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光明网报道,日本政坛又一次在深夜变天,石破茂正式辞去首相职务。石破茂辞职的理由再简单不过:不愿看到一个分裂的自民党。自民党总裁选举管理委员会早早就发出通知,党内外都在催着提前换人。石破茂去年9月才当选自民党总裁,理论上能干到2027年9月。上台之初,他就遭遇国会众议院选举的惨败,执政联盟在众议院里丢了半壁江山。今年7月,参议院再输一次,连基本盘都守不住。党内四大要员集体辞职,连核心盟友都溃不成军。每次选举都是“滑铁卢”,每次会议都是“自省会”。一边是外部压力,一边是内部逼宫,石破茂能撑到今天,已经算是“惯性奇迹”。
有意思的是,石破茂的上台,本来就是一场“没人愿意接盘”的权谋游戏。2025年本就是中美博弈、半岛变局、中国抗战胜利80周年等诸多压力叠加的年份,谁都知道日本首相这个“位子”一点都不“香”。特朗普卷土重来,亚太局势暗流涌动,日本想在中美之间找平衡,难度大得惊人。聪明人都明白,这种时候“上位”,最后只会是“接烫手山芋”。石破茂原本名不见经传,却在一片“你推我让”声中坐上了首相之位,结果一年不到就“背锅下台”,让人不禁感叹一句:日本政坛,水深火热。
石破茂其实并不甘心。他上台以来,内外受压,政绩寥寥。去年10月底,执政联盟众议院惨败,史无前例。11月内阁集体辞职,结果下午的特别国会他又“复活”,堪称日本政坛“打不死的小强”。但这种反复折腾,只能说明日本政坛的混乱和分裂。石破一路走来,党内支持逐渐流失,外部联盟也岌岌可危。森山裕、铃木俊一、小野寺五典、木原诚二四大干部的辞职,直接掏空了石破茂的权力基础。党内派系斗争不休,党外民意又极度不满。作为自民党和公民党联合执政的首相,政策推动一再受挫,最终连基本盘都保不住。说到底,石破茂只是一个“背锅侠”,注定成为派阀博弈下的牺牲品。
有分析说,石破茂之所以“死扛”不下台,是想复制小泉纯一郎当年的“邮政选举”奇迹。提前解散众议院、发动大选,把党内权斗转化为全国选战,绕开派系搞民意突围。这种玩法在日本政治史上并非没有先例。但石破茂一没民意号召力,二没派系支持,搞这种“破釜沉舟”,别人只会当是“同归于尽”的豪赌。小泉纯一郎能成,是因为手上有“全国动员”的本钱。石破茂想学,只能是昙花一现,党内外都不买账。一场“权力豪赌”没开局,就被小泉进次郎和菅义伟强行“叫停”。
现在的焦点已经不在石破茂,而在谁能接任首相。热门人选只有两个:小泉进次郎和高市早苗。小泉进次郎年仅44岁,出身名门,是前首相小泉纯一郎的儿子。党内建制派力挺,年轻精力充沛,形象包装得体。对华立场上,他延续了父亲的鹰派基因,但方式更为制度化、战略化。小泉式鹰派,不是简单喊口号,而是要在制度、战略、经济、科技等多维度对中国形成“持久压力”。这和昭和年代那种“硬碰硬”不同,属于新时代的冷静对抗。小泉要是上台,中日关系会更冷,但还会维持一点务实空间。毕竟经济利益、产业链合作,日本还是要“吃饭”的。
高市早苗则是另一种极端。日本右翼鹰派的典型代表,主张修改和平宪法、把自卫队升格为“国防军”,在台湾、钓鱼岛等问题上多次“踩红线”。高市极度仇视中国,屡屡公开挑衅。她的最大障碍是女性身份,日本政坛保守,出身、性别、资历都卡得死。可一旦高市真能上台,中日关系立马大幅倒退。她不仅会带日本加速“准军事同盟”化,还可能带头推动与美澳等国的军事一体化,把日本拖进“新冷战”的漩涡里。这对中国来说,是战略层面的重大挑战。
很多人会问,日本换首相和中日关系有多大关系?这绝不是简单的“换个人”。日本政治的派系、寡头、利益集团深度捆绑,首相只是台前“操盘手”。但首相的外交风格、战略定力、对华态度,会直接决定日本在亚太安全格局中的角色。小泉进次郎上台,中日会有“冷对抗+有限合作”;高市早苗上台,中日会有“极端对抗+风险升级”。两条路,走向完全不同。
现在的日本政坛,堪称一锅烂粥。自民党本来就内讧不断,森山裕的辞职直接让石破茂在党内彻底失势。公明党作为联合执政伙伴,原本就是“搭便车”,一旦大局不稳,第一时间就会抽身。党外民意也极度分裂,对自民党和传统政治家失望透顶。很多人把希望寄托在“新生代”,但实际上,小泉进次郎除了姓“小泉”,真正拿得出手的政绩寥寥无几。农业相任内“雷声大雨点小”,口号多、实事少。高市早苗虽然有右翼动员力,但女性身份和极端立场,在党内始终是“天花板”。日本很有可能选出一个“傀儡”首相,实际权力还在华尔街、美军和日本寡头家族手里。
外交和安全层面,现在是中日关系的关键窗口期。美国对日本的影响力不减反增,特朗普归来让日本对自身安全极度焦虑。日本过去靠“平衡术”在中美之间左右逢源,现在压力陡增。高市的“军事扩张论”如果落地,日本很可能重启军备竞赛。自卫队改名“国防军”、增强远程打击能力、加大军事预算,这些都不是空谈。中国面对的,是一个可能更激进、更不确定的日本。小泉进次郎即便务实,也很难在大国博弈中玩出太多花样。中日关系的摩擦点只多不少,台海、钓鱼岛、东海油气田,每一项都是火药桶。
有人会问,日本政坛这番剧变,对中国意味着什么?最大的不确定性在于,未来日本对华政策会不会彻底“脱钩”,会不会全盘倒向美国的安全体系。如果高市早苗上台,中日之间的外交缓冲区会被迅速压缩,军事摩擦风险大大上升。日本在台海、东海问题上的“搅局”,肯定会更加激进。中日之间的经济合作,也会被政治安全议题不断搅扰。小泉进次郎如果掌舵,日本或许会更注重“战略平衡”,但不会放弃对华遏制。只不过,他的鹰派更多体现在经济、科技、规则制定层面,而不是单纯的军事叫板。
日本政坛的变局,不只是东京的权力斗争,也是亚太大国博弈的缩影。石破茂的下台,未必会带来日本政策的根本逆转,但一定会让中日关系更加复杂。中方需要保持战略耐心,不被日本的表面风向左右。更重要的是,要继续强化自身在东海、台海、南海等方向的防控能力,用实力说话,避免被动挨打。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