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10月,上海的一间病房内,中国首位数学博士杨武之,这位曾培养出华罗庚、陈省身等大师的教育家,正以病入膏肓之躯等待特殊访客。

当李政道夫妇走进病房时,他们面对的不仅是一位垂暮的师长,更是一段学术佳话的悲情见证者。彼时,杨武之已无力起身,却坚持让家人搀扶着坐起,用颤抖的手紧紧握住李政道,一字一顿地完成那场震惊学界的"代子道歉"。

杨武之大师

一、裂痕初现

1946 年,24 岁的与 19 岁的李政道在芝加哥大学相遇,杨振宁数学天赋卓绝,李政道对物理现象敏感度惊人,互补才能为合作埋下种子。

1951 年 9 月,应杨振宁之邀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两人比邻而居,常坐在草地上讨论问题,合作研究统计力学,两家人相处和谐。

同年秋,他们完成两篇统计力学论文,揭开统计力学研究新一页,引起重视。

1952 年,二人受邀与爱因斯坦见面,谈话很长,爱因斯坦问得细致,最后恳切祝李政道未来在物理上成功,他们的合作及关系一时传为佳话。

杨振宁

然而,合作初期裂痕已现。两篇论文署名引发争议,第一篇《凝聚理论》署名为“杨振宁和李政道”,第二篇《格气和伊辛模型》则是“李政道和杨振宁”。

李政道回忆,第一篇论文主要部分由他完成,杨振宁以年长四岁为由要求署名在前,他因中国传统勉强同意,后觉不公,第二篇说服杨振宁按国际惯例署名,尽管该篇决定性一步由杨完成。

杨振宁却认为论文由他领衔执笔,因日常多有提携,署名由他决定,未注意李政道不快,还称曾考虑李政道署名在前,因夫人反对而作罢。

这次争议让李政道心生疙瘩,决定不再合作,后离开普林斯顿去哥伦比亚大学。

此次署名争议在于中国传统“年长者为尊”观念与国际学术界“贡献优先/字母顺序”惯例的冲突

尽管有此裂痕,1956 年两人再度合作,走向了巅峰。

杨振宁、李政道

二、诺贝尔奖的荣光

1957 年 10 月,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李政道与杨振宁,以表彰他们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的开创性贡献。

这一成就不仅使他们成为历史上首次获得诺奖的华人,更以 31 岁与 35 岁的年龄组合创下诺奖史上最年轻获奖者纪录之一。然而,这份至高荣誉,却成为两人学术友谊裂痕的催化

诺奖委员会最初的通知及所有媒体报道中,两人姓名均按获奖论文署名顺序排列李政道在先,杨振宁在后。

但抵达斯德哥尔摩后,杨振宁提出按年龄顺序授奖的要求,理由是自己年长四岁。

诺贝尔获奖现场

李政道坚持应遵循论文署名这一学术界公认准则。最终在双方夫人调解下,李政道为避免"华人内讧"的后果勉强妥协。在颁奖晚宴上,杨振宁夫人亦要求排在李政道夫人秦惠䇹之前入场。

杨振宁在 1957 年 10 月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强调,"从 1956 年春我们就开始考虑弱相互作用中的对称性问题",并特别指出"我提出要考虑宇称守恒是否真正成立"。

而李政道在《纽约客》访谈中则坦言:"我最初提出宇称不守恒的可能性,杨当时觉得这主意不稳"。

1971 年李政道发表《弱相互作用的历史》,明确宣称工作"以他为主,杨为辅"

1983 年杨振宁则在《论文选集》中系统驳斥,列举证据说明李政道对合作过程的"选择性记忆"。诺奖这一"高光时刻"未能弥合两人的认知鸿沟,反而因公众关注度的骤升,将学术共同体内部的微妙平衡彻底打破。

而很快两人以为一件事,彻底决裂。

李政道、杨振宁

三.决裂:

1962年5月,美国《纽约客》杂志刊登的《宇称问题侧记》一文,成为压垮李政道与杨振宁合作关系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篇由物理学家伯恩斯坦撰写的长文,本意是回顾两人发现宇称不守恒的历史性合作,却因署名顺序争议引爆了深藏的矛盾。

杨振宁在审阅初稿时,不仅要求将文中所有"李和杨"统一改为"杨和李",更提出需添加注释说明排序依据,甚至主张将妻子杜致礼的名字排在李政道夫人之前,理由仅是"致礼年长一岁"。

