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疑似中国第三款六代机试飞引发热议之际,西北工业大学BWB300缩比验证机的翼身融合(BWB)构型引发高度关注,其气动效率突破或为轰-20提供关键技术路径。

轰-20构型初现?西工大BWB300验证机,疑似揭示了轰-20设计走向?

BWB(翼身融合体)

测试数据显示,该设计升阻比较传统布局提升35%,同等燃油条件下航程增加9000公里,可覆盖关岛全域目标。风洞试验证实巡航阻力下降24%,机身-机翼接合处气动干扰基本消除。

隐身性能实现代际跃升。三维拓扑优化进气道与曲面蒙皮协同作用,雷达反射截面积(RCS)降至0.001㎡级(相当于蜂鸟)。

轰-20构型初现?西工大BWB300验证机,疑似揭示了轰-20设计走向?

BWB300(翼身融合体)

相较于B-2轰炸机为俯仰控制保留的“海狸尾”(RCS 0.1㎡),BWB300通过加长机身与分布式舵面维持操控性,隐身完整性达美军B-21验证水平。

武器兼容性显著革新。融合结构创造纵向10.2米弹舱,支持内置4枚鹰击-21高超音速导弹(弹长7.4米)。载荷舱容积达410m³,较B-2扩大37%。西工大论文指出,该布局降低武器投放气流噪声12dB,规避传统弹舱开闭引发的姿态失稳。

轰-20构型初现?西工大BWB300验证机,疑似揭示了轰-20设计走向?

动力系统存在双技术路线。超音速方案采用6台涡扇-15构成“三机组”,总推力108吨支持1.8马赫持续巡航;隐身优先方案则选用4台涡扇-18改进型背部埋入,红外特征仅为B-2的33%。西安阎良试飞基地跑道加固工程(承重280吨)印证重型构型可能性。

轰-20构型初现?西工大BWB300验证机,疑似揭示了轰-20设计走向?

智能蒙皮技术拓展任务弹性。中航601所专利显示,轰-20或应用机翼后缘伸缩结构:亚音速扩展翼面提升30%升力,超音速收缩降低波阻。该技术经歼-36验证,变形精度控制在±0.8毫米,为全球首款实用化变体轰炸机提供支撑。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