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今天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佳节。

中秋,充满浪漫的色彩。丹桂飘香、银月光满、玉露初凉。秋日之美尽显诗情画意,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瑰丽想象牵动绵绵情思。

“中秋”为啥是农历八月十五?

中秋节我们年年过,可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疑问:到底何为“中秋”?明明秋分节气正居于秋季90天的正中间,是初秋与深秋的“分水岭”,为何我们过的“中秋”,偏偏不是秋分这一天,而是农历八月十五呢?

其实最初的“祭月节”,本就定在秋分。古代一直有“春秋二祭”的传统:春祭日,秋祭月。而秋分作为秋季的“中分点”,自然成了祭月的最佳时节。诗词里那句“吹来何处桂花香,恰今日、平分秋色”,正是秋分作为“中秋”的生动写照。

但是后来,因为“秋分”在农历八月内的日子每年都不同,而且基本上也不是满月,于是祭月的日子就被改成“八月十五”月圆之夜,也就是如今并不处在秋天正中央的“中秋”。

至于“中秋”之名的由来,历史学者、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罗澍伟介绍,宋代吴自牧《梦粱录·中秋》中解释说:“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七、八、九三月是秋季,旧时分别称孟秋、仲秋和季秋,合称“三秋”。八月十五日,三秋正好过半,所以称为“中秋”。

“中秋”为啥不是秋分

天上月圆,人间团圆。每到中秋节,一家人围坐聚餐,分食月饼,其乐融融。中秋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究竟始于何时?

罗澍伟认为,“中秋”一词或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周礼》中就有“中秋,献良裘,王乃行羽物”的记载,意思是说,仲秋八月,司裘之臣以良裘献给君王,君王则以鸟羽赐群臣。另据《礼记》:“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意思是说,祭祀太阳是在仲春(农历二月)的早晨,祭祀月亮是在仲秋(农历八月)的晚上。

“中秋”为啥不是秋分

中秋节在古代是“狂欢节”?

先秦时期的中秋,还只是个时间概念,并无节日之意。到了魏晋时期,登楼临轩,酌酒赏月,逐渐成为习俗。

直至唐代初年,中秋才开始成为约定俗成的重要节日。古人的中秋夜格外长,家家户户都要在庭院或草地上设大香案,摆满祭品,众人一同赏月祈愿,场面热闹而隆重。年轻学子还会趁着中秋之夜与三五好友对月吟诗、通宵欢聚。

未婚女子除了拜月,还有“偷葱偷菜”的风俗,相传,未婚少女如果在中秋夜偷到了菜或葱,未来就能觅得如意郎君。

“中秋”为啥不是秋分

在宋代,赏月、玩月之风更盛,中秋节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狂欢节”。

《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旆,市人争饮。”在中秋节前的几天,酒楼便启封新酒,重新装饰门面,悬挂旗幌,招揽顾客。酒客们也十分“给力”,往往是午未时分(大约下午三点),家家便无酒可卖。

到了中秋当天,“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竿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富户人家在自家的楼台上赏月,普通百姓则早早去占酒楼里的位置,那些住在陋巷破屋的贫穷人家,也会把家里的东西典当了换些酒来过节。

这晚,夜市人马喧嚣,巷口儿童嬉戏,酒楼、水果铺、胭脂铺都会摆满货品,通宵营业,玩月的游人,达旦不绝。

“中秋”为啥不是秋分

为啥“月到中秋分外明”?

人们常说:“月到中秋分外明。”月到中秋为啥格外明亮?听听天文科普专家怎么说。

月球围绕地球运动,本身不发光,之所以能在夜晚看见皎洁的月光,是因为月球反射了太阳光。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文科普专家修立鹏介绍,当太阳、地球和月球连成一条直线时,地球位于三者的中间,月球上被阳光照亮的一面全部朝向地球,很是明亮,我们称之为“望”或“满月”,此时是农历十五左右。中秋节就是农历八月十五。

理论上讲,满月时如果月球正好在近地点附近,月球反射到地面的太阳光线会更多,看起来也会更明亮。

“中秋”为啥不是秋分

另外,从时间上来说,中秋正处在仲秋时节,此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是秋高气爽,大气洁净,水汽较少,月光通过这样的大气,受空中的尘沙和水汽折射少,因此在好天气的加持下,中秋的月亮有可能显得格外皎洁。

除了客观因素外,最关键的是主观因素。一年十二月,月月有圆缺。满月,对于月球而言,只是很普通的一刻,但在中国人的心中,它是团圆、美满、永恒的象征。正是基于这种心理,国人才会有“月到中秋分外明”的感觉。

“中秋”为啥不是秋分

今年中秋是“十五的月亮十六圆”

月到中秋不仅“分外明”,有时还“分外圆”,如2021年到2023年,连续3年,中秋都是“十五的月亮十五圆”。但更多的时候是“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也就是满月出现于农历十六,少数时候也会出现于农历十七,偶尔也会出现于农历十四。

今年中秋是“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最圆时刻为7日11时48分。值得一提的是,这轮中秋满月的“个头”在本年度所有满月中排名第三,称得上是一轮“超级月亮”。

“由于最圆时刻发生在白天,感兴趣的公众可于6日晚或7日晚欣赏这轮中秋月。”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科技馆天文科普专家刘仲利说。

“中秋”为啥不是秋分

中秋习俗

吃月饼

“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

祭月、赏月

祭月、赏月是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

如今,赏月成为中秋佳节老百姓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与家人朋友一道,坐而望月,享受秋天的凉爽,寄托团圆的期望。

“中秋”为啥不是秋分

赏桂花、饮桂花酒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中秋之夜,仰望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杯桂花蜜酒,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

猜灯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

玩花灯

孩子们中秋节很喜欢制作柚子灯、南瓜灯、桔子灯,将柚子南瓜或桔子的瓤掏去,刻出简单图案,内点蜡烛即成,虽然朴素,但制作简易,很受欢迎。

观潮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这是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

“中秋”为啥不是秋分

中秋雅味

田螺

清咸丰年间《顺德县志》载:"八月望日,尚芋食螺。"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怀的时候,腹内没有小螺,因此肉质肥美,是食田螺的佳期。广州民间,不少家庭都有中秋食螺的习俗。

藕盒

中秋食藕,有寄托团圆之意。江南人多将藕切片,每两片间下端相连,中间夹肉、文蛤等馅儿,下锅煎至金黄,称为藕盒,或藕饼,与月饼有异曲同工之妙。

螃蟹

中秋宴俗,古时以宫廷最为精雅。明代宫廷中秋讲究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后,众人围坐品尝,佐以酒醋。食毕饮苏叶汤,并用之洗手。宴桌区周,摆满鲜花、大石榴以及其它时鲜,演出中秋的神话戏曲。中秋节愿人月两团圆!

“中秋”为啥不是秋分

中秋诗词

《子夜吴歌·秋歌》

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中秋”为啥不是秋分

《秋宵月下有怀》

唐·孟浩然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嫦娥》

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中秋”为啥不是秋分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

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为啥不是秋分

今年你在哪里过中秋呢?

你还知道哪些中秋节的有趣习俗?

快来评论区分享~

部分图文综自中国国家地理、新华社、中国教育报、三农头条、人民日报、人教教材培训、视觉中国等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