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的“活死人区”:墓地中的另类生活

在中国文化中,对神灵和逝者总是充满敬畏之心。人们相信,对死者的尊重是为了让活着的人心灵得到安宁。然而,在菲律宾,却有这样一种独特的现象:人们在公墓中生活,与逝者为邻。

菲律宾公墓的另类生活区

在菲律宾,特别是在首都马尼拉,公墓不仅是逝者的安息之地,也成了一些贫困家庭的居住之所。这些地方被称为“活死人区”,因为活着的人和逝者共同生活在这里。纳沃塔斯公墓是马尼拉北部最著名的这样一个地方。

曾经的风水宝地

纳沃塔斯公墓历史悠久,最初是贵族和名流选择的安葬之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里逐渐成为了普通百姓的最终归宿。许多曾经在这里生活过的人,死后也选择在这里安葬,使得这里成为了一个活人与逝者共存的特殊社区。

与逝者共存的生活

在这个公墓社区中,生活着近万人。他们选择在豪华的陵墓旁搭建简易的棚屋,有的直接在棺材上铺床睡觉,孩子们将尸体和骷髅当作玩具。尽管他们并不缺乏对死者的敬畏,但面对生存的压力,他们更害怕被社会遗弃。

马尼拉的边缘生活

这个公墓社区距离马尼拉的经济中心并不遥远,但生活条件却如同人间炼狱。政府多年来对此现象无能为力,这里的居民生活究竟如何?

公墓社区的形成

菲律宾的历史充满了被侵占和殖民的悲剧。独立后,政治混乱和经济发展滞后导致了大量贫困人口。马尼拉作为首都,承载了巨大的人口压力。最初,贫民并没有选择公墓作为居住地,但在生活所迫下,他们开始在这里安家。

守墓人的传统

18世纪以来,守墓人的工作在菲律宾逐渐兴起。富人家族为了保护陵墓不受盗墓贼的侵扰,雇佣了守墓人。这些守墓人为了工作方便,开始在墓穴旁安家,这也是“活死人区”形成的起点。

贫民窟的扩张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穷人为了生存,选择在公墓中安家。他们不需要特别的技能,只要有勇气,就可以成为守墓人,获得相对稳定的收入。这样,公墓逐渐演变成了一个生活区。

马尼拉北部的著名公墓

马尼拉北部的公墓是菲律宾最大、最古老的公墓之一。这里曾是各界名人争相选择的安息之地,但现在,这里却成了贫民的家园。据统计,2014年,这里的居民人数在6000到10000人之间。

与尸体共存的日常

这里的居民在棺材的缝隙中搭建房子,有的甚至直接在棺材上睡觉。他们的生活空间狭小,条件简陋。由于气候炎热,卫生问题成为了这里最大的挑战。水源也是一大难题,居民们需要到远处的公用井打水。

殡葬业的繁荣

在这里,殡葬业成为了一种生计。居民们从事搬运尸体、下葬、照看陵墓等工作,每年的万圣节,这里还会有大量的祭祀活动,为居民带来额外的收入。

边缘社区的生活

尽管生活条件艰苦,但这里的居民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他们在这里开设了商店、饭店,甚至还有电力供应,尽管时常会停电。这里的人们将死亡视为常态,他们认为葬在家人身边是一种陪伴。

公墓的“所有权”

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墓的“所有权”似乎已经转交给了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墓穴的使用权被租赁,租期一般为5年。到期后,家属需要来领回骨灰。这里还出现了“掘墓人”这一职业,他们负责管理墓穴的租借和清理工作。

社会的忽视

尽管这里的居民已经生活了几十年,但他们的存在似乎并没有得到社会的重视。政府在面对公墓社区的问题时,往往采取的是拆除和搬迁的方式,而没有考虑到居民的实际生活需求。

改善而非拆除

对于公墓社区的居民来说,他们更希望政府能够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比如建立卫生间、学校和教堂等设施,而不是简单地拆除他们的家园。毕竟,他们已经在这里生活了很长时间,这里的社会分工和各行各业都相对稳定。

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随着政府对公墓社区的拆除行动,居民们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他们不知道未来将何去何从,也不知道如何适应外界的生活。公墓社区的居民需要的不仅仅是同情,更需要社会的关注和实际的帮助。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