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越到到中年,会越疲惫?

在韩剧《苦尽柑来遇见你》中,有这样一个场景:

吴爱纯得知女儿金明获留学机会,因为缺钱,她选择毅然卖掉与丈夫半生积蓄购置的房子。

之后她独自在空荡的旧屋中抚摸墙壁,低声自语:这房子装了你(女儿金明)第一次走路的样子,现在装不下你的未来了。

而当金明在飞机上握紧卖房款痛哭时,爱纯却在码头卸货打工,因体力不支晕倒。

剧中吴爱纯沉甸甸的母爱付出,曾令女儿窒息,却也人心疼。

这份来自中年女人的疲惫,隔着屏幕深深戳中了很多人的心。

萧伯纳有句名言:演戏的本质令我们不是把这个女人看做奥菲莉娅,而是把奥菲利亚看做这个女人。

意思就是,当我们看戏时,总是会把角色当成演员本人,就好像会把饰演吴爱纯的演员,当成吴爱纯一般,现实中看见她,也会涌起一股复杂的情愫。

我们观戏时尚且如此,而当置身于自己的人生舞台,投身于形形色色的社会角色之时,就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很多网友说:吴爱纯的痛苦只有自己懂,自从当了妈妈以后就活成了超人,在孩子面前永远像打了鸡血,可是被透支的身心只有自己知道,太累了。

而这份共鸣恰好撕开了中年女人“入戏太深”的集体困境——

我们扮演着母亲角色/妻子角色/女儿角色/职场角色等等,却逐渐忘了面具下的自己是谁。

一个中年人之所以经常感觉人生痛苦,疲惫艰辛而又充满孤独,找不到方向和意义,或许就是因为“入戏太深”。

如果想解脱出来,就要学会“放弃表演、摘下面具、回归真我”。


“入戏太深”的反噬”

沉浸式体验某个角色原本是与世界发生充分交互的契机,但是如果失去了摘掉“面具”的能力,就可能陷入巨大的内耗。

一个二胎妈妈,情绪经常在暴躁与抑郁之间拉扯。

当辅导女儿不及格的试卷错题,4岁的儿子却在旁边尖叫着跑来跑去,还故意打翻水壶时,她火冒三丈,冲上去给了儿子两巴掌。

儿子嚎啕大哭,伸着手要妈妈,她又立马涌起了深深地自责和内疚,忍着眼泪安抚完儿子,回到房间崩溃不止,恨不得拿头撞墙。

她几乎已经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孩子身上,每天蓬头垢面,疲惫不堪,早就忘记了自己也曾是一个曼妙明媚的女人。

可即便如此,她却依然认为自己是个糟糕的妈妈,没有精力和能力还要生两个,结果两个都养不好。

一个被裁员的38岁女经理,因为重度抑郁进了深圳康宁。

她怎么也想不明白,为公司立下汗马功劳,专业能力和管理能力都出类拔萃业的自己,竟然会因为一场职场政治斗争而突然出局。

在住院的日日夜夜中,她吃着五颜六色的小药片,持续感受着一种“幻肢痛”。

明明前天还在给下属开动员大会,昨天还在和老板汇报战略方案,今天却落得如此下场。

那空空荡荡的病号服里,仿佛藏着她被截去的“充满力量的臂膀”,她像一个被扎破的气球,快速干瘪了下去。

这两个故事中,前者尽心尽力扮演妈妈的角色,戴着“母亲面具”,持续感受着焦虑和无力;

后者被迫从职场高管角色退位,却依然不肯摘去“精英面具”,饱受着委屈、愤怒和不甘的煎熬。

她们都被深深卷入了当下的游戏里,让“面具”长进了血肉之中,却完全忘记了自己其实拥有选择的自由。

这个自由就是:我决定自己是否加入这个角色。


太执着游戏结果,就放弃了自由

可能有人会疑惑:当妈妈就是很辛苦啊,我能有什么自由呢?难道不管小孩了吗?

或者,在职场当“牛马”也实非我所愿,还要面对那么多勾心斗角的人际关系,可我能怎么办,还要生存呀!

这些都没有错,但是所谓的“自由”,其实是一种视角的转换——

当我们过于执着某个角色的好坏输赢,就会深陷其中无法自拔,而忘了自己拥有选择的权利。

二胎妈妈之所以会疲累抑郁,活在一种超负荷的状态里,可能就是因为她执着于当一个“好妈妈”。

翻一翻现在各大社交媒体的母婴博主就知道了,简直就是打出了比传统社会标准更厉害的“好妈妈”样板——

不仅轻轻松松生养几个孩子,各个聪明伶俐,成绩优异,而且本人仍是神采飞扬、能量十足的“辣妈”。

而这些越是活得闪亮的妈妈,就越是衬得我们“无能”,不是一个“好妈妈”。

如果说,“好妈妈”=育儿满分+自己满分,那我们就是那个输掉游戏的人,不但孩子养不好,自己也搞得一塌糊涂。

越是有这种心态,就越认同“妈妈”的面具,并将“面具”视为全部价值,无意识中渴望“扳回一局”。

那这个赛道的“赢家”呢?

