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3月底的A股震荡,让人记忆犹新。以3月28日为例,该交易日上证指数收复3000点,两市成交小幅增加。与此同时,个股掀起涨停潮,甚至出现逾30只个股涨停或涨幅超过10%的罕见现象。
而在本轮涨跌潮中,光大银行却因为逼近“跌停”,更像是一个“异类”。当日,光大银行盘中一度大跌逾9%,仅差3分钱跌停,而截至收盘仍跌7.14%,创4年多来最大跌幅。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以交通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为代表的银行股,跌幅超过2%。
据分析,让光大银行陷入“跌停”尴尬的原因是,3月27日晚间,光大银行发布2023年年度业绩报告。数据显示,光大银行2023年全年录得营收、净利润双降的“成绩”。其中,营业收入1456.85亿元,同比下降3.92%,净利润407.92亿元,同比下降8.96%。
对此,光大银行表示,主要是集团为夯实资产质量管控基础,加大拨备计提力度,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同比增长2.96%。不过,据业内人士分析,光大银行2023年的业绩表现不尽如人意,或许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四季度净利润大降六成,增长势头不再
对于光大银行2023年的业绩下滑,该行银行行长王志恒表示:“光大经营基本面稳定,没有应该披露而没有披露的重大风险事件,请大家放心。对光大银行的未来,我们充满信心,大家对此也不必过度担心、过度解读。”
不过,光大银行行长亲自出面“维稳”似乎无济于事,大幅跳水的股价足以说明,投资者在用抛售来表达其对光大银行信心不足。
据观察,消费者对光大银行个股的“情绪”,并非缺少理性。而是其自2023年第四季度开始,净利润就告别了高速增长,甚至开始开“倒车”。据其财报数据显示,光大银行第四季度单季净利润呈“断崖式”下滑,同比减62.24%。
值得注意的是,这也是光大银行自2005年以来,归母净利润连续10余年保持正向增长,此番急转直下,也创下了有史以来最低的盈利水平。
对此,民生证券银行业分析师认为,光大银行营收与利润增速的缺口主要源于抓实资产质量管控,在2023年第四季度加大了计提力度,第四季度单季资产减值损失同比增加67.9%,因此判断背后或仍源于信用卡、消费贷的资产质量承压。
抛开这些“表面原因”,光大银行的业绩创下“新低”,或许与其贷款集中度太高,资产质量呈现下滑趋势有关。
例如,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年末,光大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474.7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8.02亿元。不过,其不良贷款率、关注类贷款率、逾期贷款率等的表现相比平稳。此外,拨备覆盖率181.27%,比上年末下降 6.66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银行拨备覆盖率(也称为“拨备充足率”)是实际上银行贷款可能发生的呆、坏账准备金的使用比率。虽然较高的拨备覆盖率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显示银行具有较强的不良贷款风险缓释能力,有助于稳定银行利润增速和增强银行资本实力。
但是该指标并非越高越好。而拨备覆盖率的提高也可能意味着银行预计的贷款损失较多,这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银行的资产质量较低。此外,过高的拨备覆盖率可能会降低资金的使用效率,影响银行的利润,甚至可能被用作掩盖真实利润的手段。
由此可见,光大银行或许是为了增强风险抵御能力,方才加大了计提资产减值损失的核算力度。而从光大银行未来长期发展来看,这也是无奈之举。
投诉与罚单不断,光大银行面临内忧外患
由于2023年受公司增加拨备处理不良资产拖累,光大银行交出了并不能让市场满意的成绩单,光大银行不仅在股价表现方面进入了至暗时刻,也被多家知名券商机构下调了评级。
例如,近日美银证券发布研究报告称,重申中国光大银行“跑输大市”评级,下调今明两年每股盈利预测9%至11%,目标价由2.45港元下调至2.35港元。
据观察,二级资本市场的投资者与券商机构之所以对光大银行信心不足,一方面是因为其业绩表现不佳,且难以让投资者看到希望;另一方面也归因于,其近年以来高管动荡,而且频遭投诉、屡吃罚单,品牌陷入信任危机。
