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为苏轼作传时,曾坦言“写这本书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这份“乐”,恰是千百年来世人偏爱苏轼的缘由——他一生颠沛,从京城耀眼少年沦为“九死南荒吾不恨”的逐客,却总能在困顿里榨出生活的甜,把“世事一场大梦”的怅惘,活成“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真正的强大从不是顺遂时的意气风发,而是像苏轼这般,在命运的褶皱里学会哄自己开心,用烟火、山水、诗书与真情,为人生筑就一座温暖的避难所。

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的逆境自洽之道

苏轼的“甜”,先藏在一餐一饭的人间烟火里。公元1080年,他被贬黄州,俸禄停发,连生计都成了难题。可逛市集时,他偏偏注意到“价贱如泥土”的猪肉——那时百姓不喜吃,他却视若珍宝,琢磨出“慢着火,少着水”的炖煮之法,还写下《猪肉颂》调侃“火候足时他自美”。这锅东坡肉,哪是简单的菜肴?是他把窘迫日子熬出滋味的智慧,是在“先生食饱无一事”的清闲里,给自己找的乐子。

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的逆境自洽之道

后来贬至惠州,那是古时的瘴疠之地,旁人避之不及,他却捧着荔枝笑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不是刻意粉饰苦难,而是真的能从酸涩的岭南风物里,品出甜来。到了晚年被贬海南儋州,环境更苦,他又解锁了烤生蚝的吃法,写信给儿子时还俏皮叮嘱“无令中朝士大夫知,恐争谋南徙”——像个藏着糖的孩子,怕别人抢了自己的乐趣。对苏轼而言,食物从不是单纯的口腹之欲,是化解烦恼的解药,是“穷则独善其身”的具象化:哪怕身处蛮荒,只要能从一餐一饭里找到趣味,日子就不算难熬。

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的逆境自洽之道

若说美食是苏轼的“人间烟火”,那山水便是他的“精神原野”。他总带着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走到哪,就把诗意写到哪。游庐山时,别人只看到山峦叠嶂,他却写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哪里是写山?是写人生:换个角度看困境,或许就有新的解法。泛舟赤壁时,清风拂面,明月当头,他又感慨“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瞬间参透:世间最珍贵的快乐,原是免费的、触手可及的自然。

即便在最失意的时刻,他也没丢了这份心境。贬谪岭南时,别人见了荒芜,他却写“岭南万户皆春色”;到了海南,他又说“海南万里真吾乡”。不是此地真的完美,是他的心境能过滤掉苦难,只留下风情。他的行囊里总装着一壶酒、一支笔:酒至微醺,便写“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把漂泊写成逍遥;兴之所至,又题“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把失意化作通透。在他眼中,长江不只是江水,是“大江东去”的千古豪情;明月不只是月光,是“明月几时有”的永恒追问。原来美的从不是风景,是看风景的人,能在山水间放下执念,与清风共舞,与明月对酌——这份心境,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的逆境自洽之道

而支撑这份心境的,是书香墨韵里的灵魂安顿。苏轼曾写给友人董传一句“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这话更像他的自我写照。董传家境贫寒,粗布裹身,却因饱读诗书而气宇轩昂;苏轼自己亦是如此,无论身处何种境遇,从未放下过书本。

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的逆境自洽之道

元丰三年,乌台诗案爆发,他囚于黄州,命运悬于一线。那段日子里,他把惶然与孤寂都埋进书里,每天挑灯夜读至三更。书籍成了他的“精神挚友”,让他在无人交流的环境里,能与古代圣贤对话——读孔子,懂“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坚韧;读庄子,悟“乘物以游心”的豁达。晚年被贬时,他舍弃了所有行李,唯独带着陶渊明和柳宗元的诗集: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里,找到归隐田园的共鸣;从柳宗元的“独钓寒江雪”里,看见逆境中不忘著述的坚韧。

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的逆境自洽之道

对苏轼而言,读书早已不是为了科举功名,而是成为一种生命状态。他说“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在书海里,他能暂时忘却贬谪的苦楚,找到心灵的净土。也正是这份“腹有诗书”的底气,让他在宦海沉浮中始终波澜不惊,活出“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的洒脱——读过的书,早已化作他对抗苦难的铠甲,也是他安顿灵魂的港湾。

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的逆境自洽之道

当然,苏轼的“甜”里,也藏着知己相伴的温暖。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他却幸运地拥有不少:恩师欧阳修初见他的文章,便断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着我也”,这份赏识,是他少年得志时的光;弟弟苏辙更是一生为他奔走,乌台诗案时,苏轼写下遗书“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人间未了因”,这份兄弟情,是他患难时的依靠。

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的逆境自洽之道

爱情里的他,亦是幸运的。第一任妻子王弗,是他的“贤内助”也是“诤友”,十六岁嫁给他,总能在他与人交谈时,悄悄提醒他“某人不可交”。可惜天妒良缘,王弗二十七岁便病逝,多年后苏轼梦见她,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字字皆是深情。第二任妻子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没有姐姐的聪慧,却有包容的温柔——苏轼在《后赤壁赋》里写“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一句简单的话,藏着她对苏轼的理解与支持。后来的侍妾王朝云,更是懂他的人,一句“学士一肚皮不合时宜”的玩笑,道尽了两人的知己之谊。

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的逆境自洽之道

还有苏门学士黄庭坚、秦观,还有佛印和尚,这些真挚的情谊,像一束束光,照亮了他颠沛流离的岁月。他曾说“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可正是这些情谊,让他在“寄”于世间的岁月里,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幸福。

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的逆境自洽之道

有人说,苏轼是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可这份乐天,从不是天生的。他经历过乌台诗案的生死考验,尝过贬谪四方的苦楚,也有过“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的怅惘。但他偏偏选择了“甜”——用美食治愈自己,用山水宽慰自己,用诗书丰富自己,用真情温暖自己。

千百年来,我们爱苏轼,不只是爱他的诗词,更爱他面对苦难时的姿态:他告诉我们,生活的苦是客观的,但“甜”是可以自己创造的。不必等别人哄,学会哄自己开心,在一餐一饭里找趣味,在一草一木里寻诗意,在一页书里得安宁,在一份情里感温暖——这,才是真正的强大,也是苏轼留给我们最珍贵的人生启示。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