也很遗憾,她们并不会更自由,只会更加固着于“面具”,因为享受过“赢”的快乐,完全不愿意失去。

暂且不说“好妈妈”们在表面的光鲜之后,要付出多少倍的财力、人力和心力,甚至还有很多运气成分的加持。

一旦发生变数,“好妈妈面具”受到威胁,她们往往是最脆弱的。

我的朋友 L ,曾经就是这样一个“好妈妈”:

她倾尽所有资源培养儿子,孩子一直到初中都非常优秀,围棋还拿过全国金奖,而她对自己也十分严格,不仅事业有成,40 多岁了还保持着马甲线。

可是,在进入初中之后,儿子突然抑郁休学,让她难以接受。

L 一边帮孩子找心理医生,一边关心的却是:他什么时候能恢复上学?

医生叹着气说:你儿子现在都有自杀倾向了,你不关心一下他怎么了,还在关心上学的事情?

她当场崩溃痛哭,疯了一样地喊着:我不管,多少钱都行,你必须尽快让我孩子回去上学!

因为对L而言,儿子抑郁=养育不好=否定了自己是好妈妈。

这个“好妈妈面具”,让她产生了强烈的执念,剥离之时,血肉模糊。

就如同第二个故事里的女经理,她曾经是职场赛道的赢家,当猝不及防失去“精英角色”时,她也随之跌入了人生谷底。

其中暗藏着的,其实是同一种深刻的否定:当我拥有”面具“时,我就拥有全部,一旦失去了,自己就变得毫无价值和意义。

这就是被“面具”和“游戏结果”所囚禁的自由。

从荣格的视角,“面具”之后必有“阴影”,失去自由以及伴随而来的痛苦,或许正是阴影的反噬。


找回打碎“面具”的勇气

其实,除了各式各样的“社会面具”,我们还有一种最宝贵的东西,它叫做——本真自我。

也就是扮演某个角色的演员本人。

当回到“本真自我”的状态时,我们会发现,所有的面具其实都是自己选择戴上的,也随时都有摘下或者打碎的权利。

就好像这个演员,只要对自己和“角色”保持觉察,就能够在结束一场戏之后,及时从爱恨情仇中抽离出来,回到真实自我之中进行调整,而不被角色过度消耗。

所以,给到我们的启示有两点:

第一,在“面具”与“真我”之间,保持平衡。

按照温尼科特的理论,我们在“妈妈”这个“面具”上,能得60分,就是足够好的妈妈。

足够好的妈妈,比“满分妈妈”更真实健康,因为“母亲原型”原本就既有滋养面(温暖、抱持、共情),也有吞噬面(破坏、毁灭)。

那个二胎妈妈对女儿的耐心辅导,和对儿子失去耐心的暴躁,正好是一个完整的母亲的模样。

只要保持在合适的范围之内,就不会对孩子造成太大的影响,反而低剂量的“黑暗母亲”能够促进孩子的现实协调性,帮助成长。

一个真实的母亲面对一个真实的孩子,才能发展出最健康的真实关系。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选择摘下“母亲面具”。

或许我此刻并不是一个“好妈妈”,可是我依然是那个独特完整的自己,有我的创伤、我的失败,也有我的骄傲,我的伟大。

正如《坛经》所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我尊重自己的存在,它不需要任何“面具”的粉饰,这种存在本身就是宇宙中的一个奇迹,不接受任何评判。

有这样的及时观照,就能温柔兜住自己的沉沉下坠。

同理,无论是在职场中苦苦挣扎的“打工人”,还是失去“精英面具”的女经理,也丝毫不会影响到自己的真我存在。

每个人的个性、经验和思想,都是无法被“面具”左右的稀世珍宝。

当我们既能戴上“面具”,扮演好某种角色,又能随时从角色中抽离出来,回归本真自我,这种平衡,就是“自由”。

第二,打破边界,敞开自我。

美国哲学家詹姆斯・卡斯在《有限和无限的世界》中说:

这个世界至少有两种游戏,一种是有限游戏,目的是在边界之内赢得游戏,获得奖励或认可,一种是无限游戏,目的是延续游戏,持续探索边界的可能性。

执着于某个角色的得失,本就是讲自己困在有限游戏之中,在这个封闭的空间里越卷越深,越耗越累。

如果我们尝试换成无限游戏的方式呢?

不再追求当一个“好妈妈”,而是变成与孩子共同进步的“好搭档”,互相见证彼此的成长;

不再用家庭的期待和价值观束缚彼此,而是鼓励表达真实需求,将家庭转换为可支持自我探索的“安全空间”;

不再单一追求职场的升职加薪,而是以此为阶段目标,去解锁和发展更有潜能的自我,不断调整学习方向,通过各种经验的积累,为创业或行业影响奠定基础,

等等。

一旦我们学会了“无限游戏”的模式,就不会再被困在“有限游戏”的规则之中,“面具”和“角色”在灵活变化之中会越来越有弹性,而本真自我也将得到长久而深刻的滋养。

或许,这就是更为终极的自由”,而拥有了这种自由的人,一定会拥有一个更加有趣、通透而精彩的人生。

作者介绍:

Miss蔷薇,厦门大学社会工作硕士,二级心理咨询师,换个角度看世界,发现更多可能。

点分享,让美好的能量流动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