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1939年春天,平西山区的气温还透着寒意。
就在一个普通的上午,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里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
宋时轮,穿着带泥的军装,一脚踹开了萧克的办公室门。
门没合上,走廊上都能听见他怒吼的声音。
萧克也不示弱,拍桌子回敬:“你再说一句试试?信不信我毙了你?”
这不是演戏,也不是误会。
这是真实发生在八路军内部的一次激烈冲突。
而冲突的核心,是一个叫高志远的人。
那会儿的高志远,刚刚被萧克下令关押,理由是“勾结吴佩孚,涉嫌投敌”。
可宋时轮不信这一套。
他跟高志远认识太久了,从冀东一路打撤下来的时候,是他亲口劝高志远“来平西整顿整顿,来年再杀回去”。
谁料这句话,竟成了一封“判决书”的开头。
要说高志远,很多人现在都没听过这个名字。
但在1930年代的冀东,那是一张真正的抗日名片。
他是河北滦县人,家里不穷,小时候读过几年私塾,后来辍学种地。
九一八那年,他24岁。
听说东北丢了,他扔下锄头,开始琢磨:到底怎么才能抗日?
没什么人带路,他就自己练枪法、找人筹钱、组队伍。1933年,他拉了200人想去支援山海关抗战,结果半路被土匪缴了械,只能灰头土脸地回家。
可他没就此放弃。
第二年,他带领滦县民团搞了次“马城起义”。
虽然失败了,但让整个冀东都记住了这个倔强的汉子。
真正让他名声大噪的,是1935年。
他装成厨子,混进滦县车站,一枪击毙了伪政权头子刘佐周。
这场刺杀震动北平,冀东老百姓传得跟唱戏一样,连日本人都发了通缉令。
那时候的高志远,已经不只是个抗日游击队长,简直成了民间传说。
1938年夏天,冀东爆发大暴动。
矿工、农民、学生、地主、保安队、甚至一些伪政府的人,全都参与了。
高志远带的队伍,一下子膨胀到两万多人。
他亲自指挥打下了乐亭、倴城和滦县。
可惜好景不长。
日伪反扑太快,正规军支援又慢。
他的部队撑不住,只好往平西撤退。
一路打一路走,几万人到了平西只剩两千出头。
那时候的他,身上有伤,脸上全是灰,眼神却还是很亮。
他跟部队说:“等我修整一年,明年一定回冀东。”
可是,他没等到明年。
他想回冀东,不是任性。
他的兵,全是本地人,回去打仗更顺手。
他也清楚,靠中央拨款根本养不起队伍。
那会儿八路军各部粮草紧张,有人靠捐款,有人靠劫粮。
高志远想着找点“老关系”,就让人联系了吴佩孚。
问题就出在这儿。
吴佩孚虽然早就没实权了,但在北方还有人脉。
高志远没真想投靠,就想借个名义筹点钱。
可这件事,被人捅了出去。
萧克当时刚到平西,正想整顿部队,统一指挥。
一听这个消息,再结合高志远早就想“私自带兵离开”,立马就定了调:“图谋不轨。”
下令关押。
审讯。
甚至动用刑讯。
可不管怎么审,那些跟高志远出生入死的兵,都不说他坏话。
有人被打得晕过去,也咬死一句话:“他是抗日的,不是汉奸。”
萧克很焦躁。
他的压力也不小。
上面催着建根据地,下面兵不听调。
再加上平西各支队伍各自为政,他需要一个“立威”的机会。
最终,他拍板:处决高志远。
1939年4月27日,执行完毕。
执行那天,邓华没说话,脸色铁青。
宋时轮转身就走,临走只说了一句:“你会后悔的。”
没多久,宋时轮调回延安。
邓华也离开了平西。
带走的,是原来高志远部下的几个团。
剩下的人,慢慢散了。
有的偷偷回了冀东,有的干脆不见踪影。
缺了主心骨,再加上情绪低落,这支曾经打下三个县城的部队,彻底沉了下去。
那年年底,萧克还在平西苦撑。
可人心已散。
三年后,挺进军番号被撤,平西根据地也没能建起来。
这件事后来在党史资料里几乎没留下多少痕迹。
高志远的名字,也没有被写入烈士名录。
但在滦县,有人一直记得他。
几十年后,老乡们还说:“那年春天,他要是真能回来,咱这片地儿就不一样了。”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提起“冀东司令高志远”。
参考资料:
李蓉主编,《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第二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宋时轮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
邓华口述,《邓华将军自述》,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
晋察冀军区资料整理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选编(1937—1945)》,人民出版社,1983年。
萧克口述,《萧克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97年。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