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某些瞬间,会以一种沉重的方式被铭记。

2008年的汶川,就是这样一个瞬间。地震发生后,一个叫茂县的地方,彻底与外界失去了所有联系。没有电话信号,没有网络,没有电力。它变成了一座信息孤岛,里面有多少人活着,情况有多危急,外面的人一无所知。

这种绝对的未知,是救援中最大的恐惧。


港媒已收到风声,中国在为国家紧急事态,提前做充分的准备

在没有任何地面指引、没有气象信息的情况下,唯一的办法,就是派人跳下去。十五名空降兵,从近五千米的高空纵身一跃。他们的任务,不是直接救人,而是要成为那座孤岛与外界沟通的第一个“信号基站”。

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去填补技术的空白。

落地之后,他们立刻架设通信设备,向指挥部传回了第一手信息。正是这微弱却关键的信号,让后续大规模的救援行动有了方向。这十五个人,后来被称为英雄。他们的行为,是一种极限情况下的无奈选择,也暴露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当灾难摧毁地面设施,我们的通信体系是多么脆弱。

时间快进到今年年初。

西藏定日县,发生了一场强震。与当年相比,我们的救援体系、物资调动能力、基础设施抢修速度,都有了巨大的进步。救援队很快就位,电力和道路也在短时间内恢复。

一切看起来都高效有序。


港媒已收到风声,中国在为国家紧急事态,提前做充分的准备

那个熟悉的问题再次出现了。通信。

地震导致一百多个移动基站停止服务。灾区的信号时断时续,指挥中心的指令传递不畅,不同救援单位之间的协调变得非常困难。救援车辆因为道路阻碍难以进入核心区域,携带通信设备的无人机续航时间又有限。

人们发现,尽管技术进步了很多,但在极端自然环境面前,依赖地面基站的传统通信模式,依然存在着根本性的短板。高原、山区、暴雪、塌方……这些因素都能轻易地切断信息的传递。

汶川的“孤岛”困境,在定日以一种新的形式重现了。

这次,高层没有再等待。

这次的警示足够清晰,不能再用临时的、补丁式的方法去应对。必须从根本上,建立一套在任何极端场景下都能稳定运行的通信保障体系。

地震发生后不久,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其他十三个部门,共同发布了一份指导性文件。这份文件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在2027年之前,建成一个强大的国家应急通信网络。


港媒已收到风声,中国在为国家紧急事态,提前做充分的准备

这个网络的核心思路,是“融合”。

它不再单纯依赖地面的公用通信网络,而是要将地面网络、专用网络、特别是天基卫星网络深度地结合起来。目标是在灾害频发的地区,实现通信信号的无死角覆盖,并且具备极强的抗损毁能力。

简单来说,就是不能再让一场地震或者一场洪水,就让整个区域失联。

这份文件背后,是一个庞大而细致的计划。十四个部门的联手,意味着这不是一个行业或一个领域的单打独斗,而是整个国家力量的协同。应急管理、工业信息、国防单位等关键角色全部参与进来。

计划的核心,是大力发展那些不依赖地面设施的通信技术。

卫星通信被放在了首要位置。


港媒已收到风声,中国在为国家紧急事态,提前做充分的准备

想象一下定日地震那样的场景。地面道路不通,无人机飞不了太久。但如果天上有卫星网络,地面人员只需要一个终端设备,就能直接连接卫星,将信息实时传递出去。指挥中心也能通过卫星,清晰地看到灾区的情况,进行精准调度。

这就是低轨道卫星网络的作用。

最近几年,中国的低轨卫星发射进入了一个加速期。一个名为“千帆星座”的计划正在快速推进。它的目标是在2025年底前,发射超过600颗卫星,初步覆盖部分区域。到2027年,卫星数量将超过1200颗,形成一个具备全球服务能力的通信网络。

这些卫星在距离地面几百公里的轨道上运行,数量众多,彼此连接成一张网。这带来的好处是通信延迟极低,信号损耗小。即使个别卫星出现问题,整个网络依然能稳定运行。

这种从“树状”到“网状”的结构变化,是通信韧性的关键。

这个网络建成后,应用场景远不止救灾。它能连接海洋、陆地、天空中的任何一个节点。士兵、科考队员、远洋货轮,都能通过它保持不间断的联系。


港媒已收到风声,中国在为国家紧急事态,提前做充分的准备

2027年,这个时间点,也因此变得格外引人注目。

它既是国家应急通信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低轨卫星网络一期工程的完成时间。当这张覆盖全球的天地一体化网络建成,中国的整体响应能力将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一些外部观察者,习惯性地将这个时间点与地缘政治联系起来。他们注意到,这个网络在提升民用应急能力的也具备显著的军事应用潜力。一个能保证在任何情况下都畅通无阻的指挥通信系统,对于军队的协同作战能力是巨大的增强。

他们由此推断,这背后可能有更深远的战略考量。

但从这条路走来的轨迹看,其最原始、最核心的驱动力,源于我们对自身脆弱性的深刻反思。

它始于汶川地震后,那种与同胞失联的切肤之痛。

它源于看到十五名勇士,不得不用血肉之躯去弥补技术鸿沟时的震撼。


港媒已收到风声,中国在为国家紧急事态,提前做充分的准备

今天我们用数以千计的卫星在太空中织网,正是为了确保那样的“盲跳”不再是唯一的选择。

这是一条从“人力填补”到“技术兜底”的演进之路。

这条路很长,投入巨大。建设一个覆盖全球的低轨卫星网络,涉及制造、发射、地面站等一系列产业,投资规模是万亿级别的。但它的价值,无法简单用金钱衡量。

它关乎在灾难来临时,能否第一时间救出更多的人。

它关乎一个国家在面对突发事件时,能否保持神经中枢的绝对畅通。

回望过去,从汶川到定日,我们一直在回答同一个问题:如何才能不让任何一个地方,再次成为孤岛。现在,答案正以一个个火箭的轨迹,被清晰地书写在太空中。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