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日本方面突然宣布了,原定于11月25日前往中国、与中方高层会面的日本企业访问团行程取消或延期;同时,本月底的一场中日友好交流活动也因为高市的相关言论被叫停。消息源自日本共同社的报道,引发两边舆论场不小的波动。 顺着这个变化往下聊,最敏感的不是机票酒店,而是背后的信号管理。企业团是温度计,友好活动是润滑油,一边“熄火”、一边“踩刹车”,等于告诉对方:政治上有根刺,不拔不谈深的。高市这位日本政坛的强硬派,过去在台湾、经济安全、芯片管控等议题上多次放重话,这是有记录的;日本从2023年7月起还对23类半导体制造设备实施出口管制,和美国的节奏一致,这在中日企业界本来就不算轻松的氛围里,再添了一层隔阂。 补充一个背景,正常年份的中日工商对话是不断线的。比如RCEP在2022年生效后,中日之间历史上首次形成了实质性的关税减让安排,地方层面的互动更密集:长三角、珠三角的园区里,松下、佳能、丰田、日立这些名字随处可见,苏州和广州的工厂灯火常年不熄。企业人最讲究“见面谈、项目推”。这次团访变动,对在华深耕多年的日企来说,像是会议室门口突然挂起了“临时维护中”的牌子,耽误的是决策节奏。 把这则消息放到更长的坐标上看,大家可能还记得2012年“钓鱼岛”那一波,汽车4S店被砸、商圈关门,那是民意“起火”的场景;2016—2017年韩国“萨德”阶段,团体游几乎叫停、客流锐减,经济和情绪一起下沉。对比之下,这回更像是“制度化的冷处理”:不鼓掌、不见面,但也没把门焊死。原因很现实——双方都离不开对方市场与供应链,中国是日本的重要贸易伙伴,日本也深嵌在中国的制造和设备体系里。 再说回高市言论引发的这波连锁反应,放在日本国内政治语境里也好理解。日本这几年“经济安保”说得紧,芯片、稀土、数据都提防着;可另一边,德国给了个参照——喊“去风险”,但2024年肖尔茨还带着西门子、宝马们来华谈合作,政治话术归话术,商业通道不轻易断。日本如果把话说太满、把门关太死,最先受冷的是自家企业的业绩报表。 按时间线往近处拉,还有一根火苗在明晃晃——日本核处理水排海从2023年8月启动后,中国已经暂停进口日本水产品,这是真刀真枪的“市场回路”调整。你看,出口商一头连渔港,一头连餐桌,阀门关了,哪怕是“科学不科学”的争论没完没了,现实就是订单没了。如今交流活动再叫停,等于情绪端和制度端都加了一圈限流。 把话说直白点,这不等于“要彻底断开”。“断”在现代工业链里是成本最高的做法,像把家里总闸一拍,冰箱、热水器、路由器全黑;理性的做法是分路分段,哪条线有短路嫌疑,先拉闸检修。现在看到的,就是这种“分闸”的节奏——对冲突敏感点,用冷处理;对产业合作盘子,大概率还是维持基本运行。 再回网友的两种观点:“火烧屁股了,小日子坐不住?”与“敌人不来也罢?”放在一起听,其实都偏情绪。真正有用的,是让对方明白红线在哪儿、代价在哪儿,同时把沟通的门留着。中国这边的态度历来是:该谈就谈,该停就停,朋友来了有茶,拿棍子的来了先把棍子放下再说。 收个尾——这波取消与叫停,是一记清晰的提醒:政治话别越界,越界就没得谈;经贸路别自断,自断就得自扛。中日这盘棋太大,动一子牵全局。把不合时宜的火苗压下去,把该有的合作灯亮着,这才是两边都能过日子的办法。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