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大家好,今天小睿这篇评论,主要来分析有位小学老师呼吁别让孩子说网络梗,评论区吵翻了。但心理专家说,事情没那么简单。
最近有位小学老师在课堂上提醒学生,少说"666""那咋了"这类网络梗,多用成语和优美的表达,视频一出来,评论区炸了锅。
有家长说现在孩子不会好好说话了,有人担心网络烂梗会毁掉中国传统语言。
但如果只停留在"禁止"这个层面,可能就把事情想简单了。孩子满口网络梗的背后,其实藏着一些我们容易忽视的东西。
每代人都有自己的"黑话"
孩子为什么爱说网络梗?最直接的答案就是跟风,但这事儿要是仔细想想,每一代人年轻时都有自己的"跟风"方式。
有位心理咨询师分享过自己小时候的经历。那会儿班上流行收集水浒传卡片,有同学突发奇想,给全班起绰号排名,还起了个名字叫"XX帮"。
这个帮派啥也没干过,但只要知道自己是成员,就会觉得特别开心。原本不熟的同学,因为都在"帮"里,关系也近了不少。
后来笔记本被老师发现,点名批评后就散了。大人觉得这事又坏又无聊,但对那些独生子女、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来说,这个看似幼稚的"帮派"给了他们归属感。
现在的孩子说网络梗,道理是一样的。他们说同一个梗,就能迅速打成一片,这种社交成本特别低。
有家长担心禁止不了孩子说梗。确实禁不了,孩子只会背着大人说。与其对抗,不如试着理解他们为什么需要这些梗。
物质丰富了,精神却空了
现在的孩子物质条件比以前好太多,但精神生活未必充实。
以前的孩子,放学后能在泥地里疯跑,和小伙伴面对面玩耍。现在的孩子被保护得很好,活动空间有限,现实中的互动变少了。
加上父母工作忙,陪伴时间不够,手机和电脑就成了主要的陪伴工具。网络成了他们成长的重要土壤。
网上信息又多又杂,孩子容易信息超载,产生茫然感。大人都会被网络梗影响,更别说孩子了。
当生活长期缺乏现实活动,人就会感到空虚孤独,于是渴望找到联结。
建立小圈子是最快的办法。对孩子来说,可能是收集卡片、玩具、追星,而说网络梗是当中成本最低的。
2019年有部纪录片叫《杀马特我爱你》。片子里那些顶着爆炸头、画着夸张妆容的年轻人,多数人看了都觉得不能理解。
但深入了解后会发现,几乎所有杀马特都有过留守儿童的经历。父母是农民工,他们自己没读完书就去工厂打工了。
到了厂里,他们孤独,渴望被关注,但又害怕暴露内心的脆弱。夸张的造型就像铠甲,把他们包裹起来。他们建立"葬爱家族"这样的组织,也是为了获得归属感。
杀马特也好,玩网络梗也好,都是在用群体的形式获得身份认同,逃离空虚。
那句"那咋了"其实在说"我烦着呢"
网络梗还有个容易被忽视的功能,就是表达情绪。
几年前"网抑云""emo"这些梗流行的时候,很多人发现身边愿意袒露烦恼的人变多了。
以前如果有人说自己不开心、忧郁,身边人往往会说"别想那么多""开心点"。但忧郁不会因为这些话消失,只会藏得更深。
有了"emo"这个梗,忧郁的情绪就能披上保护衣去表达,过程变得更安全。同时,带有情绪的梗也能让人迅速找到共鸣的同伴。
仔细看那些广为流传的梗,背后往往都有情绪。
像孩子常说的"那咋了",其实藏着一种不耐烦,不想被束缚的情绪。生活中大人对他们有各种要求,出发点是为他们好,孩子虽然觉得烦,但不好正面表达。
披着"玩梗"的幌子,就能很自然地释放这股情绪。
有人担心孩子玩梗多了,表达能力会退化。这确实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但更深层影响表达能力的,是"安全表达的机会"。
有位心理老师在课上让孩子用绘画表达情绪,然后写上文字描述。结果发现他们都很有创造力,有人把"着急"画成一团表情严肃的火焰,发作时会跑来跑去让自己变烦躁。
这些都是非常生动的表达。
但在心理课以外,孩子确实没那么多机会安全地表达情绪。因为说话稍不留神,就容易被大人评判"你不该这样想"。而且大人也忙,很难有那么多时间和耐心去倾听。
有烂梗,也有能传播文化的好梗
说到这,可能有人会问:难道就任由孩子玩梗吗?
当然不是。有的梗确实庸俗甚至有害,需要引导。
比如有人用"唐"来人身攻击,指对方像唐氏综合征患者,这显然是恶劣的。而像"包的包的"这类梗则更偏向中性,不至于是洪水猛兽。
在信息时代的洪流下,我们很难完全禁止孩子玩梗,能做的就是多加引导。
每个梗都承载着一小段文化,有糟粕也有精华。
像前些年流行的"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就是出自老版《三国演义》电视剧,诸葛亮骂王朗的桥段。
这个老片段重新爆火后,引来许多年轻人进行大量二次创作。当年饰演诸葛亮的唐国强老师知道此事,不但没生气,反而很开心。
因为凭着这个梗,三国相关的传统文化重新引起年轻人关注。在B站上,老版《三国演义》的播放量高达7.6亿。
这样的梗既能促进文化活跃,也能帮大家以轻松方式释放被压抑的情绪。
比起抵制玩梗,更重要的是宣扬好的文化。
汉语言可能是世界上最复杂厚重的语言,它的学习伴随着滞后性。年纪小的孩子理解能力有限,更容易听懂缺乏内涵的网络梗,这是正常现象。
但随着好文化以新形式呈现,情况就能改善,像前几年的电影《长安三万里》,以诗人李白、高适为主角,用动画重新演绎《将进酒》等名篇,让孩子重新领略好文化的魅力。
去年大火的游戏《黑神话·悟空》,把古建筑、文物还原到游戏中,也让年轻人重新研读《西游记》原作,甚至了解相关佛教经文。
一些网络梗的流行确实会对文化造成冲击,但远不至于拖垮年轻人,或让文化出现断层。
很多人是长大后有了更多人生阅历,才真正读懂小时候学的成语、诗句。糟粕的网络梗很快会被时代淘汰,而经典的好文化能经历岁月考验。
现在没人再说"神马都是浮云",但苏轼《承天寺夜游》里的"怀民亦未寝",依然被人说道。
语言会变,文化会传承。与其焦虑孩子说网络梗,不如多点耐心,多点理解,也对我们的优秀文化多点信心。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