺。杨华珍对母亲留下的布料情有独钟,不顾一切地试着缝制自己的布娃娃。尽管最终招致母亲的责备,内心却洋溢着喜悦。
在她12岁时,一次惊人的冒险展现了她的创造力:她手工制作了一双鞋子。这双鞋形状有些粗糙,穿着也欠舒适,然而这份努力却赢得了邻居们的称赞。
看到女儿在针线方面表现出色,杨华珍的母亲开始传授给她藏羌织绣的技艺。然而,年轻的杨华珍并未意识到织绣可以变现。她更倾向于从事摄影这个“正经”的职业,因此创办了一个照相馆,最终成功成为阿坝日报社的新闻摄影记者。
杨华珍深谙摄影与刺绣截然不同,却同样需要独到的美学眼光。她渐渐发现,摄影工作也激发了她对未来织绣灵感的探索。生活在新闻行业中的杨华珍,时刻准备着迅速赶往事发现场,捕捉重要瞬间。
她本以为自己将毕生奉献给新闻事业,却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命运发生了翻转。
得知地震消息后,她立即奔赴现场。在废墟中,她目睹残缺不全的建筑,听见绝望的呼喊。家园的破碎、生命的逝去深深触动了杨华珍的心。
目睹幸存者为谋生而忧心忡忡,想为家乡做点什么的她突发奇想:发展刺绣手艺,这门技艺或许能够帮助人们渡过难关。从开照相馆到身为新闻摄影记者,最终重新回到织绣工作,杨华珍步入了自己熟悉的领域。此刻,她已经年过五旬。
杨华珍创建了一个小型工作室,吸引了18位60岁以上的妇女加入。尽管最初这个新兴工作室缺乏客户和盈利,但每当杨华珍考虑解散组织时,她总是在看到那些老年妇女们默默工作时放弃了这个念头。
坚持到2012年,杨华珍的工作室迎来了重大转折,就在那一年,她的儿子购买了一部平板电脑。为了确保平板不受损坏,杨华珍灵机一动,运用藏羌织绣技艺,制作了一个别具特色的保护套。
当儿子带着平板去学校后,同学们纷纷询问购买渠道,这让杨华珍认识到商机的存在。接着,她再次动手制作了一个笔记本包,迅速赢得大学生们的青睐,从而确定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随后,她与工作室里的老年妇女们共同精心绣制了一批体现藏羌文化风采的电脑包,在短时间内便售罄一空。
杨华珍甚至受邀前往四川大学进行讲座。演讲结束后,该校研究生们蜂拥找上门,希望向她学习刺绣技艺。她从未想过她会有机会担任研究生的导师,这对她来说是一场出乎意料的殊荣。
当一个人在某个领域默默耕耘,长时间付出却一直未见回报时,这只意味着她正在扎根,而收获只是时间问题。
如今他们已经走到了站在国际舞台的边缘。在2012年,一位大学生找到了杨华珍,递交了一份法国的订单。谈成合作后,她与工作室的老伴们日夜不停地赶制产品,最终高质量完成了订单并取得了38万元的报酬。
那时的她从未想过会踏入国际市场的大门,更不曾想象自己将成为国际品牌钟爱的设计师。然而,展现在她面前的是日本著名化妆品牌植村秀的邀约。
深思熟虑后,她以羌族茶花和多种植物为题材,创作出“生生不息”和“三生万物”两幅令人倾倒的作品。这场合作让她收获了不止20多万元的定制费用,更有100多万元的额外提成,好运也随之而来。
星巴克、荷兰梵高博物馆、香港珠宝商如潮水般找上门,希望能与杨华珍合作。这个过程中,她深深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2020年,世界知名品牌爱马仕发现了她那独具匠心的作品《莲花化生图》和《十二月花》,深为这中国风味的设计所折服。爱马仕认为这样的设计理念非常契合他们即将推出的中国风丝巾,于是双方达成协议。
根据协议,每条丝巾售价的10%将作为杨华珍的报酬,爱马仕丝巾通常定价约为1万元,通过与国际品牌合作,杨华珍获得了丰厚的回报,短时间内累计赚取超过800万元的收入。
在传承与创新的交汇处,杨华珍以家乡大山之名,建立了品牌“墨尔朵”,旨在继续传播藏羌文化。尽管订单不断,但她深知金钱背后的真正价值。她反复告诫弟子们,眼光应超越物质利益,重视民族特色。
参考资料:
杨华珍为藏羌文化绣出一条花路丨华西都市报
一针一线 绣出藏羌幸福画卷丨光明网
成都市政协常委杨华珍:用藏羌织绣织出一片天丨人民政协网
出生在四川省阿坝州的杨华珍,是家中七个兄弟姐妹之一。尽管家境并不富裕,但在这片土地上坐落着藏羌两个民族,杨华珍一家仍执着传承着最古老的技艺——藏羌织绣。
