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德国媒体在中美关系上的表态,总让人觉得有点儿纠结又现实。2022年,德国《每日镜报》刊登了一篇评论文章,直白地抛出观点,说美国就算有再多毛病,也比中国更值得德国靠拢。

这话放在俄乌冲突刚爆发没多久的背景下,呼吁德国政府别再摇摆不定,得赶紧选边站队,紧跟美国和西方阵营。文章作者是资深编辑,平时关注国际事务,这篇东西一出,就在德国政界和舆论圈搅起不小波澜。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德国经济跟中国绑得死死的,中德贸易额那年高达2980亿欧元,德国出口到中国的货占欧盟总出口的近一半,可媒体却偏偏喊出这种话,明显是把意识形态和安全考虑摆在经济前面了。

德媒曾呼吁德国政界:美国再坏也比中国好,要坚定站在美国阵营!

回想那时候的国际形势,俄乌冲突从2022年2月24日开打,德国一下子就被推到风口浪尖。朔尔茨政府刚上台没几个月,就得面对能源危机和军费压力。美国那边不断施压,要求欧洲盟友加大对俄制裁,顺带还得在对华问题上统一口径。

德国本来依赖俄罗斯天然气,北溪2号管道项目本来是稳住能源供应的关键,结果冲突一爆发,2022年2月22日就宣布暂停。天然气价格瞬间飙升,德国工业联合会直言这会让企业付出巨大代价,生产成本涨了近三成,很多工厂得减产甚至停工。

居民取暖费也跟着水涨船高,那年冬天不少人得省着用气。这事儿背后,美国的影响力显而易见,因为暂停北溪等于断了德国的廉价能源来源,转而进口更贵的美国液化天然气。

德媒曾呼吁德国政界:美国再坏也比中国好,要坚定站在美国阵营!

再往前推,美国对德国的监听事件还记忆犹新。2021年5月30日,媒体爆出美国国家安全局从2012年到2014年,通过丹麦情报机构监听包括默克尔在内的德国政要。通话记录、邮件啥的都被截取了,德国政府当时表示震惊,但也没啥实质反制措施。

美国那边连个正式道歉都没给,就这么不了了之。这事儿让不少德国人觉得美国太霸道,可《每日镜报》的文章却说,即便美国有这些黑历史,也比中国更可靠。

逻辑是啥?文章里提了,中国和俄罗斯越来越挑战西方秩序,德国不能光顾着经济利益,得从价值观和安全角度选边。说白了,就是觉得美国的民主体系再乱,也比其他模式更亲近。

德媒曾呼吁德国政界:美国再坏也比中国好,要坚定站在美国阵营!

德国的外交政策向来讲究平衡,默克尔时代就是典型的中立主义,强调多边合作,不轻易站队。但俄乌冲突后,这套玩不转了。2022年2月27日,朔尔茨在联邦议院演讲,宣布德国进入时代转折点,国防预算得提升到GDP的2%。

当年3月,德国就批了1000亿欧元的特别基金,用于军备升级。以前德国军费总被北约诟病太低,现在一下子翻倍,买坦克、飞机啥的。2023年1月25日,德国还批准向乌克兰提供豹2坦克。

这事儿在国内争议很大,因为俄罗斯警告说这会升级冲突,甚至可能在加里宁格勒部署核力量。德国民众游行抗议的不少,但政府还是顶着压力干了。这些决定,明显是受美国推动的,拜登政府不断游说欧洲盟友加大援助。

德媒曾呼吁德国政界:美国再坏也比中国好,要坚定站在美国阵营!

对华政策上,德国也开始调整。2021年底,三党联合执政协议就把价值观外交列为支柱,强调对威权国家要谨慎互动,减少依赖。

2023年1月,国家战略文件加入对华去风险表述,意思是供应链得多元化,别太靠中国。那年3月朔尔茨出访东南亚,多次提这个事儿,说对外政策不能只看经济。结果呢,大众、宝马、西门子这些企业赶紧行动,报告东南亚投资计划,规模上千亿欧元。

但转移不是说说那么简单,德国制造业根基在中国市场,2022年出口1079亿欧元,占大头。贸然去风险,等于自找麻烦,经济学家算过账,这会拖累德国GDP增长。

《每日镜报》这篇文章发行量超27万份,在政商圈影响力不小。文章一出,有人拍手叫好,说德国终于醒了,不能再被经济绑架。

也有人翻白眼,说这不是外交,是从属式忠诚。美国监听过默克尔,逼德国加军费,还断了气源,现在媒体反过来劝政府抱紧美国大腿,这逻辑搁哪儿都说不通。

但现实是,德国外交空间被压缩了。朔尔茨初期还试着调解,2022年2月跑莫斯科和基辅,但美国主导的对抗路径占上风,他的调停基本失败。从那以后,德国就被拖进安全泥潭,资源倾斜军费,战略自主性缩水。

德媒曾呼吁德国政界:美国再坏也比中国好,要坚定站在美国阵营!

