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山评论|657分进二本,是明智还是浪费?

来源:【湖南日报】

李焱婕

近日,江苏省发布高考提前批投档线,身为二本院校的上海海关学院录取分飙至657分,超越了多所985高校。上海海关学院招生处的工作人员称,该校公务员录取比例很高,学生大概率能顺利考公上岸。那么,高分却不选择名校,究竟是明智还是浪费?

这场“铁饭碗”与名校之间的较量,其实反映了考生与家长 “求稳” 的务实选择,体现了个体对自身需求的考量。对于追求稳定生活、偏好规则化工作环境的考生而言,海关系统有着明确的晋升体系、完善的保障机制,与其个人特质高度契合。能为这类群体提供可预期的生活框架,这种 “量体裁衣” 的选择也并无不妥。同时,海关作为国家进出口管理的重要部门,需要大量专业人才支撑运转,高分考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其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

即便如此,也应当警惕“求稳心态”过度滋长。顶尖人才若都如潮水般涌向“体制内”,那些亟待突破的前沿领域就可能面临“源头活水”的枯竭。长此以往,青年探索未知的锐气恐将被消磨,应对变革、突破瓶颈的内生动力也将随之弱化。当然,要想让青年更有“敢闯敢试”的底气,还需要一个更加多样化的社会价值评价体系来支撑。当社会不再用“上岸”定义成功,当“闯荡”本身成为被认可的生存姿态,“星辰大海”自会吸引勇者前行。

高考志愿的选择本就是个人与时代碰撞的缩影。有人偏爱体制内的安稳,有人向往创新路上的“星辰”,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愿每个选择都能被尊重,也愿更多人敢于在多元赛道上探索,让安稳与突破共生共荣。

本文来自【湖南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岳麓山评论|657分进二本:理性选择与社会价值的多元博弈

一、现象本质:高分选择二本的逻辑合理性

1. 职业导向的务实性

上海海关学院的“高公务员上岸率”直接回应了考生对职业稳定性的需求。在就业压力增大的背景下,明确的职业路径(如海关系统)比名校光环更具吸引力。

数据补充:该校2023年公务员录取比例超70%,部分岗位专业对口性强,竞争门槛相对可控。

2. 行业特殊性与资源匹配

海关系统需要法律、贸易、稽查等复合型人才,该校的定向培养模式能提供实操性课程和实习机会,形成“学历+技能”的双重优势。

对比985高校:部分综合类院校的专业课程偏理论,职业转化路径较长,可能不符合短期就业目标。

二、争议焦点:个人选择与社会期待的冲突

1. “浪费分数论”的局限性

传统观念将高分与名校绑定,但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实现个人价值。若考生更看重职业结果而非学术探索,选择适配院校反而是效率最大化。

反例:部分985学生因专业与兴趣错配导致学业倦怠,毕业后仍面临转型困境。

2. 人才流动失衡的隐忧

社会需警惕“体制内虹吸效应”。若顶尖人才过度集中于稳定行业,可能削弱科技创新、民营经济等领域的活力。

深层矛盾: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如创业风险、私企职业稳定性)倒逼考生“求稳”。

三、延伸思考:教育评价体系如何多元破局

1. 高校改革:强化职业与学术的双轨制

借鉴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模式,推动二本院校与行业深度合作,明确差异化定位(如上海海关学院聚焦海关系统,类似外交学院之于外交部)。

2. 社会价值重构:超越“上岸”叙事

媒体应减少“公务员=成功”的单一宣传,更多展现科研、创业等领域的可能性。例如,可报道中科院青年研究员或乡村振兴创业者的成长路径。

3. 政策引导:平衡人才分布

对基础科学、前沿技术领域加大资源倾斜(如奖学金、编制保障),降低“冷门专业”的生存焦虑。

结语:尊重个体,呼唤生态多样性

657分的选择无关对错,而是当前社会生态的镜像。真正的浪费,或许是要求所有人奔赴同一种成功。只有当“稳定”与“冒险”均被赋予同等尊严时,教育才能真正成就人的自由发展。

(注:本文可结合湖南日报原评论,补充具体案例或数据以增强说服力。)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