母亲是这项技艺的擅长者,然而当时织绣主要用于家人的衣物。在杨华珍幼年时,她眼见小朋友们手中玩耍布娃娃,他深知家里经济情况,布娃娃对她来说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正是因为这份梦想,8岁的她第一次拿起了针线。即便当时对未来收入丰厚毫无想法,她仍然坚持练习自己的技艺。杨华珍对母亲留下的布料情有独钟,不顾一切地试着缝制自己的布娃娃。尽管最终招致母亲的责备,内心却洋溢着喜悦。
在她12岁时,一次惊人的冒险展现了她的创造力:她手工制作了一双鞋子。这双鞋形状有些粗糙,穿着也欠舒适,然而这份努力却赢得了邻居们的称赞。
看到女儿在针线方面表现出色,杨华珍的母亲开始传授给她藏羌织绣的技艺。然而,年轻的杨华珍并未意识到织绣可以变现。她更倾向于从事摄影这个“正经”的职业,因此创办了一个照相馆,最终成功成为阿坝日报社的新闻摄影记者。
杨华珍深谙摄影与刺绣截然不同,却同样需要独到的美学眼光。她渐渐发现,摄影工作也激发了她对未来织绣灵感的探索。生活在新闻行业中的杨华珍,时刻准备着迅速赶往事发现场,捕捉重要瞬间。
她本以为自己将毕生奉献给新闻事业,却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命运发生了翻转。
得知地震消息后,她立即奔赴现场。在废墟中,她目睹残缺不全的建筑,听见绝望的呼喊。家园的破碎、生命的逝去深深触动了杨华珍的心。
目睹幸存者为谋生而忧心忡忡,想为家乡做点什么的她突发奇想:发展刺绣手艺,这门技艺或许能够帮助人们渡过难关。从开照相馆到身为新闻摄影记者,最终重新回到织绣工作,杨华珍步入了自己熟悉的领域。此刻,她已经年过五旬。
杨华珍创建了一个小型工作室,吸引了18位60岁以上的妇女加入。尽管最初这个新兴工作室缺乏客户和盈利,但每当杨华珍考虑解散组织时,她总是在看到那些老年妇女们默默工作时放弃了这个念头。
坚持到2012年,杨华珍的工作室迎来了重大转折,就在那一年,她的儿子购买了一部平板电脑。为了确保平板不受损坏,杨华珍灵机一动,运用藏羌织绣技艺,制作了一个别具特色的保护套。
当儿子带着平板去学校后,同学们纷纷询问购买渠道,这让杨华珍认识到商机的存在。接着,她再次动手制作了一个笔记本包,迅速赢得大学生们的青睐,从而确定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随后,她与工作室里的老年妇女们共同精心绣制了一批体现藏羌文化风采的电脑包,在短时间内便售罄一空。
杨华珍甚至受邀前往四川大学进行讲座。演讲结束后,该校研究生们蜂拥找上门,希望向她学习刺绣技艺。她从未想过她会有机会担任研究生的导师,这对她来说是一场出乎意料的殊荣。
当一个人在某个领域默默耕耘,长时间付出却一直未见回报时,这只意味着她正在扎根,而收获只是时间问题。
如今他们已经走到了站在国际舞台的边缘。在2012年,一位大学生找到了杨华珍,递交了一份法国的订单。谈成合作后,她与工作室的老伴们日夜不停地赶制产品,最终高质量完成了订单并取得了38万元的报酬。
那时的她从未想过会踏入国际市场的大门,更不曾想象自己将成为国际品牌钟爱的设计师。然而,展现在她面前的是日本著名化妆品牌植村秀的邀约。
深思熟虑后,她以羌族茶花和多种植物为题材,创作出“生生不息”和“三生万物”两幅令人倾倒的作品。这场合作让她收获了不止20多万元的定制费用,更有100多万元的额外提成,好运也随之而来。
星巴克、荷兰梵高博物馆、香港珠宝商如潮水般找上门,希望能与杨华珍合作。这个过程中,她深深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2020年,世界知名品牌爱马仕发现了她那独具匠心的作品《莲花化生图》和《十二月花》,深为这中国风味的设计所折服。爱马仕认为这样的设计理念非常契合他们即将推出的中国风丝巾,于是双方达成协议。
根据协议,每条丝巾售价的10%将作为杨华珍的报酬,爱马仕丝巾通常定价约为1万元,通过与国际品牌合作,杨华珍获得了丰厚的回报,短时间内累计赚取超过800万元的收入。
在传承与创新的交汇处,杨华珍以家乡大山之名,建立了品牌“墨尔朵”,旨在继续传播藏羌文化。尽管订单不断,但她深知金钱背后的真正价值。她反复告诫弟子们,眼光应超越物质利益,重视民族特色。
参考资料:
杨华珍为藏羌文化绣出一条花路丨华西都市报
一针一线 绣出藏羌幸福画卷丨光明网
成都市政协常委杨华珍:用藏羌织绣织出一片天丨人民政协网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