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风起云涌,朝局风云变幻,尔虞我诈,算计与反算计。这就是汉灵帝时期的真实写照。当年,汉桓帝驾崩,膝下无子。按理说,皇位应该传给骠骑大将军窦武,奈何他已过继给窦氏家族,不能再次入宗室。于是,宦官与窦太后的父亲窦武商议,决定立窦太后的侄子刘宏为帝,就是汉灵帝。
       谁知,刚刚登基的汉灵帝与宦官关系亲近,宦官势力愈发膨胀。而窦太后与窦武却对此颇为忧虑,生怕宦官把持朝政,自己地位受损。于是,两人密谋,欲除去宦官,重夺权力。这就与宦官产生了势同水火的矛盾。
       最终,窦太后不仅未能达成权力梦想,反被贬至南宫,死于非命。这其中,又经历了怎样的波折与变数?为什么事情会演变成这样惨烈的结果?我们不妨来一一探究。


       他竟然闯入南宫,窦太后面临两难选择
       公元172年冬,一个寒冷的深夜。宦官曹节突然闯入南宫,径直站到正在梳妆的窦太后面前。“我给你两条路,选其一:要么与我‘太奶’相见,要么喝下这杯掺有三氧化二砷的酒!”曹节面无表情,语气中却透着狠辣。
       太后吃了一惊,她知道,无论选哪一项,自己都会陷入绝境。与未曾谋面的“太奶”见面,实在太尴尬;而三氧化二砷据说有剧毒,一旦饮下恐怕难逃一死。


       在震惊和慌乱中,太后脱口而出:“我选三!”曹节闻言大笑,讥诮道:“太后果然名不虚传,出人意料啊!”说罢便让人将南宫门窗封死,任由太后在里面与饥饿和寒冷做斗争。
       十天后,人们在南宫里发现了窦太后的遗体。原来,死于饥寒,就是太后的“第三条路”。如此残忍的下场,让人不禁思索: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太后从权倾朝野,跌落到如斯田地?这一切的起因,要从几年前说起。


       权力交锋在所难免,错失良机成就他人
       公元168年,汉桓帝驾崩,膝下无子嗣。按照宗法,皇位应传给骠骑大将军窦武。但是,由于窦武早年过继给窦氏家族,无法再次入宗室为帝。于是,在窦太后的主导下,所有在场宗室中,选定年仅8岁的刘宏作为新君。他就是后来的汉灵帝。
       可以说,汉灵帝完全是窦太后一手扶持上台的。按理说,太后应该成为“外朝”中最有权势的人物。但是,她低估了宦官势力的膨胀。
       先是汉桓帝在位时期,极度信任宦官,任由他们为非作歹;继而桓帝驾崩后,太后与宦官不睦,又选了容易被操控的8岁幼帝,这无疑给了宦官更大的权力空间。渐渐地,以十常侍为首的宦官势力越发壮大、跋扈。而窦太后与其父窦武,对此颇为忧虑,生怕自己在朝中的地位被宦官篡夺。


       于是在172年前后,窦武上表汉灵帝,陈说宦官之罪,企图与灵帝联手削减宦官势力。这无疑是与宦官正面刚的表现。然而不巧,这份奏折被宦官截获。曹节等人立即聚集力量,准备与窦武来一场你死我活的权力交锋。
       此时,太后面临着一个抉择:是站在父亲一边,与宦官开战;还是保持中立,观望形势。如果选择前者,很可能与宦官势成水火;而后者则可能被宦官视为背叛。无论如何,都是艰难的决定。
       然而,太后最终采取了观望态度。也许她认为父亲窦武有能力对付宦官;亦或是她不愿与宦官正面冲突。这一决定,成就了宦官的胜利。


       他错估了局势,导致惨败收场
       公元172年冬,京城内外风雪交加。这一天,窦武得知奏折被曹节等宦官截获的消息后,立即采取了行动。他在城外聚集军队,号召民众讨伐“叛乱”的宦官,救驾天子。与此同时,宦官也在京城内集结力量,两军遥遥对峙。
       “速速交出天子,否则便与你们势不两立!”窦武面色森然,语气中透着坚决。而曹节等人则让人找来汉灵帝,让其向窦武宣称“朕安好,乃是窦武谋反”。8岁的幼帝只能听从宦官摆布。
       听闻灵帝亲口说没有事,窦武军心立时动摇。窦武趁机高喊:“这定是宦官胁迫圣上!大家不要信,务必救驾天子!”说罢,又发些钱财物品安抚民心。


       就在这时,命运的天平出现了倾斜。此前出征击退鲜卑的大将军张奂,正率军数万班师回朝。眼看两军对峙剑拔弩张,张奂也吓了一跳:“我何苦今日回来,这局面我暂时不插手了。”
       谁知,曹节立即让人引张奂入城,对他说:“皇上有诏,命将军讨伐窦武叛乱,届时必有重赏!”听闻有皇命在身,张奂也不再犹豫。更因为分不清孰是孰非,最终选择站在了曹节一边。于是带领数万大军加入战局,很快就将窦武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在乱军中,窦武死于非命。


       可怜窦武,他本以为凭借人数优势,加上民心支持,对付宦官应该绰绰有余。哪知Half道上冒出一个张奂,瞬间就扭转了情势。他显然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低估了宦官的狡诈,这一错判直接导致他赔上了性命。
       至此,窦武的反击宦官行动彻底失败。太后也因此失去了后盾,任由宦官将她软禁于南宫,最终饿死。与宦官开战的举动,让窦武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而太后对权力的畏缩不前、中立态度,也酿成了无法挽回的悲剧。


       不为人知的真相,阴谋算计引人深思
       窦太后被软禁致死的消息传出后,曹节等宦官立即向灵帝奏报:“此乃窦太后与窦武密谋谋反,请治其罪!”得到圣旨批准后,太后名誉受损,死于非命。
       然而,这其中真实的内情,又有多少人知晓?窦武生前确实上书弹劾宦官,意在削减其权力。然而这也并非谋反;太后虽然态度暧昧,但亦非同谋。


       宦官与二人产生了权力之争,但并无所谓“窦氏谋反”。这不过是曹节等人欲加之罪名,以永绝后患。尽管有些委屈枉死的窦武和太后,但此时朝野的舆论,已被宦官牢牢掌控。
       可见,所谓“窦氏谋反”,不过是权力斗争失败者被中伤的产物;“谋反大逆”的罪名,也不过是权力斗争中制敌的利器。胜者获得信仰建构的权力,化身正义;而败者则塑为恶逆不道。


       结语
       权力的游戏没有对错分明,只有利弊得失;正义与邪恶亦然。站在历史的视角审视,不禁引人深思。这场惨烈权力交锋中,每一个参与者或旁观者,都被利益驱使,都有某种算计。这似乎,就是人性的写照。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