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一个百岁老人闭上眼,最后一句话也留给了身前那道熟悉的人影。到底是什么让他觉得“死而无憾”?不得不说,汪东兴的一生,褒贬难一概而论,经历多起波折,最打眼的还属那段特殊的岁月。要说历史到底记住了他什么?或许谁也不好说全,只能挑捡那些拐弯抹角的细节一一摊开来看。你不觉得吗?这百年人生,总有些地方让人琢磨不透。
回头看他的出身,江西弋阳。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农村孩子,那时候粮食都掰着吃。三十年代的江西赣鄱大地,空气里都飘着火药味。家家户户都在讨论红军,分田地。你要说谁与谁无关,他偏偏就和这一切掺杂到了一块。他父亲是谁都记不清了。反正汪东兴小时候没什么别的可选,只能跟着潮流走。
人都是环境逼出来的。有些人会慢慢摸索,有些人性子利落。汪东兴少年时性格里带着几分笃定。也有人吓得藏起来了,他就不。他还不到十六岁,硬是团长、学着组织孩子们去做事,说到底也就是天生能扛事。方志敏那几个人给了他平台,但也没人真指望他能走多远。可他偏偏一路往上爬了。
1932年,他入了党。十六岁!不多见。大环境也不好琢磨,蒋介石不断围剿苏区。那个时候别说舒舒服服喝口热水,就是能不能见着第二天的太阳也难说清楚。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他都跟着队伍。偶尔有人说汪东兴打枪不灵光,有时又说他和谁谁交情好。可事实就是他一直活下来了,不只是活着,而且混得还行。
长征的时候,环境比之前还艰苦。落后部队的人员总是最吃亏的。医疗保障部门,人没油水,压力却大,稍有差池就是大祸。汪东兴偏偏没出大乱子。后方医院的政委、边区医院副院长、八路军医院副院长,角色一茬接一茬地转。医护和前线掺杂,最怕有人出纰漏。不知他怎么扛过来的。反正他就这样走到了1945年。
历史的关节处,总有人碰巧站在那个点。1945年,如果汪东兴被安排去别的地方,可能后来的故事就全变了。那年,主席警卫缺人,组织调他过来。能不能胜任,之前都没人关心,到底看的还是这人靠不靠谱。警卫处处长,说好听是保卫,说难听点就是贴身人。主席信任他,但信任是什么?不过是你每一次全力以赴后,没人出岔子,慢慢累积起来的吧。
解放战争时,国民党大军围上来,不得不撤出延安。在王家湾那次,差点让敌人咬住。汪东兴带几十号人挡了一天一夜。这种事后人很容易轻描淡写的说一句“英勇阻击”。可真到那时,天黑路滑,弹药也没多少,中央首脑班子就在身后。踏空一步,谁都保不住。没人敢大声喘气。所有人先看他,他就得先冲出去。掉头想想,要是晚片刻,或许中国历史就另一种写法了。
新中国建立后,还有人提出给主席换换警卫队伍。有人以为这是向现代化看齐,也有人多心。毛主席偏就信汪东兴。政务院秘书厅副主任、公安部要员,后来副部长。这其实已经很高了。到了六十年代,更加稳扎稳打,接连翻几道岗,总参谋部、办公厅,这些位置都非等闲角色。毛主席将他拉进核心圈,这里面究竟多少分信任、多少份无可替代?难说。
1976年秋天,局势风云变色。那年十月,四人帮事件不仔细说大家也都知道。抓捕过程汪东兴居功至伟,大家都认。可你要问到底谁定的调,其实没人说得准。只不过到了关键当口,敢拉下脸来的毕竟不多。他带队执行抓捕,事前事后诸多安排,都不是纸上谈兵。抓捕后他顺势步入政治局常委,副主席。正国级。可那时的他,真的觉得自己适合吗?
故事就是这样。风头带起来,没有谁能一直站在浪尖。老一辈复出,中央换了风向。汪东兴其实早早觉出自己不对路。1980年,他自己提了辞职。有时候主动退让,是明智,但不一定舒坦。汪东兴后来低调生活多年,出席一些纪念性的场合,大多时候沉默不语。他到底有没有遗憾?
据全网数据资料统计,汪东兴一生至少主持或参与制定三十余项重大内保安保措施。他多次反复强调忠诚,对毛主席的感情早已不是一般上下级。正如公开档案所载,其核心团队成员至今评价其责任心重,果断坚决。可另外不少文献也有争议。他处理某些政务,手段偏激,有时过于执拗。朋友说他能听话,底下人却觉得苛刻。到底谁说得准,让人很头大!
数据好看,但人的故事不能光看数字。历史上有那么多人跟毛主席走得近,其实没有多少能全身而退。汪东兴留名,或许是幸运吧。但要说他的优点是不是每次都能变成优点?有时恰恰反过来成了掣肘。不信去翻1980年相关会议纪要,“分歧”“犹豫”这类字眼比比皆是。他既得宠,又被提防,说不清哪个更重些。
近两年,有些新资料被网络挖掘出来。他身前最后几年,爱讲过去的事,自嘲“只做了一件事”。其实,他一生何止一件事。一辈子身经百战,临危不乱。可他抓住的,是属于自己的位置。要说贡献嘛,从保卫毛主席,到稳定新中国,再到关键时刻敢于承担风险,这些影响确实存在。可谁也不能武断说,一切功过随风。
曾经的部属忆述,汪东兴话不多,干活却从不耽搁。门卫岗亭、会场布置、警卫动线规划,细到标靶取景。甚至有人讲他睡觉姿势都留心准备。其实这样的人,别说在当年,搁到今天安保体系里也是出类拔萃。只不过,现代讲究分权分责,他那种一把抓到底,早就过时了。记得有部纪录片拍过毛主席身边人,有专家称赞他铁面公正,也有人提出异议,批评他管理风格陈旧。
后来的汪东兴,反倒有些无奈。有人拿他和邓小平、李先念比,说他“不懂变通”,只是一介武夫。其实看得仔细点,才知道他性格里头确实有拧巴。有次内部座谈,他突然当众发火,把会议桌拍得砰砰响。再怎么说,身居高位却改不了军队那一套。可偏偏这样的人,有时候最适合干脏活累活。政坛的风雨,他都见识过,但也许永远没能力掌握全局。这算不算一种宿命?
现在很多年轻人对那段历史感兴趣,搜集他和毛主席的合影,翻老照片,考据警卫排班表。历史总是这样,每个人物都像拼图。只能凑齐大概,凑不齐所有。站在今天回头看,汪东兴的故事只剩了些拼贴。你可以说是一种忠诚,也可以说是时势造英雄。他认定的一件事,或许只是好多件事的总和。
世人容易质疑一个人的选择,但很难真正身临其境。汪东兴的功与过,旁观者一时半刻也讲不明白。到头来,只能说那一代人都带着各自的烙印。实话实说吧,没有十全十美,也无非完败。有细节就行,不必全懂。
故事到了这里也差不多了。汪东兴走了,历史还在。不完美的人物,才是真实的人物。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