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是一座历史悠久而又特殊的中国城市,澳门诗词更是一种别样的存在。


自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葡萄牙人入居以来,澳门从一个海隅渔村逐渐发展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摇身一变成为中外文化和文明交流、碰撞以至融合的前沿地带。


明清澳门诗词因澳门的独特历史发展过程而显得丰富多样,既有对中国土地上的西洋人物、事物和景物的描写,也有对中国传统风物的歌咏;既有游人的惊奇赞叹,也有本土作者的悠扬抒情;既有对不同民族风情的好奇探索,也有对民族冲突的激情书写。


2024年12月20日,澳门将迎来回归祖国25周年。


值此欢庆之日,一起来欣赏明清诗人笔下独特的澳门风情。



明清诗人笔下的澳门风情

明清诗人笔下的澳门风情



《听香山译者》(二首)

汤显祖

占城十日过交栏,

十二帆飞看溜还。

握粟定留三佛国,

采香长傍九州山。


【赏析】:汤显祖在诗中描述了从香山译者听到的海外经历,反映了当时澳门作为海外贸易中心的情况。


诗中的“占城十日过交栏,十二帆飞看溜还”描绘了船只往来频繁的景象,“握粟定留三佛国,采香长傍九州山”则反映了与东南亚国家的贸易往来和香料的采集。


这首诗不仅是对当时澳门贸易情况的记录,也开启了对澳门文学的描写,成为较早反映澳门风情的文学作品之一‌‌。


花面蛮姬十五强,

蔷薇露水拂朝妆。

尽头西海新生月,

日出东林倒挂香。


【赏析】:这首诗通过对“蛮姬”妆容、蔷薇露水、西海新月、东林香气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特定地域的生活风貌与自然美景,也传达了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爱恋与敬仰。


它如同一幅精美的画卷,缓缓展开在读者面前,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异域风情与自然魅力的澳门。


异国少⼥如花似玉,用蔷薇香水沾洒衣裳,就如西海边上刚升起来的新月⼀样美丽,口中吐出的香气,好比爪哇国张尾翅放香的倒挂鸟。



《澳门》

刘世重

穷岛松崖有浪痕,

银楼粉阁自乾坤。

番童夜上三巴寺,

洋舶星维十字门。

斜日听钟才早供,

妙檀罗拜又黄昏。

思传六籍敷文治,

令识天朝礼教尊。


【赏析】:

首句“穷岛松崖有浪痕”,以“穷岛”和“松崖”勾勒出澳门地理环境的特征,同时“浪痕”一词又暗示了此地海洋文化的深厚底蕴。


次句“银楼粉阁自乾坤”,则以“银楼粉阁”这一华丽的意象,展现了澳门城市建筑的独特风貌,与首句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澳门作为繁华贸易港口的形象。


接下来,“番童夜上三巴寺,洋舶星维十字门”两句,更是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异域色彩的场景。


在夜幕的笼罩下,番邦孩童登上三巴寺,而远处的海面上,洋船如星罗棋布,密布于十字门海域,形成了一幅壮观的海景图。


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澳门的自然景观,更体现了其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汇点的独特地位。


“斜日听钟才早供,妙檀罗拜又黄昏”两句,则转而描绘了澳门当地的文化习俗。在夕阳的余晖中,寺庙的钟声响起,信徒们开始早供,而随后又迎来黄昏时分的天主教晚祷仪式。


这两句诗不仅展现了澳门多元宗教文化的和谐共存,也反映了诗人对异教风俗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感悟。


末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传播中原文化和礼教的期望。这里的“六籍”指的是儒家经典,而“天朝礼教”则代表了中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诗人希望通过传播这些经典和礼教,让澳门的居民能够了解并尊重中原文化,从而实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然而,从今天的视角来看,这种期望或许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它也反映了古人对于文化交流和融合的积极态度。


明清诗人笔下的澳门风情



《澳门》(两首之一)

吴亮珽

望洋东寺复西园,

瀹茗龙泉出石根。

椰菜絮羹名士味,

巴菇香草美人魂。

卖鱼浪白船双桨,

擘蟹洲青酒一樽。

海味故应甘久住,

钟声清供又黄昏。


【赏析】:

诗的内容主要是写澳门的各式中外饮食,从而表现出澳门生活的美好状态。首联的第一句是写东望洋山的圣母雪地殿教堂、西望洋山圣母堂下的山水园,点出此处即是澳门,以承诗题。第二句写以澳门的名泉烹茶,茶香四溢。


道光年间刊刻的《香山县志》载:“澳山泉曰大龙喉,曰二龙喉,曰小龙喉,俱在东望洋寺右。曰山水园泉,在西望洋寺下。皆水自石出,清冽甘美。”烹茶是中国传统生活方式的代表,此联两句写到澳门一中一西的景物,彼此照应,前后牵引,甚具巧思。


颔联和颈联分写四种中外美味,颔联以两种西洋特色物品照应首联的第一句,颈联以两种中式食物照应首联第二句,结构甚密。


颔联先写西洋人以椰菜伴于汤羹之中,喝起来颇有名士风味。直到今天,薯蓉青菜汤仍是澳门的土生葡式美味之一,进餐之前,多先尝之。为什么说它有“名士味”呢?估计是它的味道清而不腻,并不是什么材料丰富的骨汤肉汤,一副“土豪”模样。


进餐之后,诗人尝试抽一口澳门的“巴菇烟”。烟雾袅袅,仿如美人精魂所化,令人生醉。“


颈联是写双桨摇动的澳门渔船,在浪白滘附近捕获鲜鱼;青洲岛附近盛产鲜美的蟹,最宜持酒擘蟹而食。


道光年间的《广东海防汇览》云:“浪白澳在澳门西迤南九十里,在黄梁都西南六十余里,鸡心洲当其南口,北为连湾,东为文湾,又东与三灶、大林对峙,为鸡啼门,昔蕃舶薮也,今已淤浅,不能停泊。


浪白滘(澳)的具体位置有不同的说法,但应在澳门水域附近,澳门渔民常往捕鱼。


另据《香山县乡土志》载:“黄油蟹产澳门青洲。岁维六月一出,不可多得。邑人多移船携酒傍青洲擘之,醉以酒,熟而后解之。其油深入内理,黄白杂糅,跪末螯尖皆满,味至浓郁。”诗人在澳之时,当曾持酒一尝青洲出产的黄油蟹。


结联写诗人在遍尝澳门的特色“海味”后,想到不如在此长住下去;最后,诗人听到天主教堂钟声响起,黄昏的晚祷又开始了,句中的“清供”,原指清雅的供品,此指教堂的晚祷。至此,诗人可说结束了一天美妙的行程,他也许觉得这就是澳门人的日常生活吧。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