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中国房地产数据还在往下走,不少人犯嘀咕: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要是换个角度想,一个吹得特别大的泡泡,一旦砰地炸开,不知多少人要遭殃,多少财富得打水漂。可现在这泡泡不是炸了,而是一点点缩小,过程中肯定有人受影响、吃亏,但这么缩下去,到底是好是坏?
房子不只是钢筋水泥,更是资源的 “捆绑包”
说起房子,有人说它是美好生活的希望,是组建家庭的硬通货,是下一代的基本盘。
这些说法都对,但细想一下:我们说的真是那堆钢筋水泥吗?要是只算居住空间,现在的房子其实够大家住了,为啥还有那么多人觉得 “刚需” 旺盛?
有人会纠正:看房得看配套啊!荒郊野岭的房子,买个菜都费劲,谁要?这话说到点子上了。刚才说的 “房子”,其实只是个生存空间 —— 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才能好好休息、上班干活。
但人不只有生存需求,还得买菜方便、出门有地铁,更重要的是 “发展权”:想让未来更好,得有好医院、好学校,上班别太远,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资源。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不光中国,全世界的房地产都在干一件事:在市场经济里,把生存权、发展权和特定位置的房子绑在一起,当成商品卖。这么一来,泡沫就很难避免了。
举个例子:一个小镇青年在大城市读完大学,想留下来发展,总得有地方住吧?要么租,要么买。只有在这城市落脚,才能换来参与当地发展的机会 —— 上班、创业都得有个根据地。
站稳脚跟后,又会琢磨孩子上学、家人看病,这些需求大家都有。可优质资源就那么多,越稀缺越值钱。
房地产行业瞅准了这一点:把医院、名校分校规划到某块地旁边,再修上地铁、商场,然后在这儿盖房子。你想享受这些资源?
要么花高价租,要么买套房。所谓的 “配套”“地段”,说白了就是:买了这房子,就等于买到了用这些生存和发展资源的权利。
所以,“好房子” 的本质是:能用更少时间、精力,更方便地享受这些资源。我们真正抢的不是那间屋子,是屋子背后绑着的资源 —— 这才是房子被炒成泡沫的关键。
房地产泡沫是怎么吹起来的?
把生存权、发展权绑进房子里当商品卖,带来了两个结果:一是需求成了 “刚需中的刚需”,二是很容易变成投机工具。
先说需求。人人都想活得好、发展好,而这些资源又绑在房子上,那买房子的人肯定越来越多。买的人多了,房价、房租就涨;交易量大了,GDP 看着就漂亮;GDP 一高,又会吸引更多人来,需求再涨,价格再升 —— 这不就成了 “自己拽着头发往上飞” 的循环?
既然能涨价,自然有人想靠炒房赚钱,房地产的金融属性就这么冒出来了,泡沫也就跟着来了。
再加上过去发展阶段的特点:土地财政主导,金融也积极参与,房地产像踩了 “梯纵”,左脚踩右脚往上涨。巅峰时,一年能卖出 17 亿多平方米房子,总市值到了 400 万到 500 万亿元,差不多是中国四年的 GDP 总和。
这泡沫还连带着一大串产业:从建筑、材料加工到原材料供应,一度有 7072 万人靠它吃饭,占城镇就业人口的 17.6%。多少家庭的饭碗、两三代人的积蓄(所谓 “六个钱包”)都砸在这上面。
可泡沫大了,问题就来了:它开始挤压民生,一套房子掏空几个家庭,大家手里的钱都被房子吸走了,其他消费、投资就难了;同时,这么大的盘子,一旦出问题,对社会稳定影响太大。
更要命的是,它还可能成为国际金融战的 “抓手”—— 比如前几年房企美元债,因为美国加息、汇率变动,原本该还 100 块,突然变成 120 块,差点出大事,幸亏国家出手稳住了。
所以这泡沫不能再吹了:要么放任它炸,像 2008 年美国那样,到头来是资本狂欢、百姓遭殃;要么趁还有调控能力,慢慢挤,同时搞产业转型,用新动能填上泡沫缩小后的空缺。
对看重人民福祉的中国来说,答案只能是后者。
挤泡沫的阵痛,是为了更健康的未来
从 2021 年开始,房地产就像进了寒冬:2021 年全国房子卖了 18.2 万亿元,占 GDP 的 15.9%;到 2024 年,跌到 9.68 万亿元,只占 7.17%。
但同期中国 GDP 从 117.38 万亿元涨到 134.91 万亿元 —— 一减一增,藏着的是经济结构的变化。
挤泡沫的过程肯定疼。房企日子不好过,比如万科今年上半年亏了 110 到 120 亿,比去年还多;建筑、材料等行业的从业者,不少得转岗、换行;有些业主的房子贬值,心里不是滋味。但这疼不是白受的,关键看怎么挤。
国家的办法是 “两手抓”:一方面让市场自己出清,房子卖不动、价格回落,这是规律;另一方面用调控兜底,比如确保房子能按时交到业主手里。
就像万科,虽然亏了,但上半年还是交了 4.5 万套房,回款率超过 100%,还盘活了不少存量项目。这就是 “慢挤” 的智慧 —— 不让泡沫突然炸掉,尽量减少冲击。
有人说这是 “经济寒冬”,其实不然。这更像 “分娩的阵痛”:为了避免泡沫破裂的灾难,用理性的手慢慢放气。
现在疼,是为了将来不摔大跟头。想想看,要是放任泡沫继续涨,最后炸的时候,多少家庭的 “六个钱包” 会打水漂?多少人的工作会没了?
而且,被挤掉的泡沫,正在被新东西填上。先进制造、数字经济、绿色能源这些新产业起来了,它们接棒房地产,成了经济增长的新动力。GDP 还在涨,就说明这条路走对了。
说到底,我们告别的不是房子本身的价值,而是那种把生存权、发展权过度绑在房子上,甚至让房子变成投机工具的畸形模式。
房地产数据不好看,恰恰是中国经济从 “钢筋水泥增长” 转向 “高质量增长” 的印记。
这条路肯定不好走,得有耐心,得扛住阵痛。但只有这样,中国经济才能更稳、更有活力,才能真正装下亿万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这阵痛,值!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