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300多个小区有貉出没,总量在3000到5000只之间!
这是去年的普查结果,如今更多的野生貉在上海安家,数量已今非昔比。
今年6月份,上海很多小区的住户仍然没有逃过貉的侵袭,因为数量够多,貉多势众,它们嚣张得不行,不仅不躲人,甚至主动攻击宠物犬。
这人和狗都被貉追着跑的画面实在亮眼,问题是,貉不会从天而降,它们从哪来?面对城中貉满为患,我们该如何应对?
一丘之貉
因为朝夕相见,上海的朋友与貉已混得脸熟,但外地的朋友,对貉大多不了解,有的不识这个字,直到放在“一丘之貉(hé)”中,才恍然大悟。
可见,这不是什么好词,说的是一个山丘中的貉,都是一路货色。是西汉大臣用来借古讽今,说昔年秦朝没能听取忠言,导致国家灭亡,现在的朝堂也是这样。
这成语一用就是两千多年,以这种方式出道,貉表示很委屈,人类统治者犯的过错,凭啥挨骂的是它们?
貉生来并非劣迹斑斑,被用来讽刺统治者,大概与它们习性有关。
貉住的地方,一般在较为开阔,接近水源的阔叶林、草甸、或者是灌木丛带。
它们大多独居,只有成家以后,才会夫妻一起生活,或者是带着幼崽,三五成群住在同一洞穴内。
虽然住在洞里,但貉挖洞本领并不强,住的多是其他动物遗弃,或主动抢来的洞穴。
貉本是东亚特有物种,只在俄罗斯、日本、中国和蒙古等国生活,1927-1957年被人引入欧洲后,就对当地的狗獾发起了巢穴争夺战。
狗獾体型相对较大,数量多,貉打不过,但因身法敏捷,能躲过狗獾的攻击,所以住在狗獾洞内,狗獾也奈何不了它们。
貉住狗獾家,并没有表现出对“房东”应有的尊重。
貉虽是会冬眠的犬科动物,但冬眠时间比狗獾短,狗獾还在熟睡时,它们就已醒来。这时就会趁机使坏,将狗獾活埋。
如此看来,古人骂貉不是好东西也是有原因的。
貉一般昼伏夜出,大白天在洞里睡觉,凌晨、黄昏和夜晚时,以家庭为单位成群出来觅食。
它们的食性较杂,青蛙、小鸟、老鼠等肉类有就更好,草根、树皮、植物嫩芽等素食也不挑剔。
到城中的貉,学会了吃猫粮,翻垃圾堆,偷人菜,总之,人吃的东西,它们都吃,人不吃的东西,它们也吃。
进了城的貉,不仅吃的改了,连习性也改了。
原本昼伏夜出,因为城里人早晚上下班,只有白天相对安静,城里又没有天敌需要躲避,所以下午三四点,成了它们活动高峰期。
貉的环境适应能力强,城市猫粮、垃圾较多,不愁吃,又无天敌捕捉,进城以后,也就泛滥起来了。
上海野貉
貉从何处来?有人说是从养殖场逃出来的,有的说是从外地迁移过的。
2015年到2016年,上海动物园专门做了一项调研,取样40多只貉,最后推翻以上猜测,这些貉,都是土生土长的原住民。
在过去,上海的貉只在城市周边生活,当城市向它们的家园扩展时,它们就只能进到城里。
现在的城市绿化越做越好,在不断的改造中,原本钢筋混凝土组成的单调世界,有了许多假山、树木、低矮的草丛。
不仅如此,这里还有充足的水源。
除了车水马龙的喧嚣,这里似乎跟外面没什么两样,于是入城先驱在这里安了家,后继的貉形成了一股“进城热”。
越来越多的貉拖家带口进城,假山下,废墟中,建筑裂缝里,一向爱抢其他动物巢穴的貉,很快有了自己的家。
它们原本行踪隐秘,直到2020年7月,一则居民被貉咬伤的新闻一出,人们才关注到这一外来群体。
为了了解这些貉的情况,科研人员走进社区,招募市民志愿者,开展了“貉口普查”。
去年的普查结果是,上海300多个小区有貉出没,总量大约在3000到5000只。
这些貉在一个小区立足以后,会在方圆1.8公里,寻找一个适合繁殖、越冬的地方,发现目的地,就会不辞辛劳赶去,有时需要穿过马路,易引发交通事故。
就这样1.8公里复1.8公里地扩张,它们很快遍布上海,有人怀疑整个上海都已沦陷,只有崇明岛还没有被占领。
但今年年初,有人在崇明岛北部发现了貉的踪迹,最难到达的地方都去了,如今的上海,可能再无一片无貉之地。
这样的生存模式,倒也不必太过惊奇,野生动物进城,在许多地方都有案例。
如美国纽约,一平方公里就有几百只浣熊,英国伦敦一平方公里有布里斯托尔赤狐二十只,德国柏林街头,生活着几千只野猪。
松鼠摘果、鸟雀争鸣,一座城市有了动物才有生机,但如果一种动物泛滥成灾,却不是好事。
因此,对于上海野貉,需要一种有效的处理方式。
“貉”谐相处
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有效手段,就是为它们划定保护区,彼此相互隔离。
但对于习惯城市生活的貉来说,这种方法并不管用,当动物保护组织将它们抓起来投放到野外保护区,一段时间后,它们又会回来。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放表示:
“貉一直在主动适应这个城市,即使将它们隔离起来,它们还是会不断向我们的城市社区探索,这种向城市探索的自然力量,任何阻止方式都是徒劳的。”
貉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人不能随意伤害,赶又赶不走,碰又碰不得,该以怎样的方式共存?
专家给出的是“四不原则”,即“不害怕、不接触、不投喂、不伤害。”
首先“不害怕”,就是不用提心吊胆地生活,貉性格胆小,一般不会伤人。
对于发生过的伤人事件,王放表示,过去几十年,伤人事件也就三起,这是很小概率的,并且在这三起事件中,都是貉被动伤人。
对于2020年和2021年两起发生较近的事件,王放解释,两起事件都发生在6月,刚好是小貉的哺乳期,貉妈妈带着小貉生活,难免会具有一定的攻击力。
王放研究团队调取2022年6月9日一起貉攻击狗的监控,加以说明,貉之所以攻击狗,其实是在保护小貉。
对于貉身上是否携带致病病毒,王放表示不用担心,它们已经采取了核的各种血液、粪便样本,并没发现狂犬病等人畜共患病,它们是安全的。
对于“不接触”,有的社区专门在貉出没的地区,画上了各种醒目的插画标语,提醒居民远离他们。
对于“不投喂”,上海市2023年10月1日正式实施《上海野生动物保护条例》,其中第26条,就明文规定禁止投喂野生动物。
直接投喂被杜绝,间接投喂却不可避免地产生。
上海一些小区,会有爱心人士定点给流浪猫准备的猫粮,猫没吃到,却被貉给偷吃了。
对于这种情况,有些人发现貉并不擅长爬树,于是将猫粮放到它们够不着的地方,算是解决了这一问题。
没了猫粮吃,貉只能去翻找湿垃圾,为此,对湿垃圾的严格管理也提上日程。
当这些貉在城市没猫粮吃,没垃圾翻,认为城市不适合居住时,才会回到属于自己的生活的地方。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