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的葬礼已经过去三天了,但如今还是被村里的父老乡亲们在议论。
       爷爷去世后的当日下午,父亲就找来村里两个问事的人(大老执),与他们商讨爷爷葬礼上的事情。
       父亲直接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人离开世界不能无丧礼,也是思念逝去亲人的一种重要情感表达方式。但我父亲整个葬礼过程,不扎纸,不燃放烟花,不请喇叭班,不搞繁琐的“烧纸”环节,招待客人的饭菜,要求给每人盛一碗大锅菜,最好不超过12元的标准。”
       听父亲认真地这样说,两个问事的直摇头,但他们也知道父亲的脾气,在村里向来说一不二。于是,他们按照父亲的要求,去操办爷爷的丧事。


       爷爷的葬礼,因为减少了世俗的繁文缛节,而显得特别冷场,因此,在出殡的当天,我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有人对父亲的决定表示认可,也有人提出反对。
       但父亲却不以为然,他说,做人,一辈子讲究的是问心无愧,我最讨厌那些做表面文章的人了,平常善待父母才是最大的孝顺。
       其实,在我们村庄,出现一种现象让人非常费解,而老一辈人也觉得非常荒唐,那就是“薄养厚葬”,村民还戏称这样的做法是老人健在的时候不孝,死后风风光光大葬。
       以前我每次回老家的村庄,去看望爷爷时,经常看到一些在路边晒暖的老人,他们茫然地望着远方,目光里写满了孤寂,那神情像是期待着什么,又好像在回味着什么,有时候他们的双手托着下巴,目不转睛地盯着一件事物,让人看到觉得特别心酸。
       在我们的村庄,有些外出打工,离家比较远,一年回家看望父母一趟还有情可原,但有些子女明明就住在镇上或是县城,充其量回家也就半个小时,但不少人,甚至半年都不登父母的大门。
       村里还有些儿媳和公公婆婆发生了矛盾,老死都不相往来的就有两个,可是一旦老人离开世界之后,她们却哭得声嘶力竭,鼻涕横流,并且嘴里还念念有词,说老人为啥老人走得那么早,这样的情况,很多明事理的乡亲们都心知肚明。


       在这里,我想说说关于父亲的故事。
       我的父亲,是一个脑瓜子特别灵活的人。当时在他三十多岁的时候,有山东微山县那边的生意人来村里收购苇席,父亲就抓住了这个机遇,他设摊负责收购,赚取一点差价,达到了一定的量之后,再通知那边的生意人拉走。
       五六年过去之后,父亲发了财,成了当时人人羡慕的“万元户”。
       赚得了第一桶金的父亲,又先后涉足于养猪和土鸡行业,在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成了县里知名的养殖专业户。
       在1991年的时候,父亲又承包了镇里的机械厂。
       父亲赢得所有乡邻的尊重,并不是因为他有赚钱的能力,而是因为这件事。
       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初,我们村里有一户人家,户主名叫刘本信,按照辈分,我应该叫他二叔。
       但在1994年8月,因为开的三轮车速度过快,在拐弯时发生了车祸,造成两腿截肢,躺卧在床,但父亲知道后,主动承担了他三个孩子读书的费用,一直到大学毕业,在这个过程中,父亲花了多少钱,没有人知道。
       本信叔的孩子毕业后,每次回家都会先来看望父亲,并一再声称,说我父亲是他们一生中最值得尊重的贵人。
       除此之外,父亲个人出资为村里修好了水泥路,还安装了路灯,每年的春节,还为年龄70岁以上的人,发放红包,他已经坚持了16年。


       另外,父亲的孝顺在村里也是出了名的,他在办厂的那些年,即便是业务再忙的时候,只要不出差,他都坚持每周回家至少三趟,来陪伴爷爷。
       奶奶去世得早,爷爷含辛茹苦把他拉扯大,他知道爷爷的不容易,父亲每次到家,都会给爷爷烧饭、洗澡、洗脚或剪指甲,如果到外地出差,他都会给爷爷带一件礼物。
       父亲常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当年爷爷身体还不错的时候,父亲经常带他出去旅游,中国的很多景区,爷爷都去过了。
       现在,91岁的爷爷,在睡梦中离世,父亲说,在爷爷的身上,他已经尽力,可以说已经问心无愧。
       父亲说,如果讲究排场,哪怕一桌一万元,我也吃得消,但人活在这个世上,要对自己负责,也要对自己的钱负责。
       那天中午吃饭的时候,有人看到只是一碗可怜的菜时,有人对父亲说:“我说老刘啊,你的厂是不是效益不行了?”
       父亲听到那种冷嘲热讽的话,只是笑笑,转身就离开了,并不理会。


       我很赞成父亲这种另类的做法,对于农村“薄养厚葬”的做法,大家是怎么看的呢?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