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班主任老师‘对学生填报志愿发表不当言语’”的新闻引人注目。班主任老师希望学生填报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愿望,与学生坚持专业优先的选择形成了矛盾冲突。伴随着这几天各高校投档录取分数线的出炉,分数线的数字又在牵动着数十万家庭的神经。“选专业还是学校”是无数考生家庭为此纠结的问题,而分数线又能否代表这所学校和专业的真正实力呢?
“名校光环”还在吗?
在每年的高招录取中,学校的分数线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可以作为一所学校“硬实力”的指标。根据2025年中国软科排名,前十高校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连续11年保持绝对优势,综合实力突出,其教育质量获得广泛而持久的肯定。
参照2025年广东省投档情况,“清北”两所头部高校是普通类(物理)和普通类(历史)投档线最高的院校。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也紧随其后,部分专业还出现了分数线超过清华最低投档线的盛况。
从科研上看,在2025年7月的最新ESI排名中,中国科学院大学位列国际第10位,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分别位列国际第23位和第34位,科研整体表现优异。在今年的普通类(物理)在粤投档情况中,中国科学院大学投档最低分为677分,位次505,浙江大学投档最低分677分,位次463,表现也非常好。可以说,高校录取分数线,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反映了学校的整体水平。
然而,考生就读的不仅是这所学校,更是具体的专业。当精确到专业上时,情况就有了变化。例如在粤物理类招生中,浙江工业大学的机械工程专业在2025年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层次为A,排名为14,而中山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层次为B+,排名为41,2024年最低投档分数线却为636分,最低位次为5907,较浙江工业大学同专业所在专业组最低投档线高近30000名。这显然是中山大学的地理优势和名校光环起到了作用,分数线并没有精确地反映到学校专业的具体实力上去。
事实上,在高招录取中,分数线受到的影响是多个方面的。包括院校在哪个省份招生、院校所在的城市、专业在该省的招生人数、专业的上升前景等等,一系列非学校实力因素都在影响着学校在该省的招生分数。例如兰州大学今年在粤物理类招生最低分数线是601,但其在2025年中国软科排名高居39名,比许多广东高校的实力要强很多,但是其分数线受到了地理距离、院校知名度、区位问题的影响,其分数线跟院校实力并不成正比。
高校选择不是线性思维
如今,“名校光环”不敌专业前景考量,不少考生及家长在“选专业还是院校”中更趋于理性。记者发现,已有“双非”院校的人工智能、计算机技术等相关专业的分数线已然超过“双一流”院校。在今年普通类(物理)本科批次投档中,吉林大学在粤最低投档分为593,相应位次为31904,相关专业组内专业为政治学与行政学大类和思想政治教育,较去年下降近15000名。而深圳大学,2025年人工智能(IEEE荣誉班)专业最低投档分数线为625分,最低排位为11801分,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专业的优势赢得了不少考生的青睐。
“我们家孩子是理科生,在深圳长大,所以未来的规划也是在深圳就业,看到深圳大学年年向好的分数和口碑,就比较满意。”王女士的孩子是2024年物理类高考生,现就读于深圳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当时我们不是完全按照分数线来的,毕竟地理位置也很重要,孩子能有更好的平台。”
近年来,高校的区域布局和专业特性在重塑着生源格局。智联招聘发布的《2025年大学生就业前景研判及高考志愿填报攻略报告》显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为“双非”院校,却在“3年工作经验人才平均月薪T50”排行榜中位居第26位,学校以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会计等财经类专业见长,与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产业需求高度匹配。类似的这种情况,使得不少考生对志愿选择有了新的认识。
“城市是志愿填报一个很重要的考量因素。因为读书4年,很大概率是以就业为导向,在一个好的城市,实习岗位和进行实习锻炼的机会比普通城市多。”广东省高考研究会升学规划委员会会长李嘉辉表示,在现有的大环境下,家长和考生的志愿选择正在明显回归理性。“当然我们必须要承认生源好的学校为它的实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并不是说分数越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就越好。”李嘉辉指出,高校的实力不仅取决于生源,地理位置、经费投入、文化底蕴、校友组织都在影响着学校实力和学生实际的就读体验。
“我和孩子去了大湾区大学的开放日,那里的环境不错,而且宣传中提到的专业比较贴近创新前沿,和他未来想从事的行业也比较匹配。”陈女士和今年高考结束的孩子一起了解了大湾区大学,最终决定选择这所新型研究型大学。“他高考627分,当时比较纠结新大学还是传统高校,最终,我们选择了对大湾区大学的期待。”
可以说,在如今的大环境下,考生及家长们心中“分数线=教育质量”的简单对应正不断瓦解,而在城市、专业和就业的多重交互之下,单一的分数线排列已无法概括院校乃至专业的发展前景,它们更多是多年来高等院校办学经验的反刍与迭代的历史性体现。
文 | 记者 孙唯 实习生 陈欣悦图 | 新华社资料图(图文无关)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