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雍正王朝》里面,有这么一个故事情节,雍正当上皇帝后,以八爷为首的顽固派分子不甘心失败,拉拢了好几个铁帽子王一起威逼雍正,要恢复“八王议政”的制度。
然后,他们的阴谋没能得逞,被雍正反杀。
这是电视剧里面的一段剧情小高潮,当然,这段剧情是虚构的,但其中隐藏的,曾经发生过的政治斗争却是真的。
“八王议政”在历史上确有其事,是清朝的老祖宗努尔哈赤开创的一种集体议政制度,终结他的是康熙皇帝。
而康熙之所以有底气完全废掉这个制度,除了“八王议政”这个制度到康熙朝时,本就慢慢被边缘化外,主要是有一个群体在不遗余力地帮助康熙巩固皇权。
这个群体就是以理学为本的汉族官员们,就像《雍正王朝》中的张廷玉,他就是代表着这一群体,帮助皇权对抗满人贵族集团。本文就聊聊这个事。
清朝的老祖宗、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汗国后,依据后金的部落加盟式特色,创立了八旗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八王议政”制度。
努尔哈赤在创立“八王议政”时曾表示:“继我而为君者,勿令强势之人为之。此等人一为国君,恐倚强恃势,获罪于天也。且一人之识见,能及众人之智虑耶?”
他的初衷是为了维护八旗的团结,避免继任者只顾着本旗的利益,造成后金八旗的分裂,希望继任者能照顾到所有人的利益,团结一致带着后金发展。
毕竟,一人计短,众人计长,人口数量少,人才数量少的后金,只有集中所有人的智慧,才能在明朝和蒙古的夹击下生存。
努尔哈赤还以“八王议政”制度为依托,规定了后金大汗继承人的传承规则:“八固山王,尔等中有才德,能受谏者,可继我之位。若不纳谏,不遵道,可更择有德者立之……如己无能,又不能赞他人之能,但默默无言,当选子弟中贤者易之。”
由上可知,“八王议政”就是有着后金特色的一种民主集中制,大事需要八旗首脑商量着来,包括后金大汗的任免。
如果,后金始终保持着努尔哈赤去世时的部落制政权状态,这个制度是相当不错的八旗旗主可以通过这个形式,保护本旗的利益。
但后金在努尔哈赤的继任者皇太极手上,变成了清朝,大汗的称呼也变成了皇帝,称呼变了,统治上层的规矩和统治的形式自然也要变。
皇太极的欲望也不是仅仅只统领八旗,他着眼的还有整个天下,“八王议政”却只代表着八旗的利益,太狭隘了。
因此,皇太极试图如明朝那样,打造出一个皇权至上的政权形式出来。
也就是向有着先进管理制度的明朝学习并模仿,废弃“八王议政”,突出皇帝的至高无上,集权于皇帝。
皇帝之下,无论满八旗,汉八旗、蒙八旗,或其余臣民,都是皇权的螺丝钉,在皇权的指引下开疆拓土。
皇太极自从接任后金大汗后,就一直在干这事,采用了一切除军事手段外的政治手段。
如消除代善的影响力,打击他的威望,囚禁莽古尔泰、阿敏,重用汉官等等。
皇太极一步步的在向着皇帝集权制的目标前进。
但直到皇太极去世,都没有能够彻底完成目标,其继任者顺治皇帝,就是用“八王议政”的形式选出来的。
至清朝入关后,“八王议政”也一直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如康熙六年时,辅政大臣鳌拜就通过“八王议政”会议,干掉了同为辅政大臣的苏克萨哈。
康熙八年时,已经亲政的他,也还发上谕要求:“凡令议政王、贝勒、大臣会议之事,俱系国家重大机密事务,理应极其慎密。”
看起来,康熙似乎很重视,不过,“八王议政”毕竟是部落式政权的产物,它无法适应取代了明朝的清朝。
如果坚持或者保留“八王议政”,皇帝的权威受损失事小,让满人旗主们高高在上的掌管一切,得不到汉官,汉人百姓的认同才是大事情。
顺治也好,康熙也好,都不想让清朝如元朝那般,迅速地被赶出去,入关后的清朝也不仅仅只是属于八旗,虽然八旗旗主的心理上是这么认为。
特别是清朝入关后,大量汉官进入到新朝中,加上清朝在关外时就收揽的汉官,包括汉八旗在内,这些人也需要权力分享,治理偌大的国家离不开他们,重要性超过八旗。
汉官们的需求不但对清朝的统治有利,对皇权也是有利的。
顺治和康熙都不愿意有个什么“八王议政”骑在自己头上,对皇权有相当的制约,皇权虽然独裁,但眼光到底在整个天下,不像八旗旗主,只会顾着八旗。
顺治时期,前有多尔衮专权,加上一直没能完成最后的统一,战争是主流,没有精力去打击和取消“八王议政”。
要让“八王议政”成为历史,可不是简单的由皇帝发份圣旨就完事,这是要剥夺八旗旗主的权力,肯定是有反抗的。
要完成这事,起码要有两个前提条件,一个是外部没有了重大威胁,一个是要有能跟八旗旗主抗衡的政治团体力挺皇帝。
康熙亲政后,南明势力已经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崇尚理学的康熙背后还有着所有的汉官们的支持,加上皇太极时期打下的,让皇权至上的基础,这才有了彻底取消“八王议政”的本钱。
而且,在不涉及到暴力时,玩政治,玩理论,八旗旗主显然不是康熙皇帝加汉官的对手。
和皇帝站在一起的汉官们,为皇权独尊,取消“八王议政”提供了一切理论基础。
汉官们以儒家学说为骨,宣扬和鼓吹应由皇帝“朝纲独握”,提出了“用舍黜陟,人主出治之大权,最当审量者也(名臣熊赐履提出)。”在内的种种大道理。
有汉官们不遗余力的支持,汉官们又能代表他们所影响到的全体百姓,康熙的底气无比的充足。
康熙十八年,康熙开始限定八旗王公们控制下的门人、家奴当官的名额,以皇帝直接任命的都统来掌管八旗,不在允许八旗旗主掌管八旗日常事务。
康熙二十九年,康熙又彻底废除了八旗王公们统兵的惯例,但凡战争,必须由皇帝的兄弟或儿子为统帅,将所有的兵权收归皇帝掌握。
期间,康熙还陆续罢免有资格参加“八王议政”的八旗王公的参与资格,剥夺他们的发言权。
至康熙二十四年时,能参加“八王议政”的八旗王公只剩下康亲王杰书(代善之孙)一人,“八王议政”名存实亡。
康熙三十六年,杰书去世,“八王议政”连名分都不需要存在了。
在此之后,清朝的权力其实已经变成了皇帝和汉官士绅们共享。
康熙、雍正、乾隆几个强势皇帝之后,连皇权都式微,更不要说,已经落魄得只知道走狗遛鸟的八旗子弟。
如《雍正王朝》中的情节,八爷鼓吹恢复“八王议政”,就算历史上真有此事,也注定是个笑话。
在满朝做事的几乎已经全是汉官的情况下,即使没有张廷玉这个人物出来反对,也恢复不了,汉官们不会允许,除非,使用暴力。
参考文献:《清史稿》《康熙实录》《康熙圣训》等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