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3分钟,全面了解曾国藩。 湘潭大捷,是曾国藩事业中的一个新起点,他靠这次胜利,正式成为大清王朝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人物,也为他“立德、立功、立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春,曾国藩经过一年时间的操练后,带着一万七千名水陆湘军正式出征,与日渐强大的太平军鏖战。在湘潭之战中,曾国藩首次打了胜仗。这一战,毙敌近万,让太平军的一支精锐部队几乎全军覆没,可是,让人十分费解的是,咸丰皇帝为何不相信曾国藩有这个能力呢?三点原因: 一是咸丰皇帝是一个没有韬略的皇帝。 有人认为咸丰皇帝是一个苦命天子,也有人认为他是一个没有韬略的皇帝。从他指挥朝廷军队对太平军的战争来看,咸丰皇帝确实是一个没有韬略的皇帝。

在最开始镇压太平天国时,咸丰皇帝充满了信心。在大清国库极端空虚的情况下,咸丰皇帝出手非常大方,不仅从内务府把自己的一百万两银子拿出来作军费,还命人将宫中的三口金钟熔化后,制作成金条支援广西“剿匪”。 可是,咸丰皇帝却是一个不善于用人的皇帝,他先后派遣名臣林则徐、广西巡抚周天爵、钦差大臣李星沅、军机大臣赛尚阿等人前往镇压太平军,希望将其消灭在广西。在这些人中,除了林则徐病逝在途中外,其余的都以失败而告终。 对于越剿越多的太平军,咸丰皇帝单纯地认为这是负责督办的大臣办事不力导致,因此,他除了不断更换办事大臣、责骂朝中大臣外,根本没有从整个战局来评估太平军的发展趋势,最终让洪秀全等人在金陵建立了太平天国,要抢夺大清江山社稷。

为此,咸丰皇帝变得十分颓废,他对自己信任的大臣杜翰说道: 天启当亡国而弗亡,崇祯不当亡而亡。今豫南北皆残破,贼已渡河,明代事行见矣。设在不幸,朕亦如崇祯不当亡而亡耳。 其意思是说:明朝的天启皇帝昏庸却没有亡国,勤奋的崇祯却亡国了。如今太平军实力大,明代亡国的事要重现了。我却如崇祯皇帝一样,不该亡国却要亡国。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咸丰皇帝是一个非常悲观的皇帝。当一个人悲观的时候,内心就比较阴暗,就更谈不上有什么韬略了。 二是当时很多人都喜欢谎报军情。 咸丰皇帝之所以不相信曾国藩取得胜利,也与当时瞒上欺下的氛围有关。 在和太平军的战争中,很多官员因为“剿匪”不力受到了朝廷的处罚,为此,一些官员为了保住自己头上的乌纱帽,在向朝廷报告的时候,都说自己取得了胜利。这样不仅获得了朝廷的嘉奖,还获得了不少军费,大发战争财。

当太平军席卷大半个大清江山后,咸丰皇帝才发现,自己一直受到了各地官员们的欺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让咸丰皇帝对谁都不信任,他自然也不相信曾国藩。 三是不相信曾国藩有打胜仗的能力。 曾国藩在朝中为官多年,咸丰皇帝对他还是有一定了解。在咸丰皇帝的心中,他始终认为曾国藩是一介书生,与上阵杀敌根本无法联系起来。 另外,咸丰皇帝在朝廷正规军无法对抗太平军的时候,他一口气任命了40多位团练大臣。这些团练队伍中,还没有任何一个团练大臣能打败太平军。 当然,这也不能怪团练大臣,毕竟,团练队伍仅仅是地方武装力量,在朝廷没有粮饷支持的情况下,要想打胜仗,还是非常困难的。 正是以上原因,让咸丰皇帝根本不相信曾国藩能打胜仗。

曾国藩取得湘潭大捷的成果,是朝廷和太平军开战以来最大的一次,呈现出两大特点: 一是以少胜多。湘军仅仅用了六千人,就打败了太平军三万精锐,其中,毙敌近万人,其余的逃散。这一战,让太平军林绍璋部的精锐几乎全军覆没。 二是鼓励了士气,打破了太平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曾国藩年谱》中评价此战时认为: 自粤逆称乱以来,未受大创。湘潭一役,始经兵勇痛加剿洗,人人有杀贼之志矣。 曾国藩为何能取得如此重大的胜利?并不是他的军事天赋出众,而是他的谨慎起到了重大作用。曾国藩在出征前,就采购了大量的洋枪洋炮来武装自己,在湘潭战役中,武装的洋炮达到了六百尊,这是太平军完全无法想象的装备。

曾国藩后来向朝廷汇报工作时,也认为: 湘潭、岳州两次大胜,实赖洋炮之力。 不管从什么角度来说,曾国藩能在湘潭战役中取得胜利,都是他人生中值得炫耀的事情。这次胜利,改变的不仅是曾国藩的命运,也是大清的命运。 参考资料:《曾国藩全集》、《曾国藩传》、《曾国藩大传》、《曾国藩年谱》、《清史稿》等。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客多文史智库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