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
小米汽车602天量产50万台
7
0
近七日浏览最多
最新文章
11月20日上午10点32分,一辆宝石绿的小米YU7开下产线。雷军站工厂里,发了条长微博。
第50万台。听起来好像没啥,比亚迪一年300多万台,特斯拉全球180万台。
但小米用了多久?1年零7个月。传统车企干这事儿,最快的也得5年。
一个做手机的,跑去造车,19个月就把50万台车塞进消费者车库。
丰田当年在中国从零开始建厂投产,达成50万台年产能,花了整整10年。
有人会说小米这是堆钱堆出来的吧?雷军确实砸了钱,过去4年累计超100亿美元,今年光研发费用就320-330亿人民币。
但钱不是重点。
小米北京工厂占地72万平方米,塞了上千台机器人,超级压铸机、AI质检系统全上,生产节奏卡到平均76秒一台车下线。
你上个厕所的工夫,产线上又多了一台车。
小米能这么快,不是单点突破,是把整个造车逻辑重构了。
传统车企和供应商就是甲乙方,你给我供货,我给你钱,出了问题扯皮半天。
小米玩的是生态,把供应商绑在产能爬坡这条船上。产能上去了,订单量大了,供应商跟着赚钱。
这种利益深度绑定,上下游协同效率比传统模式高出不止一个级别。雷军在长文里专门感谢供应商,不是客套话。
工厂里那些机器人也不是摆设,AI质检系统能自动识别上千种瑕疵,比人眼准还快。
生产数据实时回传,哪个环节出问题,系统比工人先知道。
这套数字化体系,是小米做了十几年手机供应链管理攒下的家底,直接平移到造车上。
别的车企想学,光搭系统就得烧几年时间。
小米SU7和YU7的交付周期,从最初的几个月,压缩到现在YU7 Max锁单后32-35周就能提车。
这不是拍脑袋定的,是根据用户订单数据、产线负荷、零部件库存实时调整出来的。
传统车企还在用Excel表排产,小米已经用算法在优化每一个生产环节。
50万台对小米来说,意义压根不在这个数字本身。
雷军在微博里说得很清楚,50万台对行业巨头微不足道,但对小米意义非凡。
什么意思?这是在给外界一个信号。
小米的体系能力跑通了。从研发、制造、销售、交付到服务,整条链路没短板。
这个验证比50万台本身值钱。
一个新品牌,用不到两年时间,让50万个消费者掏20多万买你的车,还愿意等几个月提车。
这说明小米不是靠一款爆品撑场面,是真的把产品力、品牌力、渠道力和服务力拧成了一股绳。
小米用这个速度,把传统车企逼到墙角了。
比亚迪一年300万台怎么了?你花了20年才做到的事儿,小米用两年就做到六分之一的量,而且还在加速。
50万台下线,对小米来说,不是终点,是新起点。
小米的对手不是比亚迪,不是特斯拉,甚至不是蔚小理。小米的对手是时间。
新能源车这个赛道,窗口期只有5年。5年之后,市场格局基本定型,谁能站稳第一梯队,谁就能吃到行业红利。
谁掉队了,谁就只能在夹缝里求生存。
小米现在用19个月跑出50万台,赢得了入场券。
但接下来怎么办?没有标准答案。
雷军说,行胜于言、以行践言。这话听起来像鸡汤,但在造车这事儿上,确实只能靠行动说话。
你说你技术牛,拿出数据来。你说你服务好,让用户打分。你说你效率高,公布交付周期。
一切都在明面上,谁也糊弄不了谁。
我看完这个事儿,最大的感受是,商业就是这么残酷。你以为自己有壁垒,有护城河,结果人家换个打法,直接把你的城墙给掀了。
传统车企花几十年建起来的供应链、生产线、渠道网络,在小米这套数字化、生态化的打法面前,突然就不灵了。
小米50万台下线,不只是一个数字,是一个信号。
造车这事儿的游戏规则,已经彻底变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