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称帝十分仓促。 灭掉项羽之后,刘邦几乎是第一时间即下达了一道急令:速备车驾,赶赴定陶。 刘邦之所以急赴定陶,皆因此时的韩信手握十万雄兵,且享有垓下大胜的威望,正驻军在定陶,在刘邦看来,韩信若有异心,趁机争天下,无人能与其争雄。 为了防止帝王大业功亏一篑,不给韩信留出一丝一毫动蠢蠢欲动的机会,所以刘邦急赴定陶,撕毁垓下之战前与韩信、彭越“共天下”的约定,驱车直入韩信军营,宣布夺了他的军权。 这一次,韩信与两年前修武被夺兵权一样,没有任何反抗就交出了兵权。由此可见刘邦驾驭麾下的能力确实强悍,当然也可以说,刘邦对韩信吃得很透,知道他性格上的软肋。

夺得至关重要的兵权后,刘邦没有照惯常的程序走,先选定国都,再称帝,而是迫不及待地在定陶即了皇帝之位。 称帝大事办成之后,刘邦这才着手定都事宜。 汉王国的国都原本在关中栎阳,如今关东广大地区已在大汉帝国的统治之下,再以栎阳为都城,显然已不符合实情。 秦朝的都城咸阳,也不是什么好选择,一来此时的咸阳已遭项羽火焚的差不多了,二来秦二世而亡,太晦气。 选在哪里才算理想呢? 已成帝王的刘邦,有居天下中心的心态,因而他跳过秦朝径自承续了东周的旧制,将都城选定在了原是东周国都的洛阳。 高帝五年春天,刘邦率领大汉文武百官一行人,向洛阳进发。 让刘邦没想到的是,刚在洛阳安顿下来不久,就有人提出建议:大汉应该迁都关中。

提出迁都建议的人是一个无名小卒,名叫娄敬,此人脸膛粗黑,来见刘邦时穿着一件老旧的羊皮袄。原来,他是一个派去守卫陇西的戍卒,途径洛阳时,遇到了一个当将军的同乡,这将军同乡将他带进了宫。 进宫之后,娄敬第一句话就让刘邦意识到眼前的无名小卒是个高人。 娄敬开门见山问刘邦,陛下定都洛阳,大概是想与周朝比试兴隆吧? 因为确实是这么想的,刘邦只好点头。 既能看出刘邦的心思,又敢贸然进宫建议迁都,这娄敬一定有一番关于迁都的高见。 高人在民间,此话一点不假呀。

随后,娄敬便将周与汉各自取得天下的过程详细作了一个对比。娄敬分析说,周自先祖后稷开始,积善累德十余世,在百姓心中享有极高的声誉,因而才会有四方贤士纷纷来归,八百诸侯不期而会,进而才能灭了商纣,建立周朝。 周朝昌盛时,尽管洛邑这个地方,既无险阻可依,也无关隘可凭,但成康之世能以德治天下,不屯一兵一卒,八百诸侯,四方诸夷,莫不慕德宾服。 但是等到周室衰微,就是另一番景象了,天下莫朝,周天子困居洛邑徒成一傀儡而已。 接下来,娄敬给洛阳下了一个十分经典的评语:(此地) 有德则易王,无德则易亡 。 拿这句话来看当下的大汉帝国,天下初定,至今哀鸿遍野,这种情况下就要与成康之世并称兴隆,客气地说,这不是不智,不客气地说,这就是脑袋进水了。 将洛阳否掉之后,娄敬提出了建都关中的建议。 高人给出的理由很形象,立都关中,就是扼住天下的喉咙,再击打它的脊梁!秦地负山带河,四塞为固,纵使猝然遭变,也可据险固守;哪怕山东大乱,秦地仍可保全。 这就是局外高人看局中事。 刘邦听完这一席话,对定都洛阳产生了怀疑,尤其想到洛阳一马平川,心中更是惊惧不安。 可召来群臣商议,群臣皆投反对票,说什么一个老戍卒狗屁不懂,怎么把他的屁话当成真知灼见。 群臣这么说,不是因为愚昧,而是因为私心重。因为这帮家伙多是山东人氏,他们不想再入关中,远离故土。

但刘邦是清醒的,于是他又找来能断大事的张良。 张良说,我赞同老戍卒的意见。 当然,光赞同是不够的,张良必须说出他的理由。 张良所说的理由,依旧很运筹帷幄。他分析说,洛阳形势容易四面受敌,的确不是用武之地。而关中左依崤函,右扼陇蜀,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据三面而守,独留一面东控诸侯。诸侯安定,天下谷粟经河渭而西到京城,诸侯有变,顺流而下也足以委输。 说完这些,张良借用古人的一句说法,最终助刘邦拍了迁都长安的板——昔人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诚非虚言。 张良看的如此清晰明白,何以不早早地发声反对呢? 只能说,再高的高人,只要在局中,都有坐困的时候。 大汉建国之后,张良更多地想的是退,而不是进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