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的便携式电子战设备。 图片来源 俄罗斯CO3集团公司

综合编译 潘彩萍

  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国向乌克兰提供了总计1070亿美元的援助,包括从枪支到战术导弹在内的各式现役武器。分析人士认为,乌克兰并非巨额军援的唯一受益者。通过将美制装备投入实战,美国得以发现它们的缺陷,检验本国军工产能。美媒称,美制武器曾是各国争相购买和仿造的对象,但俄乌冲突促使外界认真审视美制武器“神话”。

美制精确制导弹药在乌克兰的表现不及预期。 图片来源 美国海军

精确制导弹药表现不及预期

  在乌克兰,电子对抗是美制武器暴露问题最集中的领域之一。美国《华盛顿邮报》近日刊登文章称,由于俄罗斯军队实施电子干扰,包括“海马斯”火箭炮和“神剑”制导炮弹在内的多款援乌装备作战效能下降,“神剑”炮弹的命中率一度低至10%,被乌克兰炮兵弃用。

  从2023年开始,俄军电子战部队在前线扰乱GPS卫星定位信号,导致乌克兰军队发射的精确制导弹药大幅偏离目标。智库“新美国安全中心”军事分析师史泰茜·佩蒂约翰告诉美国“商业内幕”网站:“实战表明,很多弹药在激烈的电磁对抗环境中失灵了。”

  相比之下,价格低廉、容易制造的无人机在乌克兰发挥了远超预期的作用。乌克兰军队想方设法利用无人机弥补自身在人力和装备上的不足,不仅依靠它们监视对方阵地,引导炮兵实施精准打击,还在无人机上安装爆炸物,直接攻击对方的人员和车辆。无人机也容易受到电子战影响,但乌克兰已开发出避开干扰信号和利用对方电磁防御漏洞的战术。

  “俄乌冲突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前线部队获得精确打击能力的‘门槛’变低,人员伤亡率随之急剧升高。”佩蒂约翰认为,当无人机无处不在,部队实施战术机动、隐蔽和获得补给都会遭遇极大困难,这也是美国国防部希望美军克服的一大挑战。

  美国“任务与目标”网站指出,五角大楼正在寻求快速部署无人机的能力,设法反制敌军无人机。俄乌冲突前的很长一段时期里,美国陆军一线作战单位往往只有几架老式无人机。

武器产能瓶颈未能消除

  作为过去30年间规模最大、持续最久的消耗战,俄乌冲突让美国乃至整个西方意识到:不仅要重视武器的质量,还要大力提升武器的产量。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军的装备和作战体系是围绕打击极端组织等“非国家行为体”构建的。相比之下,乌克兰当前的情况更类似两次世界大战:双方军队在防守严密的阵地上,每天倾泻数以万计的炮弹,消耗对方有生力量。美国军队和军工系统尚未做出相应调整。

  当前,俄罗斯经济已经适应了“准战时状态”,武器产能显著提升,令乌克兰逐渐陷入劣势。

  佩蒂约翰就此评论道:“反观五角大楼……根本没有购买应对大规模长期冲突的足够弹药。”她表示,最近的援助法案要求投入数十亿美元生产武器,但仍然消除不了弹药短缺现象。“这种‘创可贴式’援助治标不治本。美国军方每年都应该采购更多武器。”

  “商业内幕”文章称,美国提供给乌克兰的某些尖端装备如“爱国者”防空系统取得了一些战果,但不能忽视的是,防空导弹的成本远高于其击落的无人机。“向廉价无人机发射导弹不是可持续的战略,更不是能让美国在比拼‘耐力’的竞争中获胜的战略。”

  佩蒂约翰认为,俄乌冲突的重要启示是:武器的数量和质量同等重要。“我们应该认识到,在提高武器打击精度之外,数量多也非常关键。美国军方必须尽快建立远超当前水平的炮弹、导弹和无人机库存,以及能够大规模生产这些关键系统的工业基地。”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