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宋·谢灵运传》中有这样一句话:“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在谢灵运眼中,天下才学若有一石之多,那么曹植独自占了八斗,他占据了一斗,其余天下人共分一斗。可事实上,古今天才何其之多,谢灵运的评价未免有些太过自夸。

以曹植为例,除去诗词才学之外,或许他的弟弟曹冲都要显得更加聪明。顾影自怜、城门考校以及曹冲称象等故事,皆可以看出曹冲的才智。只不过这样一个少年天才,却在年仅十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而他的老师司马懿给出的评价竟然还是愚蠢,这又是什么? 想要了解司马懿为何给出这样的评价,就必须知道司马懿自身的性格以及曹冲的表现。众多周知,在整个三国时期,司马懿最令人称赞的并不是他的智谋,而是他的隐忍。无论面对任何人,司马懿总能够选择最低调的方式降低对方的防备心,最终达成自己的目的。

除此以外,在《庄烈帝·上卷》中还有这样一句话:“胸有惊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将军。”这同样也是对司马懿最好的形容。与才智相比,城府才是一个人最终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很可惜,无论是隐忍还是城府,都无法从曹冲身上看到。 首先是隐忍这一点,以曹冲的身份地位来看,作为曹操的儿子,他似乎并不需要隐忍什么。可无论曹丕还是曹植,年纪都比曹冲大了许多。虽然他们没有曹冲的才智,但他们有比曹冲更加丰富的社会生存经验。也正是有着经验的帮助,所以曹冲的优势其实并不算太多,唯一比较明显的也只有曹操的宠爱。

其次就是城府,这其实也并不能全怪曹冲,想让一个年仅十三岁的孩子像司马懿一样城府极深,并不现实,毕竟城府本身就需要社会经验的加成。在曹冲的简单想法里面,也或许就只有表现出自己的才智,让自己的父王为自己感到高兴。可他又哪里知道,自己表现出来的才智反而成了自己的催命符。 以城门考校这件事情为例,如果说曹冲称象仅仅只是体现了一个十三岁少年的聪慧,那么曹操城门考校就足以证明曹冲思想的成熟。当曹操遭遇刺客刺杀之后,曹操询问自己的三个儿子,自己应该如何处理这些刺客。其他的三个儿子都回答要封闭城门,发动百姓的力量去抓捕刺客,唯有曹冲让曹操大开城门。

很多人十分不理解,遭遇刺客刺杀之后,为何还要“放虎归山”,难道不怕对方卷土重来吗?事实上以曹操的身份地位,还真的不怕这样的事情发生。只不过在这整件事情之中,唯有曹冲想得更加透彻。 在曹冲看来,仅仅只是抓捕了刺客并没有什么用,还不如将对方放走,让这些刺客回去告知自己的首领,曹操已经安全归来,起到震慑作用,这一点和曹操的想法不谋而合。为此,曹操还特意指责他另外三个儿子,思考问题决不能只是停留在表面,也不能被愤怒的情绪左右了思维。抓捕并处决已经任务失败的刺客有什么用呢?让他们放回消息使对方自乱阵脚,这才是真正正确的做法。

从这件事情上来看,曹冲的优秀是毋庸置疑的。可他却没有想到一件事情,在自己没有足够的自保能力之前,过分展现自己的才智只会让其他人感觉到更大的威胁,而面对威胁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尽早的解决威胁。倘若再让曹冲成长几年,以他自身的才能和曹操的宠爱,曹丕曹植等人多半会被安排辅助曹冲,而这便足以让他们铤而走险。 也正因如此,所以司马懿才会给出“愚蠢”二字评价曹冲。很多人在资料文献中看到司马懿因为身为曹冲师傅的关系,在曹冲死后亲自为其守灵三年,让曹操都颇为感动,认为他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可暂且不说两人之间仅有三日的师徒关系,谁又能肯定这不是另一阶段的隐忍呢?

借助守灵的掩护,司马懿可以在幕后默默观察曹氏的发展变化,判断时局对自己是否有利。一个人聪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可以聪明,什么时候应该糊涂。像司马懿这样的人,显然是年少的曹冲无法比较的,所以他给出的评价自然也合情合理。 参考资料: 《南宋·谢灵运传》 《庄烈帝·上卷》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