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玉良
美国的白宫新闻发布厅里,特朗普一句“我不会允许以色列吞并约旦河西岸”,像是一颗冷不丁扔下的石子,瞬间在中东那片多事的水面上激起层层涟漪。人们愣了一下:这话真是从特朗普嘴里说出来的?毕竟过去几年里,他可是几乎给了以色列所有想要的政治“支票”,从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到推动亚伯拉罕协议,处处在帮内塔尼亚胡兜底。可如今,这个曾被视作“以色列最好朋友”的华盛顿掌门人,突然把话说死:约旦河西岸的吞并,不可能。
事情发生的也够戏剧化。在纽约联合国大会期间,特朗普与中东多国领导人坐到了一起,背后传出的信息是,美国递交了一份推动加沙停火的文件,承诺不会再让局势向彻底失控的方向滚落。说白了,就是要让以色列踩下急刹车。可是问题来了,特朗普为什么此刻才开口?为什么选择在全球目光都聚焦在联合国的时候甩出这句话?这是战略清算,还是一场精心编排的外交戏?
要知道,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的政策,早已是国际社会的火药桶。几十年来,定居点建设不断扩张,每一次新楼房的拔地而起,都是一把火柴,点燃巴以之间的愤怒与仇恨。而吞并的设想,更像是一场彻底撕破脸的赌博,一旦付诸实施,不仅巴勒斯坦彻底绝望,约旦、埃及这些和以色列保持微妙合作的邻国也会陷入被动,整个中东都会被推回血与火的循环。美国当然清楚,一旦局势大乱,自己这位“裁判兼军火商”的角色就不好扮下去了。
特朗普的表态,看似突兀,其实背后有一层无奈。美国如今正在同时消耗在多个战场:对外盯着乌克兰局势,对内还在和通胀、国会内斗死磕。中东如果再全面爆炸,美国的战略焦点必然被撕扯,国内政治也会跟着失衡。与其等着以色列自行点燃火药桶,不如提前亮出态度,把红线画在那。至于这条红线能否真正拦得住内塔尼亚胡的野心,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以色列方面会不会买账?这得看内塔尼亚胡的算盘。对他来说,吞并约旦河西岸不仅是政治目标,更是对国内保守派的交代,是维系政权的一张王牌。但他也清楚,若是与美国彻底闹翻,自己赖以存在的安全保障将瞬间失去支撑。特朗普这话说得硬气,但真正的分量还要看美方是否敢动用援助、武器供应这些实打实的筹码。换句话说,这是一记警告,也是一次试探。
而在阿拉伯世界,特朗普的言论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多年来,阿拉伯国家一边和以色列暗中合作,一边又要顾及民意压力,始终摇摆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如果美国真的能够拉住以色列的手,他们至少能在国内舆论场上有个交代:看,我们并不是彻底背弃巴勒斯坦。正因如此,特朗普在联合国期间的表态,并非只说给以色列听,更是说给整个阿拉伯世界听。
这其中的微妙,也折射出美国外交的一贯套路:既要做以色列的靠山,又不能完全抛弃阿拉伯伙伴。可问题是,这种平衡早就越来越难维持。过去美国还能仗着超级大国的权威,把各方拉到桌边强行维稳;如今随着国际格局的动荡,美国的威信已不像从前那般无可置疑。特朗普的一句话能带来短期的震撼,但能不能真正改变战场上的枪声,还得看后续。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更像是特朗普在全球舞台上自我塑造的表演。他想告诉世人,美国仍旧是那个说一不二的大哥,关键时刻能够按下暂停键。他也想告诉国内选民,自己能管住以色列,能稳住中东,这可是历届政府都难做到的事。无论实际效果如何,这番话都在为自己加分,哪怕只是暂时的政治红利。
而以色列的选择,将是接下来最关键的变量。是继续试探美国底线,还是在表面上收敛,暗中继续推进定居点计划?这将决定未来几个月中东的风向。至于巴勒斯坦人,他们一次次被摆上谈判桌,又一次次被牺牲在现实政治的算计中。特朗普的“不允许”,听上去很有力,却未必能转化为他们生活的真正改变。
这正是中东局势的残酷:大国一句话,可以左右局势的走向,但那些真正被卷入战火的人,往往只能在一句句政治声明的缝隙里寻找希望。特朗普的这句话,或许能延缓风暴,却无法改变暴风雨终将来临的事实。历史的惯性和现实的利益,远比一句豪言要沉重得多。
新闻现场有时就像舞台剧,演员们在台上慷慨陈词,观众席里的人却清楚,剧情的发展并不取决于一句台词,而是那一连串看不见的幕后交易。特朗普的“不会允许”,是台词,是信号,也是试探。至于观众们要怎么解读,只能拭目以待。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