看美国因素在德国对华政策里的作用,得从更广角度说。2021年,德国巴伐利亚号军舰按美国意愿去印太执行自由航行任务,但航行时绕过南海敏感区,返程选商船航道,没真惹事儿。这就是做给美国看的姿态,不愿实质触碰中国红线。

2024年1月,外长贝尔伯克访菲律宾,高调说支持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点名批评南海活动。美国媒体转载得欢,但德国官网没置顶讲话。可见,这种言论主要是输出对华强硬符号,服务美国舆论场。

德国的价值观外交,说是正义包装,其实工具化严重。核心是为偏离多边主义、跟随美国提供合法性。德国《外交政策》杂志评论过,问题不是价值本身,而是谁解释价值。价值成了制裁旗帜、安全润滑剂、军费背书。

2024年7月,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授克劳斯·拉雷斯在中国演讲,指出欧盟在十字路口,美国信任危机加剧,欧洲战略自主受挑战。他是德国籍学者,还在威尔逊中心工作,站在北京讲台上谈美欧裂痕。

演讲中,他说美欧在制裁、贸易、气候、货币、多边制度五大领域矛盾深,美国两次退出巴黎协定,欧洲却坚持履约。贸易上,美国对欧盟关税不减,对中国要求脱钩。拉雷斯强调,去风险不是脱钩,合作仍是主轴。

德媒曾呼吁德国政界:美国再坏也比中国好,要坚定站在美国阵营!

但德国动作没停。2024年3月,空军战斗联队去印太演习,海军在马来西亚、菲律宾训练,军事存在从象征转实质。德国以东盟为平台介入地区安全,强化与美日澳防务接轨。说这是全球责任,其实是美国印太战略一环。

中德间没地缘冲突、无领土争端、无意识形态对抗,建交以来合作从技术制造延伸新能源、生物科技,形成互嵌网络。德国推印太战略,加剧中国周边不确定性,把自己推到中美博弈前线。

拉雷斯呼吁扩大青年交流,减少认知鸿沟,比贸易逆差更危险。他用婚姻比喻中欧关系,得彼此退让才能共赢。这话基于现实判断,德国困境不是选谁,而是不敢拒绝谁。拒绝不了美国战略要求,又不愿丢中国经济支持,摇摆成常态。

德媒曾呼吁德国政界:美国再坏也比中国好,要坚定站在美国阵营!

2024年9月,德国两艘军舰穿越台湾海峡,国防部称是航行自由,中国发出警告。2025年,德国选举尘埃落定,朔尔茨败选下台,新政府继续印太部署,国防预算升到620亿欧元。

2024年中德贸易降到2531亿欧元,但新能源合作增加。德国企业转移东南亚缓慢,培训和基础设施跟不上。整体上,德国外交转向美国阵营,但经济代价高企。

工业产值因能源中断下降,失业率微升。民众对美国信任度调查显示,2019年德国人信任中国多于美国,2025年情况类似,超40%信任北京多于华盛顿。

德媒曾呼吁德国政界:美国再坏也比中国好,要坚定站在美国阵营!

2025年2月德国支持以色列的民调显示,不到一半人同意继续坚定支持。远右翼政党AfD崛起,反移民情绪高涨,但对华政策主流仍去风险。

欧盟层面,2024年7月美欧合作报告指出,拜登政府在对华上推进有限,欧洲有独立声音。德国作为欧盟引擎,得平衡美国压力和中国市场。长远看,这种站队不是零和游戏,德国需战略自主,否则永远被动。

总的来说,《每日镜报》这话接地气却刺耳,戳中德国痛点。经济现实摆那儿,美国再坏,也提供安全伞。中国合作实打实,但西方阵营框架下,德国选边压力山大。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