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不少市民游客发现
位于上海乍浦路胜利电影院门口的
网红打卡地“酱园弄”外景地
正在拆除
今天中午
小新去现场看了看
之前有着“酱园”两字的外景墙
已经完全拆除
新民晚报 唐梦葭 摄
据相关人士介绍,“酱园弄”外景墙的外立面的高度大约在12米,长约20米左右,墙体采用部分金属结构和木板搭建而成。在众多由人工搭建的场景当中,酱园弄无疑属于C位,让人仿佛穿越到了电影当中所描绘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场景。
据《酱园弄》制片方表示,最近上海进入黄梅季,而且是“暴力梅”,出于安全的考量,最终将其拆除,以杜绝安全隐患。
“酱园弄”外景墙拆除中(资料图)
有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拆除是分三天时间进行的,外景墙是6月24日晚上10点左右完成了全部拆除,晚上还进行了路面冲洗和清洁。
而在北海宁路毗邻胜利电影院段,则多了一处建筑,据老建筑专家娄承浩介绍,这个刚刚搭建的实物建筑叫弄堂口。
新民晚报 唐梦葭 摄
娄承浩告诉记者,在上海的老建筑当中,新里叫坊,花园里弄叫邨,一般里弄叫里,差点的小区则叫弄,有的甚至连弄名也没有,只叫某某路某某弄。
5月24日,《酱园弄》在第77届戛纳电影节上举行了全球首映。娄承浩个人认为:这次新建的弄堂口以后也可成为一个景点,待《酱园弄》电影正式放映,这里说不定还会火一把。
制片方表示,考虑到广大市民对酱园弄的情怀,因此搭建了这个弄堂口,而且将会长久保留。
这处市中心的网红打卡点
未来何去何从?
“我们打算在市中心打造一座影视基地,将作为胜利电影院业态的延伸。”胜利电影院主理人沈斌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拆除相关置景是为了盘活这片百年历史街区的下一步棋。
在虹口区政府和有关部门支持下,胜利电影院门前武进路、北海宁路、乍浦路的八字形路口将打造为有历史感的沉浸式影视基地,无门槛、无设限地欢迎全国各地影视人来取景、拍摄上海故事。与此同时,街区引入馄饨店、茶楼、旗袍店等“有流量的小众”店铺,在满足影视拍摄需求的基础上,为年轻人创造文旅、休闲消费场景。
复原上世纪30年代上海
打造城市文化地标
黄梅天骤雨暂歇,胜利电影院的门口又忙碌起来。“作为一个影视基地,首先要能‘善变’,具备海纳百川的功能。”站在胜利电影院顶层露台上,沈斌向记者描绘了他未来的乍浦路影视基地蓝图。
从胜利电影院顶层露台看下去,正在更新的城市街景。钟菡 摄
改造完成后的街区将复原为上世纪30年代上海的美学风格,与胜利电影院统一。墙壁是灰色的,朱红色的门窗做旧,每一层檐下都装一圈灯泡,在夜晚闪成一片。在北海宁路路口,一处黑色钢结构牌楼是新竖起来的,上面写着“酱园弄”三个字,这是给想来“酱园弄”找寻记忆的人保留的打卡点。这三个字是可以拆卸的,在电影镜头里,它可以变成张园,变成任何地方。沈斌说,不做定位,就是这个影视基地的定位。“无论你是大片还是微短剧、广告,只要题材符合,任何人都可以来这里拍摄,我们不设限。”
新民晚报 唐梦葭 摄
这里将是一个“活”的街区
一百年前,这里是上海的“电影金三角”,也是上海的文化地标之一。“我们想通过城市更新,恢复这一地标。”沈斌像当年修复胜利电影院一样修复这片历史街区,拨开层层历史的压痕,找到“海派文化发祥地,文化名人聚集地”最辉煌时期的形态,并且真正运营起来。
这将是一个“活”的街区,如今,道路一侧正等着剥离电影的“外衣”,另一侧已经修旧如旧,挂上了“椿方圆”“对印茶局”等复古店招。未来,市民游客可以走进去喝茶、吃馄饨,让打卡不只停留于拍摄外面的街景。商业业态可以为影视基地造血,并为拍摄提供真实场景,影视剧的播出也可以给这些店铺引流,创造新的城市文旅热点。
新民晚报 唐梦葭 摄
“我们从影视角度出发招商引资,希望这些店铺能成为影视基地的加分项,带来人气和生命力。”沈斌介绍,作为影视基地的一部分,这些店铺需要优先配合影视拍摄。有拍摄需求时,相关区域会临时封闭、暂停营业,店招等也可以根据置景要求临时更改,这些都成为签约的重要条款。就像胜利电影院固定播放高质量艺术片,沈斌也像“选片”一样选择入驻商家,“我们不要连锁店,而是选择小品牌,希望它能在小众里做到极致。”比如即将入驻的一家排骨年糕店是武康路上的“必吃榜第一名”,店主每天早上6点开始手工熬制排骨。正在接洽的中式旗袍店将获得最好的门面,并不是为了租金,而是为了让它能给街区“调色”,成为马路间的一抹海派风情。
新民晚报 唐梦葭 摄
据悉,这些店铺将于今年8月底街区完成改造后正式入驻、营业,而影视基地的拍摄及参观打卡随时都可以进行。
“酱园弄”不在了,但“酱园弄”的文旅效益会更持久。
新民晚报(xmwb1929)综合上观新闻、新闻晨报
编辑:施雨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