例如,据媒体报道,2020年至今,已有三位董事长执掌过光大银行。而据金融一线报道,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宁波监管局行政处罚信息公开表显示,因授信管理不审慎,中国光大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分行被罚30万元;与此同时,作为相关负责人,时任中国光大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宁波新芝支行零售客户经理陈辉被警告。
无独有偶,2024年1月初,金融界等媒体报道称,中国光大银行长春分行被罚款420万元,原因是其贷前调查不尽职、贷款资金支付管理不合规、贷后管理不到位、违规办理无真实贸易背景的票据承兑、贴现资金管理不到位等。
而在更早的2022年,据官方数据显示,当年光大银行合计被开出66张罚单,罚款金额达3084万,在12家股份行中均排在第5位。
除此以外,光大银行也经常登上银行投诉排行榜。令人瞠目结舌的是,根据银保监会公布的数据,2021年光大银行在股份行中的投诉总量高达18532,妥妥的排名行业第一,而2022年,光大银行的投诉量虽然有所下降,也超过了10000件。
针对光大银行频繁违规、屡遭消费投诉,业内人士甚至用内控不力、“带病”转型来形容。而光大银行的发展,也因此被指面临内忧外患。
零售业务转型喜忧参半,机遇与挑战并存
近年以来,城市商业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都将零售业务视为战略核心,而由传统业务逐渐向零售金融转型,也成为重要的业绩指引。作为一家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光大银行也不例外。
光大银行财报显示,2023年光大银行零售金融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并表现出了一定的增长势头。
例如,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该行零售AUM突破2.7万亿元,增量超3000亿元,增幅12.4%,连续4年实现双位数增长。
与此同时,零售存款实现量价齐升,规模较上年末增长12.6%;零售普惠贷款规模较上年末增长21.9%;信用卡实现交易额2.4万亿元;零售客户总量突破1.52亿户,中高端客户增长8.9%。
据了解,这也是光大银行通过持续深耕“财富管理、零售存款、零售信贷、信用卡”四大核心业务所带来的结果。不过,对比光大银行的业绩大盘,其零售金融的营收贡献占比依然未过半,仅为44.6%。甚至相比2022年,仅仅提升1.1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光大银行的零售业务转型,成效或许并不明显。值得一提的是,在光大银行不断加码零售的同时,其资产质量也面临新的挑战。
例如,据媒体报道,随着2022年下半年“提前还贷潮”的来临,2023年第一季度个贷业务投诉量大幅增长。其中,涉及个贷业务投诉超过信用卡位列第一,可谓消费投诉的重灾区。
据6月中旬,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官网发布《关于2023年第一季度银行业消费投诉情况的通报》(以下简称《通报》),2023年一季度,银行业涉及个人贷款业务投诉占投诉总量的57.0%,涉及信用卡业务投诉占比30.6%。
零售业务投诉量大、贷款不良率高、资金风险大等的行业问题,在光大银行“身上”也得到了充分体现。例如,投诉量方面,在所有的股份行中,光大银行位列涉及个贷投诉问题量Top5,其投诉量也远超股份行个贷业务投诉量的中位数493件。
而在不良贷款方面,零售业务的“贡献”同样不容忽视。以上半年数据为例,2023年上半年光大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488.21亿,其中零售业务不良贷款为179.22亿,公司业务为308.99亿,虽然公司业务不良贷款高于零售业务,但所计提的贷款减值损失仅为95.31亿,明显低于零售业务。
据分析,这也是2023年全年,光大银行有着较高的贷款减值规模的根本原因。这也意味着,光大银行虽然转型并重仓零售业务,虽然在该业务板块整体业绩正在增长,但是因此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乐观,而其未来试图继续突破其零售业务的业绩贡献占比,也可谓任重而道远。
结语
作为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光大银行在行业的影响力不言而喻。实际上,对比一些区域性质的商业银行,光大银行还有资产规模、丰富的产品与服务等方面的优势。不过,2023年资产规模近7万亿元的光大银行,也因为高管频繁变动、投诉量居高不下等掣肘,陷入“尾大不掉”的僵局。
虽然零售金融业务转型为其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但是却又面临零售业务贷款不良率高、投诉量大等挑战而喜忧参半。期待这个潜力十足的银企,能够在业务创新方面找到新的路径,在零售金融转型方面早日取得新的突破。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