杨振宁对姓名排序的极致要求。李政道在回忆录中痛斥其"无聊",认为这种对形式的苛求已背离科学精神的本质。

矛盾在1962年4月18日的长谈中短暂显露和解曙光。

杨振宁、李政道

据双方事后回忆,他们梳理了自1946年相识以来的合作历程,对关键事件的记忆惊人一致,甚至产生"解脱般的畅快"。

但这份默契很快被打破,杨振宁坚持在文章标题、诺贝尔奖相关描述中优先署名,并要求对所有"李和杨"的表述加注"因字母顺序习惯",最终让李政道拍桌怒吼:"这简直是荒唐!"并当场宣布"再也不会和杨振宁合作"。

杨振宁激动落泪却无言挽留,李政道决绝转身不再回头。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院长奥本海默后来尖锐评价:"李政道应该不要再做高能物理,而杨振宁应该去看看精神医生",两位天才因荣誉分配的执念,亲手摧毁了曾开创物理学新纪元的合作模式。

这场决裂终结的不仅是合作关系。自1962年5月文章发表后,两人不仅断绝学术往来,公开场合60年间极少同框。

而杨振宁的父亲,又为这场争论,增加了新的悬念

杨振宁三代

四、杨武之的道歉

"政道,振宁对不起你,请你原谅我的孩子。"杨振宁的父亲在病重中对前来探望的李政道说

李政道夫妇当场动容,此后四十余年始终对会面细节三缄其口,表示尊重。

武之先生再次说:“你们(指杨和我)是天下的奇才,为了中国下一代的学子,虽然振宁对不起你,请你原谅振宁。”然后他更紧地握着我的手,反反复复地、一遍又一遍地说这几句话。我极受感动,带泪向武之先生说:“请您放心,我一定原谅杨振宁过去不应该做的事情,也一定尽力去忘记这些事情。”武之先生听了,手握得更紧了一些。-李政道答记者问,文中我为李政道

这场病榻对话的象征意义,在后续争议中愈发凸显。杨振宁妹妹杨振玉曾公开否认道歉事件,而李政道则在2005年《明报》月刊中援引中国科学院接待负责人朱永行的书面材料,证实杨武之确有此举。

杨武之,这位1928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的数学家,放弃海外优渥条件回国执教,却在晚年遭遇双重遗憾:儿子杨振宁1964年加入美国国籍令他至死未能释怀,而爱徒李政道与儿子的决裂,更成为他心中的痛。病榻上的道歉,既是个人遗憾,更是希望两人能重归于好的努力吧。

李政道

五、矛盾背后

李政道与杨振宁的决裂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学术伦理争议、文化认知差异与人性诉求冲突交织作用的结果。

在学术伦理层面,贡献分配的模糊性构成核心矛盾。宇称不守恒理论的突破性贡献因缺乏客观记录,演变为“谁先提出”的罗生门,正如李政道所言:“两个孩子在沙滩上奔向闪光的宝藏,一个说‘我先看到的’,另一个说‘是我打开的门’”。

文化背景的差异进一步放大了冲突。李政道成长于上海的西化家庭,接受美式教育,更倾向遵循国际学术界平等协作的原则;杨振宁则出身安徽传统书香门第,受中式尊卑有序观念影响,认为“兄长”身份与资深地位应体现在署名排序中。

杨振宁、李政道

人性层面的名利敏感与性格特质则成为矛盾的催化剂。两人同为天才物理学家,对荣誉的渴求同样强烈——“一样渴望自己的贡献被看见”。性格差异加剧了冲突:

2006年达拉斯会议,杨振宁在题为《门在哪个方向?》的演讲中提到:"李和我写论文之后,也不认为宇称一定是不守恒的,于是我们转而研究统计物理。"此时坐在台下的李政道立即反驳:"这是你的想法。"(That's what you think)

在后续演讲中,杨振宁展示了一张曾刊登于《今日物理》封面的历史笔记照片,该笔记记录了两人合作期间的统计物理研究。李政道再次打断并指出:"这是我的,与你无关。"(That's mine, nothing to do with you)
杨振宁未当场回应这些质疑,继续完成了演讲。

矛盾最终从个人恩怨延伸至学术理念的根本分歧。

两人关系再无缓和的可能。

杨振宁先生大合影

结论:

李政道与杨振宁的决裂是科学史上的悲剧,两人虽60年形同陌路,却都以各自方式推动中国科学发展,手稿与访谈中仍可见对科学初心的坚守。

双星虽隔,光芒同辉,这段往事警示后人平衡才华与品格,其科学成就与精神遗产将永载史册。

作为首次获诺奖的华人科学家,他们为华人赢得世界尊重,合作成果成为20世纪物理学里程碑,对中国科学的推动亦被永久铭记。

杨振宁、李政道两位大师,或者李政道、杨振宁两位大师,都是华人的骄傲。

万古流芳。

李政道、杨振宁

参考文献:

《李政道传》,季承著

《杨振宁论文选集(1945-1980)》

《宇称不守恒发现之争论解谜》

《杨振宁与李政道决裂事件档案》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